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做什么事最快乐》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妈妈笑着说:“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你就会觉得很快乐。”)。
师:青蛙妈妈的话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什么时候最快乐呀?
生1:和妈妈去肯德基最快乐。
师:哦,是这样(师略显遗憾),如果你能帮助别人你会更快乐的。
生2:帮妈妈洗碗最快乐。
师:好孩子,你知道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这也是青蛙妈妈告诉我们的(师满意地摸摸他的头)。
生3:帮助同学扫地最快乐。
生4:帮助妈妈做家务最快乐。
这一教学片段,虽然说得热闹、说得丰富,但除了学生1,其他学生的发言都是言不由衷,可惜学生1一句打心眼里的真话(去肯德基最快乐)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相反,其他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言不由衷却赢得了赞赏。在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体验中,到底是“和妈妈去肯德基最快乐”,还是“帮助妈妈洗碗最快乐”,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执教老师过分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硬生生地从孩子口中掏出了许多符合中心思想的话语,这些话语已经脱离了他们真实的理解和情感,久而久之,孩子们便养成了言不由衷的坏习惯。
案例2:《最大的麦穗》(www.xing528.com)
生1:课文最后一句话让我懂得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但如果南大先录取了我,我也去上,以后我还可以考北大的研究生啊!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大学经历是双赢的(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下的,我想把它赠予你,看到这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由考北大改考清华(台下笑声,掌声)。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一定会的(他激动不已地从老师手中接过竹叶,信誓旦旦地说)。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说完,师生拥抱)!
(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是语文课堂,同样涉及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引导,案例2中的学生我口抒我心,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敢说“我想考北大”,也敢为老师赠予的一片竹叶改考清华,这一切源于教师的睿智与真诚,他智慧地用一枚不同寻常的竹叶激起了学生对大学校园的憧憬,他真诚地预约一封六年后来自清华园的信,此时的课堂成了师生间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地方,一切交流都是发自内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