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把台步视为“百炼之祖”,这和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特点相关联。无论是表演天上、人间、入地、下海等情节,都是靠两只脚,用走的技巧来体现。当然,还有人体其他部位的活动,以及道具的配合。但是,表演的基本特征是走脚步。一个戏曲演员上台后不会走,说明这个演员的腰支配不了腿,而腿又管不住脚。对塑造人物形象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因此,对初启蒙者一定要领会正确要领,掌握准确的姿势。在生活中走容易,跑比较难。而舞台上则相反,走比跑难。开始训练先慢走,后练跑。掌握了慢步的走法后,加快速度就是跑步了。
怎样才能走好脚步?以戏曲舞台上旦行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三种步法,慢步(青衣步)、快步(花旦步)、跑步(圆场)为例,共同要求是:
上体:头正,眼平,立颈,塌肩,紧背,空胸,提腰。上身要挺拔,但不允许腆脯,特别是扎靠,忌讳腆胸。
下肢:要灵活,收腹,夹臀,腿并拢,膝放松,勾脚尖,压脚腕,脚跟实。迈步时脚从跟到趾要沿着脚的外侧边缘,逐渐着地。走时步度大小要相宜,步速快慢要均匀,做到身轻步稳。防止身体上下颠,腰胯左右晃。步法的训练是身段课的中心环节。
慢步(连步、缓步、歇步):又称“青衣步”,步子稍大点,开蒙时步子不宜过小,有迈半步或近一步的区别。一般情况,主张迈一步,步度过小反而容易出毛病。略提胯,低抬脚,微撇脚尖。落步深沉,稳重,以示大方、轻柔。
连步:不间歇地缓步慢行,迈步时后脚跟起于前脚尖。前脚掌还没有完全着地的情况下,后脚跟已经提起,随着迈步腰微微向两侧移动。此种走法要求轻松自然一些,一般是穿褶子时用。故此,也称之为褶子步,是穿带水袖服装的基本步法。
缓步:步度大一点,步速稍慢。迈步时略提胯,腿耍直,要求做到“高抬,近落,迈一点”的火候儿。所谓高抬,脚跟离地高一些,相对地讲,前后步的距离大一点。但是,不能理解是脚抬多高,就迈多远,落步时脚回收,做到近落,实际效果仍是迈出一点的意思。这种脚步一般用于穿蟒或扎靠,以示庄重、有威,是一种用于短距离行程的步法。如,上场亮相或下场亮相后,向前走的前几步。有时由快到慢或慢变快时,它起到缓冲、过渡的作用。
歇步:前脚迈出站稳后,接着后脚迈出(跟上)走半脚步时,没向前迈进。脚掌着地,落于前脚的内侧(脚窝处),提脚跟。稍停顿再向前迈出(这一次才是正常的满脚步)。此步一般用于表示踌躇或沉思,背向观众时或下场式背手时走。特点是一步一间歇,一次性连迈两步,前一步是满脚,后一步是半脚。
注意事项:且行脚步的特点为走得慢,迈步就大些,反之,走得越快,迈步就越小。所谓步度大,前脚跟与后脚尖,前后距离三寸左右;步度小时,双脚并拢,前后脚的脚尖只错过一两寸的样子。
开蒙时,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练习脚步,减少手势,可用双背手或叉腰式。练慢步时也不要过早地穿褶子,影响教师检查学生身形或手态的毛病。等脚步练到一定程度,也掌握了一些手势时,在走脚步的过程中,可加上一些提抖袖的动势和捋线尾、提领、抚鬓等活动,增加训练的难度,协调行进中上下身的随和。
