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崇拜,指人们因数字的音或意能延伸出良好寓意而对这个数字的偏爱。例如,生活中人们在选车牌号码时,特别喜欢带有数字“8”或“6”的,“8”寓意发财,“6”寓意六六大顺。这种对数字“8”或“6”的崇拜,导致了天价车牌号码,有时一个小小的车牌号码价钱居然远远超过汽车本身的价值,可见人们对数字崇拜的疯狂程度。人们对数字的认识渐渐形成了一种数字文化,数字崇拜同样属于数学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人们的一种数字思维习惯。国内研究者在研究人们的数字崇拜时,发现虽然各族人民大部分偏爱数字“8”或“6”,但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数字崇拜还是存在差异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孙健在研究贵州布依族数学文化时发现,布依族对“3”“12”等数字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祭拜时都是拿着3 根香火、叩拜3 次,表示祭祀天神、地神、祖先;在布依族的传说中有12 个太阳、12 重天、12 层海、12 个方向,发红包的数目也因一年有12个月,要么发12 元,要么发120 元,俗称“月月红”。[10]大理大学王彭德教授等在研究白族文化中的数学元素时发现,白族人崇拜数字“3”和“8”。神话传说中,白族是纳西族的兄弟,故白族和纳西族共同崇拜数字“3”。但一些风俗稍微有一些差异,纳西族对数字“3”的崇拜主要用于表示众数,而白族对数字“3”的崇拜则主要表现为白族人民生活习俗中的一些美好寓意,如白族民间盛会“绕三灵”;闻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就像一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剑川地区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在嫁妆箱底放3 块石头,婴儿第一次抱出门要挂上3 颗小石头;等等。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礼习俗——背婚,即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要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绕着嫁妆绕“8”字;又如,白族在待客的宴席上要吃“土八碗”,这些都体现了白族对数字“8”的崇拜。除了这两个少数民族以外,其他各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数字,纳西族也不例外。
纳西族对数字“3”的崇拜除了以数字“3”表示大数外,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可见数字“3”的身影,如纳西族舞蹈乐舞及东巴舞。打跳是乐舞的一种,古称踏歌,俗称打腊哩,常用的伴奏乐器有3 种——塞箫(汉译直笛)、勒歹比哩(汉译横笛)和葫芦笙。打跳的跳法多样,命名也很形象生动,如三打脚、三步三摇晃。东巴舞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的祭司东巴在举行迎神、驱鬼、祭祀、婚礼、超度仪式时所跳的舞蹈。其中超度仪式十分繁杂隆重,一般在农历十一月举行,为期3 天。超度第一天,已出嫁的孝女请18 个勾巴(舞蹈东巴),一路边击乐器边舞蹈,从路的上方舞至娘家门前,而主祭家的18 个勾巴从路下方跳着迎上去,双方勾巴舞姿各异,对舞3 次。然后,主祭家勾巴引领孝女家勾巴进门,共同在院坝中舞一周后进入正房,并在火塘下方击鼓、铃3 次,然后颂祭词,当颂至寻找亡灵的内容时,勾巴舞群击法乐器3 次。超度第二天是正式超度,主祭家还要请来36 个勾巴,勾巴和东巴们列队在主祭家举行除秽、解秽仪式后,敲响法器、吹响号角,在院坝中跳3 周舞,再驮上经书,前往超度的主人家。主人原请的18 个勾巴则在院坝中先绕祭铧3 周,然后面向神坛列队跳3 次舞,向后转身抬3 次腿、跺3 次脚板。古时宁蒗、盐源等地的土司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阶级地位,制定了有利于土司的各种条款:分地的界线用3 种方法表示——天然的田埂、石桩、种树;山区分成3 种类型——牧场、柴林、禁林;各山所产的火草,土司优先采集3 天,人民才可采集;打稗子时也必须让土司头人打3 天,3 天之后人民才能打。这些都体现了当时社会阶级制度——土司所有制。[11]
图2-6 纳西族打跳
纳西族除了崇拜数字“3”以外,还崇拜数字“7”和“9”,这种对数字“7”和“9”的崇拜源于“男九女七”的东巴文化——他们认为纳西族先民诞生之前,先有七代祖母,后有九代祖父;在东巴经典名篇《创世纪》中,记载了纳西子孙传颂的歌谣:我是开天九兄弟的后代,我是劈地七姐妹的后代……
