首页 理论教育 成就高效能教师,培育高效能学习者

成就高效能教师,培育高效能学习者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先弄清楚这一点,并真正践行,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高效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每个教师在教学计划中,都会完成书本知识的教授,而孙秀林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一直在把这样的思维方式教授给学生,让他们从小就培养出良好的逻辑思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成就高效能教师,培育高效能学习者

我相信,很多人的书架上都收藏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我亦如是。该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先生曾言:“人生是一个螺旋桨式的上升过程,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坚持养成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习惯,我们才能稳步地向上而生,我们才能够在各种问题和困境中,破茧而出。”

养成良好的习惯,打破思维的桎梏,至关重要。所以,北京四中璞瑅学校一直都在强调这样一个理念: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的是思维方式和生命态度。保持向上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态度,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对未来没有规划、对自我没有要求的教师,可以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然而,向上努力并不是蛮干,里面蕴含着如何做事的思维方式,这是高效能的前提。勤奋不是马不停蹄,而是用智慧解决问题;那些低质量的勤奋,不过是努力的幻觉

当我们能够在教育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中,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那份求知、向上的动力,定会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够将那些让自己受益的习惯与思维模式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践和体会,教学成果也会大不一样。

以北京四中璞瑅学校来说,过去教师们撰写的工作计划,交上来的通常都是好几页纸,洋洋洒洒,篇幅很长。不可否认,每位老师都是用心在做自己的工作,且这样的模式在各个学校都延续了多年。记得我在二十年前踏进教师队列中时,这件事情就是这样做的,大家都习惯了以这样的方式来撰写计划,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的确,以叙述的方式撰写工作计划,没什么不妥。但时代在进步,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了很多,我们的工作思维和方式是否也该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升级?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教师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效率。以读书单词为例,每年要求读10本书,每天背10个单词,学生们很努力,真的把这些任务完成了。然而,读完之后呢?背下来之后呢?有什么真正的收获?会用的有多少?为什么要读这10本书,而不是其他的?这里就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尽管保证了做事的效率,但没有体现出效能。

效率和效能,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先弄清楚这一点,并真正践行,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高效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从字面上来说,效率和效能只有一字之差,区别就在于“率”和“能”。所谓“率”,指的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也就是完成的速度快慢;而“能”,指的是效果,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的效率。如果用公式表示,可以呈现为:效能=效益+效率。

看到这里,我们就能够理解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大师都在强调要提高效能,而不是单纯地提高效率。因为,效率是有极限的,就算24小时不睡觉,也只是比别人多出了8小时而已。但如果在效率之上,加上了做每件事的效益,结果就大不一样了。(www.xing528.com)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效能强调的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向目标迈进,而效率强调的是使用正确的方法达成的速度。”简单理解就是,效能是做正确的事,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所以,当我们在劝学生“少壮要努力”的时候,我们得确保他们在“正确的轨道”上,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效率再高,也换不来理想的结果。

兢兢业业,是值得敬畏的;但兢兢业业,不一定有效果。我们要的不只是看上去多努力,多认真,而是做了要有结果。对于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倘若付出了巨大的心力,最后“做与不做”一个样,那就要思考,做事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出了问题?

回到“教师工作计划”的话题,我们能否以全新的模式来呈现自己的工作计划呢?

我可以给大家呈现一下,孙秀林老师笔记本中的几页摘选:

孙秀林老师的笔记本,每一页都是这样的,全是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呈现的。她交上来的教师工作计划,也是简简单单的一页纸,但整个思路非常清晰。孙秀林老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读书时的成绩自不用说,这也让我不禁想到,好成绩的背后是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是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每个教师在教学计划中,都会完成书本知识的教授,而孙秀林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一直在把这样的思维方式教授给学生,让他们从小就培养出良好的逻辑思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遇到这样的老师,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幸运。正因为此,当秀林被调离所带班级时,好几位家长都找过我,想“留住”这位可亲可敬、做事认真又很优秀的班主任

在领略了孙秀林老师的笔记后,我给学校的教师每人都发了一个速写本,并给它命名为“秀林本”。起初,教师们也诧异:什么叫“秀林本”?在欣赏过孙秀林老师的笔记后,他们和我的感受一样,都是赞不绝口,甚至有些教师当场直呼:“秀林,你太优秀了!”

自此,我们的教师们开始了“头脑风暴”,认真思索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我们始终坚信: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自己成为高效能的老师,才能带出高效能的学习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