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提升影响力:基于心理学规律的实践方法

教师提升影响力:基于心理学规律的实践方法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要对学生产生影响。正因为此,这就向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就这个问题,我还是想结合一些心理学的规律,列出几个关键词:信任如果学生对你(教师)足够信任,那么你的教育和管理就会变得轻松很多。

教师提升影响力:基于心理学规律的实践方法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一定是置身于同一个环境下,彼此之间有接触才产生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的人早已从我们的生活中退出,或者离开了我们,可每次想起他(她)的时候,依然会有情绪的波动;有些人我们素未谋面,他(她)甚至只存在于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但这并不妨碍其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和意义。

作为与学生日日相处的教师,我们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就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要对学生产生影响。正因为此,这就向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或者说,如何能让自己更好地影响学生?

就这个问题,我还是想结合一些心理学的规律,列出几个关键词:

•信任

如果学生对你(教师)足够信任,那么你的教育和管理就会变得轻松很多。

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句鸡汤,其实它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人类生活在一个信息密集、需要做出大量决策的环境中,然而面对那些潮涌般的信息,谁也不可能对每一项决策都进行深入的思考。正因为此,人类就进化出了一套机制,即认知吝啬。

换句话说,我们都是“认知吝啬者”,这个概念是社会心理学家麦奎尔提出的。他认为,人在知觉其他事物时,通常试图去掉琐碎的信息来节省精力,减轻认知的负担。所以,在接收到消息的时候,我们会自动地、有选择地相信一些人的话。

如果你赢得了学生的信任,那么借由这一心理机制,学生自然很愿意听从你的教诲。因为,信任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不掺杂任何强迫的成分。

•专业

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做了一个“服从权威”的实验,证实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境下,会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去伤害无辜的人。

提这个心理实验的目的,是想说明一点:如果你能够成为学生心目中那个“专家”一样的人物,在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方面,得到学生的认可,甚至让他们感到钦佩和敬畏,那么这将直接决定你对学生的影响力。(www.xing528.com)

•相似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性是导致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相似的人带给我们一种自己是正确的感觉,而我们也倾向于这样的认知: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我们。所以,善于沟通的人往往在初次见面时,就会主动寻找彼此的共同点,快速地拉近距离。

在教育工作中,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时候,我们也要重视这一心理规律,要主动去寻找和学生之间的共同点,比如:我们有些教师习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在你们这样的年纪,也曾经……”别小看这句话,它其实间接地表达了对学生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困惑的理解,而有了理解和认同,才有可能敞开心扉地沟通。

寻找相似性并不是教育的目的,但它能给教育开一个好头。我们想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这需要一个过程。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的王宗(Anita)老师,经常说做教育和做咨询有很多相似之处,影响的产生往往都是先“贴着”对方走,去肯定和认可对方的信念价值观,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重视,然后你再用他们自己的感知模式去引导他们,提出一些能够让对方做出肯定回答的问话,对方就会朝着那个方向走了。

•欣赏

相比与我们有共同之处的人,我们更喜欢的是那些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喜欢他人的程度,可以反向预测对方喜欢他的程度,且实验研究也证实:当我们告诉某些人,他们被人喜欢或欣赏时,他们会产生一种回报的情感

回到教育领域,我们不难发现,优秀教师、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往往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反过来,要是总盯着孩子的不足,告诉他们不该怎么做,即便都是出于好心,结果也常常是费力不讨好。

积极养育的理念也提醒我们,教育孩子要少说“不可以”,用“可以,但是”来替换,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因为你在表达“可以”的那一刻,能让孩子感受到,他(她)是被认可和接纳的,而后说出的“但是”,是提供给他的可行方案。在孩子的想法和情绪被接纳的基础上,你的建议也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北京四中璞瑅学校的理念之一就是,教师要把生命态度与思维方法传承给学生。欣赏,其实就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需要有善于发现美好、感受美好的眼睛和心灵,也需要克服嫉妒、悲观厌世的不良心理,当我们能够以这样的姿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言行举止间把这份生命态度传递给他们了。教育,是为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更要保护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相信,很多一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毕竟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因为此,我在这本书每一个章节的后面,都添加了一个“课后思考”的版块。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真实案例,不存在标准的答案,只是一个集合智慧与心得的版块,也希望有机会能与更多的教育同仁,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获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