待学生脚步有些基础后,在学生练习走脚步时,教师可适当讲解一点有关身段表演的常识。这样既节约课时,又增加学生的表演知识,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单一性活动过长,容易疲劳且枯燥。
跑步(连步、压步、蹲步、立步):又称“圆场”。是戏曲舞台上的疾行步。特点是迈步小,步度匀,压脚腕,紧迈步,稳步行,脚走一条线。跑圆场的要求,关键是要跑得稳,上身要挺,掌握腰和背部的立度。在跑得稳的前提下要求快,注意下肢的灵活,脚下利落,小腿带动大腿,双腿带动上身,不能用上身拖着下身跑。所谓快,是由慢逐渐地快。最后在稳和快的基础上,注意全身运动的协调,按照头,腰、脚三不统一的规律,摆好造型舞姿。如,向台左跑圆场,脚向左迈出,腰向脚的反方向小拧,头大拧,视线留在后面,跑起来才会产生一种体如游龙、行如风云的美感。
连步:是戏曲舞台上常用的圆场步法,实际上是速度加快了的慢步中的连步。初学者应以此种跑步形式开蒙比较合适。此步法是圆场练习中最基础的步法。
压步:两腿夹紧,微弯膝,主要是脚跟的压力。两脚并拢,走寸步向前移动。这种步法的特点是步子碎,捣步频繁,但是行进的速度慢。此步突出的要求是稳,一般用于扎靠戏“趟马”表演或演鬼戏人物所用。
蹲步:是一种极特殊的跑步,低年级不宜学此种脚步,因难度较大,如训练不当易出现受伤等问题。特点是大蹲膝,身下降,张双臂,整个身形是在一种大倾斜状态中。不仅双膝下蹲,而且用力大小不一,稍有不慎就产生拐腿现象。此种步法是尚派艺术特有的一种斜身半蹲膝跑的圆场步,难度大,技巧性强,低年级不宜早练。
立步:两腿直立,两脚并拢,脚跟提起,用脚掌撑地。突出的特点是向后寸步退行,跑倒圆场。提腰长身,重心略向后移,要平稳不急于求快。此种步法多用于漾舟行云或用于鬼戏里人物在飘游慢移中的脚步。
注意事项:初练跑步时少换手姿,注意脚步规格。关键是求稳,别贪快。关于跑步的起势和收势,初学时先集体做。亮好相后,单人检查,指出优缺点,其他人看,等于复习加深印象。同时起到增加控制能力,达到耗山膀的作用。有了一定基础时,为了加强应用能力和节约课时,可以用边跑步边拉云手上场或下场。
快步(连步、压步、踏步、浪步):又称“花旦步”,步度小点,步速快些。连步时头微晃,腰部要灵活,步行有弹力,显得轻快活泼。比如,迈左步时提有腰,落步时身向左拧,头向右移动。两脚之间由腰控制,调节两腿重心的移换。随着脚向前迈进,相应地带动腰向两侧拧动。双膀下垂时微弯肘,略提腕,手似拳式,自然摆动。
连步:这是花旦行在舞台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步法。它的走法与青衣步中的连步相似,只是步度小,步速快。花旦和青衣的连步,最大的区别是花旦走连步时,手摆动得比较频繁,没有像青衣的连步那样柔缓。由于膀子活动幅度大,带动腰的移动也大一些。随着腰的活动大,相对地头也摇动得幅度大点。双手甩动的位置为前和侧,前手不超过上衣中线,侧手于胯旁,起步时略提腕,落步时压腕。
