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中的宽严:师生情感学与实践

教育中的宽严:师生情感学与实践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研究逐步深入,我们需要对教育过程中“宽”与“严”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就必须跳出固有性格、行为模式的束缚,以更加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用更加合理的方式处理教育过程中“宽”与“严”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要对“宽”与“严”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们采取教育措施的“宽”“严”程度是不同的。

教育中的宽严:师生情感学与实践

前面我们一直谈论的都是侧重于如何完善自我,如何去爱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毫无疑问,这些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我也在一线教师的岗位待了很多年,深知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它甚至会让学生管理工作变得一塌糊涂。

一位刚踏上职业之路的年轻教师,由于性格开朗、思想前卫,跟学生的关系走得很近。孩子们都觉得,这个老师很好说话,也不端架子,特别好相处。他的授课风格也很生动,喜欢讲故事,借助故事阐述道理,平时还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双休日和学生们一起郊游。

当时他接任的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跟着这样的老师实在太“幸福”了,管得不那么宽泛,又没什么代沟。这位受学生喜爱的年轻班主任,自然也没有意识到,他和学生的这种相处模式,可能会埋下一些隐患。

果不其然,到了下学期,问题就开始暴露了。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的,而年轻的班主任完全没有经验,面对那些调皮的学生,怎么教育和引导似乎都不奏效。即便那些学生都知道,他说的话是对的,也是为了他们好,可就是看不见行为上的改变。

这位年轻的教师,入职以来第一次尝到了挫败感,痛苦得寝食难安。他在反思:我到底哪儿做错了?此时的反思,显得那么苍白,现实的生活是,每天面对着一群叛逆的男生,却束手无策。结果,因为班级成绩差、纪律差,频频出乱子,他最终被撤去了班主任的职务。

对于任何一位年轻教师而言,这样的教训都是很残酷的。然而,这也是从职业之路通往优秀之路的一段必经旅程,不曾经历,又怎会懂得?你可能想象不到,上面提到的这个案例,就是全国三大名班主任之一万玮老师的亲身经历。

为什么说只有“爱”是无法做好教育工作的?这其实涉及了管理心理学。领导者的影响力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领导者的能力与人格魅力,其二是领导者的职位与权力。换而言之,领导既要充满人情味,又不能丧失威严。延伸到教育工作中,那么教师也需要“恩威并施”,既让学生感到亲近,又不失敬畏,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现在的小学班级,每个班40几个学生,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他们对老师没有一点点的畏惧,那么正常的教学可能都没有办法进行。但仅仅依靠“威严”,也不是管理学生的长效之计,这是另一个极端,也是我们极其反对的。

那么,如何把握“爱”与“威”的尺度呢?或者说,怎样对两种模式进行调度呢?针对这个问题,北京四中璞瑅学校专门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其中,孙秀林老师撰写的《教育过程中的“宽”与“严”该如何体现》一文,我觉得很有代表意义,她在对“宽”与“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在此,我将孙秀林老师的这篇教育成果,做一个分享链接:

提到教育过程中的“宽”“严”二字,我想到了这样一条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孟子·离娄上》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体现的是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但作为老师与学生的身份来讲,似乎“严师出高徒”这一理念更为大家广泛接受。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研究逐步深入,我们需要对教育过程中“宽”与“严”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

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经验较浅,就难免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面对他们出现的问题,犯过的大错、小错,教师如何介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每个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怎样把握教育的度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

我常听到周围的同事倾诉,自己的性格温和,即使面对学生犯的错误,也没有办法严肃处理,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我们也常常能观察到,平时性格率直、脾气急躁的老师,在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时,通常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教育的方式。

最初的时候,我们通常是以自己的性格与惯性的处事模式来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但显然,这样的做法并不科学。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就必须跳出固有性格、行为模式的束缚,以更加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用更加合理的方式处理教育过程中“宽”与“严”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必须要对“宽”与“严”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我认为“宽”与“严”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教育措施或方式的宽严程度,二是把它们理解为宽容教育与惩戒教育。

如果要对它们进行定义,我认为教育中的“宽”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某些失误的宽容,是给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留有自由发展的余地,“宽”的心理基础是尊重与信任。而“严”并不等同于高声教育或惩罚,而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并且,“严”不该仅仅是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规定,更要引导学生转化为内在的要求,也就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学生出现的问题与错误各种各样,性质不同。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宽”,又在什么情况下必须“严”呢?首先,我们可以从问题入手去考虑。见下表:(www.xing528.com)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问题的性质不同,我们采取的“宽”“严”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一对应的问题分类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我们可以统一认识的原则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而教育时的态度是宽容的。

除了要正确认识问题的性质之外,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与众不同的生命体。因此,在采取教育措施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们采取教育措施的“宽”“严”程度是不同的。

低年段的学生还不能理解学习、纪律要求背后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其严格要求。而高年段的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心理的变化,他们不再迷信教师的权威,开始有自主意识与思考,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以更加宽容的态度解决问题,避免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给教育效果带来消极影响。

学生的性格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内向、敏感的学生通常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抗压能力弱,过于严格的教育措施可能会给这样的学生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有时甚至会引发悲剧。

师生关系也会影响教育措施的选择。与教师情感比较融洽的学生,能够理解教师严格要求背后蕴含的关爱,不会过于在意教育措施宽严的程度;而与教师不太亲密的学生则不适合采取严格的教育措施,这会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更加不利于教育措施的开展。

总而言之,教之以严,严而有度;教之以宽,宽而不疏。教师只要能够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问题的性质,给予适宜的教育,就无须过分纠结于自己的方法是“宽”还是“严”,因为那一定就是对师生双方都恰到好处的教育。

课后思考

课题1:

一年级的学生Y,年龄不大,但很有想法,什么道理都明白,但是规矩不太好。很多时候,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可就是不去做,每次都故意犯错,让老师注意他。这个孩子也很聪明,做得好的时候,老师会表扬他,可一受到表扬他就会“放飞自己”,说一些他明知道不需要说的话,尤其是跟老师课下交流多是没意义的话。

面对这样的孩子,你认为是应该先选择压制,让他学会守规矩,还是应该表扬他、放大他的优点呢?当他说那些没用的话时,又该如何回应比较恰当?

课题2:

班主任李老师带了一届六年级的毕业班,他发现学生到了下学期变得十分浮躁,有些学生不适应学业的压力,背负家长过高的期望而不堪重负,心情抑郁;一些平时调皮的男生认为快毕业了,反正老师拿他没办法,更加为所欲为,不服老师的管教;还有一些同学缺乏目标,觉得前途渺茫……班级的氛围不佳,学生也更加缺乏上进的动力。

面对上述问题,如果你是班主任,你准备怎样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学业压力,并协助他们设立合理的目标?

课题3:

赵老师新接班的六年级(1)班是一个重组班级,学生分别来自原五年级的四个班级。开学后,赵老师发现同学之间的交往情况并不好,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了几个小团体,学习、游戏活动还是找以前熟悉的同学,不喜欢和新同学交往。班级凝聚力不强,没有形成团结、统一的班集体。如果你是班主任,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你认为该注意哪些细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