纳西族的人生礼仪上,婴儿出生3 日,便要为其行赐名礼,宗教祭司东巴要根据孩子的降临方位推算人之魂居地。东巴教认为人的灵魂每年按逆时针在巴格图的8 个方位轮换运行,即9 岁轮回一次,如此轮回直到生命终止。产妇生下小孩7 天后要举行“洗头仪式”,祛除鬼魂后小孩才能健康成长;东巴教仪式中为殉情青年男女的风流鬼安魂而作的“大祭风仪式”要念7 天7 夜的经书,最短也要念3 天3 夜;为长者求寿岁的祭祀仪式,全过程需要7 天7 夜;人走完一生、病人落气后,死者伴侣要准备唅珠包,其中有完整无缺的大米粒,男装9 粒,女装7 粒,在丧礼第二天(正祭)晚上表演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大型套曲式祭祀——《坎蹉》,男子去世跳9 次,女子去世跳7 次;用酒卜占卜疾病时,病者是女子,用包谷或麦粒7 粒,病者是男子,用9 粒;纳西族武士的头盔由18 块铁片构成,里面9片,外面9 片,互相交搭;纳西族民间文学,天文神话代表作《太阳月亮的来历》和射日神话《顶靴力士》说:“古时天上有9 个太阳、7 个月亮”;纳西族妇女羊皮披肩后面有7 个并排的大小相同的圆盘,这不是随心所欲而来的,而是因为纳西族的宗教思想灵魂观念中认为女子有7 个魂。此外,纳西族头饰上的七星纹彩色圆盘也是7个,肩带上的纹样也为7 层。数字7在纳西族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神秘数字,服饰中的7 个圆盘就体现了对数字7 的崇拜。纳西族认为男子有9 个魂,女子有7 个魂,故一般用9 代表阳性,用7 代表阴性。
图2-7 身穿纳西族服饰的少女
受纳西族服饰的影响,为了打造丽江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民族形象,在丽江的街道两旁,随处可见镶嵌7 个彩色圆盘的街道宣传栏,以及7 个大小相同的彩色圆盘等距排列围成圆形的路灯,它们成了丽江的形象代表。看见宣传栏,就像看见美丽的纳西族姑娘善意温馨的标语;看见具有纳西族民族特色的路灯,就像看见在公路两旁站着婀娜多姿的少女,列队欢迎您来丽江!宣传栏上可见大小不一的7 个彩色圆盘,颜色多样。同一个宣传栏上的圆盘虽然大小不一,但是颜色相同。圆盘的排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最中间的圆盘为最大,左右两边等距离分布比中间圆盘直径小一点但相同大小的6 个圆盘,每边平均分布3 个;另一种是以最中间的圆盘为最大,左右两边等距离各分布3 个圆盘,但圆盘的直径从中间向两边依次递减,形成一种阶梯状,体现弧线美。
图2-8 丽江街头宣传栏中的纳西族数学文化
图2-9 丽江路灯中的纳西族数学文化
图2-10 丽江路灯图示(www.xing528.com)
从数学角度分析,丽江街道两边的路灯分三层,体现了纳西族对数字3 的崇拜。最上层是单独一盏白炽灯,最下层是4 盏灯按矩形排列,中间7 个大小相同的彩色圆盘等距排列围成圆形,具有浓厚的纳西族民族文化特色。这样设计的路灯,不仅结构精美,独具特色,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全方位照明,使得相邻两个路灯之间360°无死角,为您回家的路清除黑暗,指明方向!7 个圆等距围绕形成一个大圆,那么7 个圆之间有7 个间距,相邻圆的圆心与所形成大圆的圆心构成一个圆心角,度数约为51.4°,即360° ÷7≈51.4°。
与纳西族不同的是,白族人崇拜数字8,故在白族的生活中不是7 个事物围成一个圆,而是8 个。如图2-11 所示的白族扎染图案,中间一朵花的四瓣花瓣呈直角坐标系垂直,这朵花内嵌于一个圆之中,在圆周围由8 朵红花围绕又形成一个圆,红花之间又由8 片树叶隔开,最外层由8 条鱼等间距围绕再形成一个大圆,鱼之间又有8 个虚线圆形图案。由此可见,白族的图案中反反复复出现数字8,体现了他们对数字8 的偏爱。8 个圆等距围绕形成一个大圆,那么8 个圆之间有8 个间距,相邻圆的圆心与所形成大圆的圆心构成一个圆心角,度数约为45°,即360° ÷8 = 45°。
图2-11 白族扎染图案及图示
图2-12 9 个事物构圆的图示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文化,各族人民对数字的崇拜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白族喜爱由8 个事物围成一个圆,圆心角恰好是45°,这个度数是直角的一半,如不仔细研究,还以为是为了方便计算度数,才用8 个事物去构圆。我们来看丽江路灯的构造,如果是为了度数好计算,为何丽江路灯构成的圆心角是51.4°,而且是一个估算的值?由此可见,圆心角的度数不是为了方便而随便选取的,它最终还是由构成的圆的事物的个数所决定的。白族人崇拜数字8,当然他们选择8 个事物构圆,而纳西族崇拜数字7,则选取7 个事物构圆。纳西族还崇拜数字9,或许不久的将来,丽江的街道上就会随处可见由数字9 宣传的丽江民族文化。如果用9 个事物构圆,则所构成的圆心角是40°,这样既符合纳西族的文化传统,又方便计算,何乐而不为呢?
木楞房是纳西族定居之后建造的居住房屋,在建造木楞房的山尖跺楞时,以三角形跺楞为主,这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它可以直接承受屋面的负荷。其中间有个构件叫中头木,用于骑房。中头木除可以稳固山尖跺楞外,还开槽下骑两山墙,按“男九女七”“男左女右”的说法,左边山墙的中头木骑9 个楞,右边骑7 个楞。丽江市建设委员会专家木庚锡先生在《纳西族早期民居》中指出:“对房屋建筑本身而言,左边中头木咬山墙楞九个楞,右边咬山墙楞七个楞,不光是与结构技术要求毫不相关,就建筑审美而言也毫无意义,纯粹是东巴文化男九女七的文化反映在木楞房建筑上。”[12]
图2-13 纳西族木楞房
除此之外,纳西族对数字“7”和“9”的特殊感情还表现在,通过“7”和“9”的反复出现、重叠使用以表示大数或众多。东巴教的《武士祭经》中用“77”和“99”来称赞英勇的武士:“你用长矛捣毁了仇敌的99 座房屋,破坏了他们的77 座岩上居所……”东巴经典《创世纪》中记载了纳西族步入刀耕火种时代的故事:纳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带上99 把斧头,跑遍99 座山林,剃光了99座山头,带着99 支松明火把和火镰,跑完99 座山头,烧光99 座大山的树木,又带上99 篓种子和99 把锄头,把种子播在99 座山头。[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