压步:双脚并拢,两腿夹紧,膝放松,压脚跟,走寸步。此种步法的特点是,两腿移换重心快,而行进的速度慢。双手的位置,前手在胯前,后手在胯侧,两手向左右摆动,注意提手和沉腕。腰和头的活动,腰小动,头大动。所谓大,比走连步时头的移动要明显一些,这种步法也叫“骄步”。因此,带有旧时裹足后的汉族女性小脚行走的痕迹,“一步三晃”。所谓“三晃”,走一步,腰、肩、头三部分均相应地活动,踏步,两腿直立,双脚并拢,两膀自然弯曲垂于身左右侧,用膝部上下的弹动,带动身体向两侧的微微移动。所谓踏步,实际上两脚没有做原地踏步走的活动,只是膝部的弹力,移换两腿的重心,使身体向左右摆动。比如,双膝下压时,下肢重心向左移,而上身向右移,提右腕,甩左手,头略向左移。当双膝上提时,身归正,准备再次弯膝,做相反的动作。这种步法一般在表示一种闲庭信步时运用,是欲走未迈步的意思。《打花鼓》就有这种走法。另外就是亮相后变圆场下时用,由停顿到起步跑,中间须有一个缓冲,它的表现形式就是踏步。再就是由综合技巧亮相到单项技巧亮相,也就是从主“相”延伸到副“相”(从四击头亮相变成丝鞭再亮相)的活动,由主到副中间过渡的活动就是踏步的形式。
浪步:立腰,上身要挺,头不动。迈步时膝部要直,脚稍离地,步度大,步速快,但要稳。此种步法的特点是,步子大,走得急。相对来讲双手摆动的幅度,前和侧都大,迈三步稍有一顿,为一组步态。比如,向前迈左步再迈右步,第二次左脚向左前方斜迈二步(此时左手于身左侧,右手于腰前),在左脚跟尚未着地的状态下,向右后方略闪身,紧接着长身,提转左腰。提转腰的同时重心落于左脚,拉右步。随着提转腰,双手从下向上,左划一圈,左手停于身左侧,右手于左胸前。提左腰,右拧身,眼看双手左划后,再视右前方。走这种步法时要带出刚健洒脱、神情爽朗的气势,略有现代女性的特征。它借鉴于民间秧歌舞步和荀派艺术特有的侧行拉步的动态而形成。
注意事项:初学者先练连步,这是花旦的基础步。开始练时向前走,也可以走环线,有了一定基础后把向前走和向后退步结合起来练。退着走既是演技的需要,也是锻炼适应心态平衡的一种健身方法。为了使学生体会快步时腰部用力的劲头儿,可以适当地练习原地踏步走,集中精力解决腰和腿在行进中的协调。
低年级学生不宜过早走浪步。流派特征较浓,动劲和神态不好捉摸易出问题,而且步法本身也还在试用的过程中。
云步(人字步踞、正步跟):又称“跟步”。从唐代《白舞》中的舞步继承而来,是戏曲身段中旦行用得较多的一种脚步。特点是跟步横行,要求步子密而稳,走时似行云,缓缓而行。基本走法是双腿直立,膝放松,双脚跟时,无论是脚掌还是脚跟,不宜高提,避免身体上下颠颤、腰胯左右摇晃。
人字步跟,以向左云步为例。人字步站,左脚跟提起,脚掌向右跟转,脚跟向左移。与此同时右脚掌提起,脚跟向右跟转,脚掌向左移。两脚拇趾相对成向里人字步形。随之,左脚掌提起,脚跟向右跟转,脚掌向左移。同时右脚跟提起,脚掌向右跟转,脚跟向左移。两脚跟内侧相并,归向外人字步原位。
正步跟,仍以向左云步为例。正步站,双脚掌提起,双脚跟向右跟转,双脚掌向左移(双脚斜排,脚尖向左前方,左脚前右脚后,前后相错约一寸)。接着双脚跟提起,双脚掌向右跟转,双脚跟向左移。两脚前后相错,脚尖向右前方。用脚掌向左跟转时,左腿用力要大于右腿,右膝内侧推左膝内侧,协助左腿向左移动。
注意事项:走云步时双膝内侧紧贴,防止两脚向左右分开,脚位横向间隔过大,特别是走较多的一种脚步。特点是跟步横行,要求步子密而稳,走时似行云,缓缓而行。基本走法是双腿直立,膝放松,双脚跟行走时,无论是脚掌还是脚跟,不宜高提,避免身体上下颠颤、腰胯左右摇晃。
