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语文深处,寻觅母亲辛劳

在语文深处,寻觅母亲辛劳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师:很好,张婕同学联系上下文,把100多斤重的担子和母亲的体重连在一起思考,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生:他读得很有感情,把“背”“拉”“100多斤”“翻山越岭”读慢了一点,让人感觉母亲很不容易。

在语文深处,寻觅母亲辛劳

1.获取信息,把书读薄

师:母亲病得连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儿子赶紧说:“妈,您别动,我来抱您。”这一抱,让儿子心如潮涌、感慨万千,想起了记忆中的母亲。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记忆中的母亲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请同学们合上书,认真听他读,待会儿回答记忆中作者的母亲是什么样的。

生: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师:你是这节课第一个站起来读书的,字正腔圆,一字不差。表扬你!同学们,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作者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母亲带着我们翻山越岭。

师:是的,书上是这么说的,还有谁听得更仔细?

生: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师: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母亲带着我和妹妹翻山越岭,直到我们长大。

生:我们长大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抢着自己挑。

师:这就是记忆中的母亲,同学们通过读和听获取了这么多的信息,读书就要这样,从一长段文字中获取重要的信息,这样的过程,也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板书:把书读薄)

(教师面向刚才读书的同学)

师:现在已经概括出了记忆中的母亲,再读这段话,你一定会读得比刚才好,试试看。

(生再读第二自然段,读得有轻重缓急)

师:谁来说说他哪儿读得有进步?

生:他读得比刚才慢些了,不着急了。

师:是的,读书要从容,这样才能让别人听明白。

生:他把有的地方读得重了点,比如“翻山越岭”“100多斤重的担子”。

师:是呀,与人交谈要目中有人,朗读课文要目中有关键词,把关键词读得重一点,可以让别人更好地听懂内容,大家可以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咀嚼文字,把书读厚

师:读书的过程,也是我们和书中人物慢慢靠拢的过程,如果说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只是远远地看到了这位母亲,比如离她10米,那现在还有10米吗?

生:没有了,5米吧!

师:想不想和她靠得更近点?

(生齐:想)

师:那老师教给同学们一种读书的方法,就是“抓住关键词读进去,想开来”。老师做个样子,比如说老师读到“手里牵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这句话,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书上的这幅图,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就把它和“翻山越岭”这个词连在一块儿想:走山路的人手里牵着一个人,背上背着一个人,多累呀!读第三遍的时候我想到手里牵的、背上背的都是会哭会闹、要吃要喝的小孩子,山路很陡,母亲多累呀!

师:同学们,你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反复读第二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读进去,想开来,好好地品味文字,那样你们就能从文字中读懂更多。这一次,可以默读,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

(生默读、思考,个别学生动笔写下词语或句子

交流:

师:我看到张婕同学边读边喃喃自语,肯定是某句话被她品出味道了,和大家分享好吗?

生:我读到“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这句,我想母亲只有89斤,她瘦小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多辛苦啊!

师:很好,张婕同学联系上下文,把100多斤重的担子和母亲的体重连在一起思考,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值得大家学习的是她把“100”和“89”这两个数字放在一起比较,“有比较就有发现”,这话说得对,继续交流。

生:我读到“翻山越岭”这个词的时候,我想起去年我和妈妈去黄山爬山的时候只带了两瓶矿泉水,还感觉累死了,走不动。文中的母亲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肯定会累得气喘吁吁。

师:联系生活,品读文字,好方法。

生:我去过庐山,爬山的时候东西都是爸爸背的,我感觉喉咙干干的,走不动路,文中的母亲还带着我和妹妹,肩上还有100多斤重的担子,肯定比我爬山要辛苦几十倍吧。

师:联系自己爬山的经历通过比较去体会句子的内涵,母亲的辛劳和不容易就被你感受到了。很好,没有爬过山的同学可以联系自己爬楼谈谈体会。

生:今天早晨班主任老师让我们背着书包比赛爬楼,从一楼爬到四楼,看谁用的时间最短,还问我们什么感受,现在知道为什么了。

师:为什么?

生:让我们体会爬楼的累,还有文中母亲爬山的累。

师:你真聪明,告诉你今天早上就是我请你们班主任组织爬楼比赛的。

(生笑)

师:你体会到文中母亲的累了吗?怎么体会到的?

生:老师说一般的山都有几十层楼高,爬四层楼都感觉累,爬山当然就更累了。

师:一般每层楼3至4米高,10层楼就是三四十米高,100层楼才三四百米高,一般的山有1000米左右,也就是相当于300层楼左右呢。

(“啊!”生齐声表示惊讶)(www.xing528.com)

师:我不仅要让你们爬楼,还要请你们读书,爬过楼的你们再读这段文字肯定体会更深,谁来读?

生: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师:谁来评评,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把“背”“拉”“100多斤”“翻山越岭”读慢了一点,让人感觉母亲很不容易。

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很好,朗读中抓住感受深的关键词,或者轻读,或者重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声音传给别人,这就是感情朗读。也请你读。

生再读: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师:你们背的书包轻轻的,只有几斤重,母亲肩头是多少斤?

生:100多斤。

师:楼梯是光滑平整的,山路也会这样光滑平整吗?

生:不会。

师:谁再读这段话,试着读出母亲的辛劳、母亲的艰难。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书就是这样,读着读着,就会有一些关键词语蹦到我们的眼前,我们的理解、感受就会更深一层。刚才同学们有的联系上下文,有的联系生活,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我们爬楼只爬了一会儿,而母亲却是年复一年的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师:是呀,一个“年复一年”更能说明母亲的辛劳。可以想象,盛夏酷暑、烈日炎炎中母亲——

生接读: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师:可以想象,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中母亲——

生接读: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师:可以想象,狂风暴雨,泥泞的山路上母亲——

生接读: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师: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受深刻,谁再来说?

生:我从“逢有……总是”体会到母亲很爱作者。

师:“逢有重担总是自己挑”什么意思?你能把“逢”换个词吗?

生:就是每次有重担的时候,母亲就不让我们挑,而是自己挑。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师:能详细说一说吗?

生:其实作者长大了,力气肯定比母亲大,但是每次有重担子的时候,母亲还是抢着做,因为在母亲眼里,作者不管多大都是她的孩子,可以看出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子,要永远照顾自己的子女。

师:你很了不起,能从关键词中品出句子的内涵。

课件出示: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看,同学们,就是这样一段文字,短短的只有75个字,但是我们却通过“抓住关键词,读进去,想开来”的方法,品读文字,读出了丰富的感受,体会到了母亲的辛劳和她对子女的爱。这让我想起“书可以越读越厚”的说法。

(板书:把书读厚)

师:可惜,关于母亲的辛劳和她对子女的爱,作者直到今天才明白,当年,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的时候,所以作者一直以为——

生接读: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师: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所以作者还是以为——

生接读: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课件中“担子”一词变色)

师:德国著名的诗人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如果我们用“另一只眼睛”看这里的“担子”,它还仅仅只是指100多斤的重物吗?再读第2自然段,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生默读第2自然段后讨论)

交流:

生:“担子”还指家务活。

生:还有照顾作者和妹妹。

生:外出挣钱。

生:还有孝敬老人。

师:这样一想,母亲肩头的担子就更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