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我和徐校长在沙龙时聊天,聊到学生管理的问题。徐校长突然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都是在培养一批‘伪君子’!你们小学阶段教的那些规矩,根本就没有进入学生的内心,内化成他们的素养。所以,你们班主任在时一个样,离开你们又是一个样。他们根本没有学会自律,都是迫于权威的压制才短暂地服从。等到他们上了初中,长大了,不怕老师了,学到的这些规矩也做不到了。”
听徐校长这么说,我本能地想否认,因为自我感觉班里的同学还是很懂事的,此类情况并不多见。但我很快想到,我是以班主任的视角来看这件事,但实际上,学生的确存在老师不在教室时、管理较松的科任老师的课上,就变得有些松懈了。徐校长所点明的事实提醒了我,现在学生年龄不断增长,权威监督、强制管理的力量也在逐渐减弱。怎样管理学生,才能使他们真正发自内心地认可规则,并且自觉服从甚至自我管理呢?
我回忆了我带班六年来在规则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我认为,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形成自律意识方面还是有一定经验教训的,在此也做一个整理。
一二年级阶段,学生刚刚入学,处事能力还有待培养,很多要求、规定的确是由教师来制定,并且采取奖惩方式要求并训练学生做到。比如,在“场合意识”的训练中,教师就教授了学生学校各个场合的用途,以及明确提出,在这一场合内,学生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时,为了让学生记住各项规则、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醒,长期训练。我们常常戏言,低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最费嗓子,有时可能少说一句话,学生就会出现问题。事实上,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教师的指令明确,训练到位,大部分学生都会服从,对此毫无异议。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这样做的意义。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能在一定程度上遵守规则却对为何遵守不太了解。这显然并未达成训练学生自律的目标。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事无巨细的监督、提醒在此时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甚至会激发学生的反抗意识。因此在三四年级阶段,班级常规管理开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通过师生共同制定班规来实现。
学校对学生行为规范提出了“四守”要求,即守时、守信、守礼、守纪。我们班就以此为基础,将“四守”要求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要求和行动上。首先,班级依据学校目标说规则,对“规则”形成共同认知,即班级常规规则是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制定的共同约定。其次,分组交流明目标,我们利用班会时间,分组讨论“四守”要求学生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该怎样为之努力。最后,班级讨论定细则,确定班级常规规则的具体要求,全班同学举手表决通过。我们制定出一份班级常规规则表,张贴在教室里,随时提醒大家。
为了让学生对规则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关联,每周班会课上,我们还专门开设了“焦点论坛”板块。这个板块是学生练习辨别是非、理解规则的重要阵地。学生对本周内班级、学校发生的重要事件,特别是矛盾冲突较为激烈的事件进行讨论。学生和老师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明晰事件主人公言行的得失。到了四年级,学生的目光由班级、学校转向社会,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并讨论社会现象。
我印象最深刻的新闻事件是“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2016年7月23日15时许,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东北虎园内,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造成1死1伤。这引起了我们班学生的关注。网络上争论不休的观点也在班中出现。他们一方面同情死伤家庭遭遇的悲剧,一方面又为女游客不遵守动物园的规定,私自下车酿成惨剧的结果感到痛心。班中迅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讨论中,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规则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借助讨论自己或他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和社会新闻,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判断,逐渐理解了规则的意义和价值。
同样,榜样的力量是激发学生内驱力,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共同制定“四守”之星评选规则,每周由学生各评选出一名“守时之星”“守礼之星”“守纪之星”“守信之星”。每周大家最盼望的就是“颁星时刻”,班中善于发现他人优点、优秀事迹的“星探”们提名“四守”之星候选人,教师则为当选的“四守”之星撰写颁奖词,表彰其表现。而当选的“四守”之星还在全班面前宣讲自己的事迹,与大家分享好的经验、方法。这既是对该名学生的激励,也同样引导着其他同学学习榜样,自发地改善自己的言行,争取“四守”之星的光荣称号。(www.xing528.com)
“班级常规规则表”开始实施以来,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表格上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自我管理。但随着学生升入高年级后,自主意识显著增强,渴望拥有自主的天地,进行自我管理。但是“班级常规规则表”上的要求太过细碎,而且很多要求全班学生均已做到,其实已经没有设置的必要。而且,虽然当时制定规则时,是经由全班同学举手通过,但实际上,有一部分同学并未在内心中真正认同这些规则,估计也有不少同学是迫于集体的压力,即便自己不能认同,或是没有能力做到,却也和其他同学一起举起了手。
到了五年级,学生初步出现了青春早期的一些现象,尤其是一些男生,不再对教师“唯命是从”,在违反规则之后,常常与老师辩论,试图甩掉自己身上的责任。我们常在还原事实本身,界定责任的环节浪费很多时间。我意识到,师生共同制定的“班级常规规则表”已经失去效力,要想让学生真正遵守规则,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参与制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特性与个性。
因此,“凝晶班”成立以来,班级中便取消了常规规则的执行与监督。我将一张空白的日常作息表格发给学生,并且命名为“凝晶班行为规范自检表”,表格中包括一天的作息安排,常规的活动。学生填写表格时,需要写出此项常规活动给自己提出的目标是什么,违反后将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相当于对常规规则进行“私人订制”。由学生个人根据每日常规内容,对自己提出要求与违反后的管理措施。学生在填写完成后,需要利用课间时间拿着表格来找我,我们一起讨论要求与管理措施是否合理、可行。如果合格了,我就会在“班主任签字”处签上我的名字,再由学生带回家交由家长签字,此项针对学生个人的“凝晶班行为规范自检表”就此生效。
除了要将行为规范自检表一式三份,由学生、家长、班主任教师共同签字通过之外,正式执行还需经过严肃的宣誓仪式,“自检表”正式生效。仪式感能够增加“自检表”的管理效应,因此,我精心思考了宣誓词,并将整个过程进行录制保存。宣誓誓词如下:
2019年4月22日起,“凝晶班行为规范自检表”开始实施,具有“法律”效力。本人保证,按照个人所提要求严格自我管理,接受同伴监督,一经违反,甘愿接受处置,并且保证“自检表”的开放性,根据个人行为随时调整。
宣誓人:×××
宣誓仪式结束后,我将“自检表”复印,学生、家长和班主任老师人手一份。全班同学共28份“自检表”装订成册,放在教室留档。每当学生违反规则、纪律,我们就会一起拿出他本人的“自检表”,根据学生自己所写的管理方式进行处理。“凝晶班行为规范自检表”的使用给予学生自主管理的空间,增强学生自律的能力,也减少了师生之间因常规管理引发的种种矛盾。
回首一至六年级的管理方式与相关活动,我发现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没有强制要求的部分,不利用权威的力量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如果一直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最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也会逐渐失效。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实现自律的过程中,应该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不断调整、改进,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