碎步(掌步、满步、跟步):此步来源于梆子剧种,所以又称为“花梆子步”,旦行中尤其是花旦用途较广。步法多样,是一种行进中变化极其丰富的步法,活泼自由。走时两腿贴紧,两脚并拢,膝放松,脚腕用力,碎步迈进。不要用脚蹉地而要突出走,上身平稳,腰有立力,脚下轻快。花梆子步是古典舞步中的一种,正名应叫“鼓步”,就是举踵而行的意思。
掌步:脚跟悬起,脚掌撑地,走横步。比如,向左行时先迈左脚,右脚紧跟上。两脚之间的横向距离半寸左右。要求步幅小,步速快,步伐均匀。无论是前行步还是后退步,都要突出走的劲头儿。防止左脚贴地蹭,右脚似被拖着走的现象。(www.xing528.com)
满步:正步站,全脚着地。由于是满脚步,横向迈进的特点,走起来阻力较大,因此,在脚的用力上,需注意左脚和右脚、脚跟和脚掌的配合,左脚的外侧边沿和右脚的内侧(指向左行进时脚的动势)都要掌握力量的均衡,始终保持正步横向的步态,防止斜蹉。
跟步:正步站,所谓跟步,并不是把脚掌悬起来,而是用足跟行走,在脚的步态上仍是满脚着地,走时用脚跟蹉行,在脚跟的蹉动之下,脚掌略带有拍地的意思。随着两脚向前移动,逐渐地把脚跟的动力移至两脚外侧边沿,然后再移到脚掌,由跟步变为掌步。
注意事项:掌步和满步在行进时,除了头随着眼睛视线移动之外,要求上身平稳,腰直立不动。而跟步则不同,随着迈步,腰和头向左右有明显摆动。开始起步时步幅小,行进慢。适用于短距离的碎步,而且只能向前走。在变换步法(由跟步变为掌步)的过程中,腰和头的动态由大到小,最后立腰长身不动。因为跟步是用足跟的力量行进,只能蹉而不能走。这一点是其他两种碎步(掌步和满步)所不允许的。
三种碎步中以掌步最灵活,用途很广,舞台效果收效大。虽然是半脚着地,但容易掌握,初学者应以此种步法为基础。碎步的走法难度较大,训练时一忌贪快,二不要蹉行,三手势从简。有一定基础后再使手势复杂化,也可加一点动肩之类的技巧。还可以在行进路线上多样化,如横线、直线、斜线、环线等。
别步(满脚步、半脚步、交错步):又称“蹉步”,是一种急行步。步态特殊,双脚交错,别步横行。一般表现为在急行中力不从心、欲速而不达的状态下的步法。特点是步幅小,迈步频繁,但行进速度慢。
满脚步:以别左步向左横行为例。右脚是满脚着地(竖步),脚尖向前。左脚是脚掌着地(横步),脚尖向左,脚心向右。左膝盖贴于右膝后,两腿夹紧。向左竖迈右脚,左脚掌横步紧跟。所谓迈右步,也只是向左移动了约一寸左右。须用后脚促进前脚走,但身体要保持平稳。
半脚步:以别左步向左横行为例。双脚的步态与脚的动势和满脚步基本相同,半脚步的特点是双脚掌着地,提脚跟,两腿夹紧,膝绷直,两脚分前后(左脚小趾外侧接近右脚掌的外侧),缩小两脚之间的距离,迈小步,走起来比满脚步行进速度快。
交错步:以别右步向左先行为例。左腿直立,右腿成商羊腿式,向左跨盖腿,脚落于身左侧,满脚着地。脚尖向前,弓膝,左腿伸于右后方,脚掌着地,脚心向右,拉开两腿之间的距离。交错步的特点是每行进一次迈三步。如,面向左前方走时,右脚迈两步,左脚迈一步,然后,面向右前方盖左腿,向右行进。左右迈步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注意事项:脚的步位区别,满脚步和交错步行进时,一脚竖步,一脚横步。