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特点是“亲其师,信其道”,这就意味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
我相信,每位一线教师都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所得出的正面结论往往都跟以下几个关键词有关,如“知识渊博”“风趣幽默”“有爱心”“理解学生”等。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存在偏差,教师回顾自身的言行举止,自认为已经尽力做到最好,而学生们却似乎并不领情。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厌,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定有可爱之处,而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也必然有难爱之源。想让学生感到“亲”,愿意听从你的劝告与引导,尽量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视角去看待一些问题。
我们都知道,任何人都无法做到让所有人喜欢、满意,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不能发展成刻意讨好的关系,讨论如何成为一个“讨喜”的老师,实际用途并不大,反倒是逆向而行,思考一下如何避免成为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可能对教育工作更有帮助。
不瞒大家说,在从事教师职业的这些年里,我心里始终有一张“不喜欢的老师特质清单”,里面包含着我读书时自己最不喜欢的老师特质,以及在成为老师后的一些反思,如:
•我不喜欢教师说话刻薄、爱发脾气;
•我不喜欢教师不信任自己;
•我不喜欢教师总让学生感到难堪;
•……
有了这张清单以后,我在处理问题的那一刻,就会扪心自问:“如果我这样做,学生会怎么看我?”其实,这就是一种自我警醒,哪怕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表现出那些负面的特质,但这张清单会时刻提醒我,不要在无意中变成学生不喜欢的老师。
实际上,就“学生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这一问题,我们在校内和线上都做了不少的调查和汇总,概括来说,有一些行为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杜绝或尽量避免的。
•动怒
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遇到问题大声斥责、发火动怒,根本无济于事。学生可能会碍于教师一时的威严而安静下来,但他们不会在内心真正地折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威严建立在耐心之上。
•损人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言与孩子沟通,直接影响他们对待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看法和方式。批评可以,但不要上升到人格,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保护。
•拖堂
上课总是提前来,下课还迟迟不走,这样的争分夺秒、认真负责,根本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甚至是做了无用功。这样做反映出的是备课不到位、时间安排不合理。况且,我们都当过学生,知道孩子对于课间10分钟的休息时间是多么期待!(www.xing528.com)
•惩罚
不可否认,教育偶尔是需要一些惩罚措施的,但这绝不是一个好的工具,更不适宜作为常态化工具。所谓罚抄、罚背、写检讨、喊家长等方式,无法让学生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真正地改变需要内在的触动,从内打破才是成长。
•私利
曾有家长到我的办公室提出质疑,认为某位班主任老师收了其他家长的红包。事实是,在教师节那天,确有家长在微信上给那位班主任老师转账红包,但班主任老师把手机放在我面前,非常坦荡地说:“丁校,家长是发了,可我没有收,我也不可能收。”那一刻,我为璞瑅的教育团队感到自豪。
教育最需要公心,绝不能“私”字当头。否则的话,在处理班级学生问题的时候,很可能会戴上“有色眼镜”。这样的教师,想赢得学生的爱戴与尊重是不可能的。
•独断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但很多问题都要有度,过犹不及。如果在班级管理方面,事无巨细,处处都有严格的制度,且有些制度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不符,执行起来刻板顽固,无法容纳任何特殊情况,这样的氛围只会让学生透不过气。
•比较
在对学生进行批评和表扬时,切忌用比较的方式来表达,比如:“你看,××做得多好!”、“没关系,比××强多了!”不管是比较优点,还是比较缺点,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都是无益的。毕竟,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被肯定,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刻板
如果一个教师,课上课下、课里课外讲的全是纪律,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平日里不苟言笑,严肃得让学生敬而远之,这样的教育会变得固化、刻板,学生不敢张扬个性,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心声。试想一下:在某个人面前,我们无法做真实的自己,你还愿意接近他吗?和这样的人相处,只会让我们感到压抑。
•歧视
我们应该理解一个事实,即便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内心深处也渴望被老师关注、喜欢,被人看到自己有优势和长处,这是人的基本需求。所以,当他们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优秀的特质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认可,而不是怀疑其真实性,无意识地对其产生歧视。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发展的眼光,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更是如此。
•失信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诚实守信,那么教师也要做出表率,轻易不许诺,承诺就要兑现。如果事先向学生定下规矩或承诺,到头来却又找各种理由不兑现,或是随随便便就更改,就很难再赢得学生的信任,今后说话的分量也会被削弱。
教育,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校和课堂应当是师生相互尊重的地方。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明晰一点:教师是成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在学校是来接受教师教育的。很多事情,不能全都以成人的视角去评判和理解,而是要站在未成年人的学生视角,结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所处阶段,有的放矢地去看待、去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