横步的脚尖对着竖步的脚跟外侧,半脚步行进时双脚分前后错开一点站,无论是前脚或是后脚均向前进。方向偏斜(前脚小斜,后脚大斜),双脚尖错离一寸左右,步速快。关于步法的动力,满脚步和半脚步要求两腿夹紧,切忌后膝外露,行进时注意后膝推动前膝,后脚赶前步。交错步是弓膝大别步式的步态,不存在藏膝和推膝的要求,但是后脚赶前脚的要求是相同的。交错步带有助跑式的辅助性作用,盖腿是起步的开始。当盖腿的脚落地时就是第一步,紧接着横趋一步是第二步,再迈竖脚为第三步。所谓交错步的“快三步”作用,盖腿的脚落地时要有蹬劲,借蹬地之势促使横步急速趋行,再迈竖步(第三步)时不宜大步,主要是挪步站稳,为下一个“快三步”盖腿活动垫好步的基础。
满脚步是别步的基础步,步位的横和竖的角度比较明显,步法一迈一趋也很规则,不像半脚步的步态似斜非斜不易掌握,也不像交错步那样复杂。因此,初学者应先学满脚步的走法较为适宜。
滑步(半滑步、全滑步、连续滑步):滑步一般表现在黑夜里探索着前进,或者是走在风雨泥泞的道上,不慎失足的滑跌步法。由于滑跌的原因不一,表现形式多样。有滑而未倒的闪腰式,有双足失控盘腿坐地式,也有起而复跌式等。
半滑步:以慢步滑右脚为例。垫左步时微弯膝,身前倾。提右脚(脚心向后,脚尖离地),重心于左腿,后闪腰的同时右脚向前滑出,两膝内侧相靠,右脚掌外侧撑地。随着向右拧腰,起身的同时收回右腿,脚掌右跟,脚跟左移,半蹲膝(重心于右腿),成左别步半蹲式。起步时重心于左腿支撑全身重量,便于右脚的滑出。收步时移重心于右腿,有利于造型的稳定。
全滑步:以快步滑右脚为例。重心于左腿,右脚向前滑出,顺势向后闪腰,随着左腿下蹲的盘卧(腿的外侧和脚面着地),身体下落的同时向右拧腰,顺势跌坐地上。所谓“坐地”,只是左臀部着地,右臀部坐在左小腿上。右腿微弯膝,绷脚面,脚的外侧着地。右大腿盖至左膝上。
连续滑步:基本上是半滑步和全滑步的综合性滑步。当然,某些细节仍有所区别,以先滑右脚为例。右脚滑出后,左腿是一种跪蹲式(膝部和脚掌着地,脚跟立起)。左臀部悬空,右臀部坐在左脚跟上。起身要快,当起到一半时(也就是右膝还未直立的状态下)左脚向前滑出,开始做左脚滑步,左右脚滑步基本相同。连续滑步,无论是先滑右步还是先滑左步,一般情况以连滑三次为限。但要做到一次比一次滑得快,而且滑的高低程度和技巧的难度也要有所加强。
注意事项:掌握三种滑步的分寸。半滑步要求两膝内侧靠拢,控制重心腿和滑出脚的距离,不能走成“滑岔”。它是一种滑而未倒的形式。全滑步虽然脚滑出的幅度较大,也只能是滑成一个原地软“跳坐”式,表示滑倒了。连续滑步则是一种起而复跌的表现,腿失去了平衡,脚下乱步,连续滑跌的意思。
滑步最突出的是脚滑的成分,是滑步动作的焦点。然而,在完成整个滑步的程序中,不能忽视腰和手的作用。闪腰的目的是为了拉开上(头)和下(脚)的距离,突出脚滑。起身拧腰则是帮助滑脚的收回,在闪腰的同时双手上提,显露腰部活动的柔美,拧腰双膀外划增添滑跌的气氛(也是掌握身体平衡的一部分助力)。简而言之,脚是关键,腰为平衡,手造声势。
捣步(迈进步、撤退步、原地移步):又称“掏腿步”。它是一种水陆皆能使用的步法。所谓“水”,主要是人在船行中的步态,不是人在水中的行进方式。特点是横向行进,用左右挪步的动态向前进,也可以撤步退行,有时以在原地掏腿移步的形式前进,实际上是动而未进。此种形式多用于人在船尾,掌舵时用。
迈进步:别左步站式,双手拳式,左手于右腰前,虎口向上,拳心向后,表示握橹的舷绳。右手于右胸前,虎口向前,拳心向下,表示握橹杆。以向左行进为例。向左斜方迈左脚,拉右步时,右拳向身右前方大推,左拳向左小拉,面向左前方。接着向左前方横迈石脚(脚尖略向右撇),右拧身成别左步时,右拳向左拉,左拳向右推(归原位),面向右前方。此种手势一般用于行船摇橹行进时的缓行步。如果是走圆场或跑圆场时,以上手势不要用,否则会影响脚步和造型的稳定性。此种脚步也可以横向前进,如站向右鸳鸯步,向右竖迈左脚,向左拧身成右别步,面向左前方。右手向右推橹,再向右横迈右脚,向右拧身,面向前方,提右腰,拉左步,右手向左拉(归原位)。
撤退步:别左步站式,以向左横行为例,左脚竖步向左斜方迈,脚尖向左前方,提脚跟。重心仍于右腿,左脚掌向右跟,脚归正(脚尖向前),满脚着地后移重心于左腿,面向左前方。右脚跟提起,脚掌向右跟,变脚尖向右,横步向左退行,右拧身,面向右前方,成反丁字步做撤退步的同时双手从右向左反划船桨。
原地移步:别右步站,以先迈右步为例,右脚向右斜方近出,脚尖向右前方,重心仍于左腿,右脚跟提起,脚掌向左跟变脚尖向前时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脚掌向左跟变脚尖向左,再向右撤退成左别步,略向右后方靠身,面向左前方。然后左脚向左斜方迈,脚掌右跟,脚正归,重心移至左腿,后撤右脚成右别步,略向左后方靠身,面向右前方。左右移步,动作相同。
注意事项:捣步是水陆两用的脚步,走时应注意步法的连贯性,不要太分解。在水上(行船)时,它只能作为行船的动力,不要起伏过大而失去美感。另外,捣步的特点是两脚分横步和竖步行进,走时竖步力量大于横步。两脚在用力上虽有轻重之分,但行走时不能有瘸腿的现象,注意脚步和道具的配合。以执船桨走撤步为例。左手握桨把,右手握桨杆。船桨不论正划或反划都要和脚步方向保持一致。撤退步的焦点是退,所以桨必须反划。向左迈左脚时船桨向右侧略提起,掏别右步时,船桨从右向左反划。这利脚步和用桨的形式,表示拨转航向。原地捣步时采用先迈步,后移重心,再提腰拧身跟脚,别步时重心向后移。随着脚步的变换,使身体形成一个上弧线形的运动。虽然没有挪动位置,但给人一种船仍在行进中的动感。
膝步(双膝步、单膝步、膝转步):又称“跪蹉儿”。是一种曲膝跪行的走法,表示急行之中被物绊倒,以致跌倒后仍挣扎着前进,一是力不从心站不起来,是时间仓促来不及站起,以膝代足地走动。戏曲舞台上过去有“男跪单,女跪双”之说,实际上无论是单跪或双跪,男女皆可通用,主要根据剧情和人物需要而定。
双膝步:以向左侧身跪行为例。双膝跪地,大腿直立,绷脚面,脚尖略离地(有时也允许脚尖着地,脚尖着地是为减少小腿、脚面和地面的摩擦,减轻膝部负担)。走时要求膝和脚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不能用双膝拖着两条小腿斜行。迈左膝,蹉右膝。两膝横向之间的距离二寸左右,后膝催前膝,步幅要匀,步速须快。
单膝步:以向左斜方跪行右膝为例。特点是左腿弓箭式直蹲,满脚着地,跪右脚而着地。左脚跟与右膝前后之间的距离半尺左右,横向距离略错开一点,蹲脚与跪膝不要处在一条线上,这样便于掌握两腿之间力量的平衡。膝和脚的用力仍须突出左脚的迈,力量稍大些,起步时略抬脚带动身体前移。右膝用蹉的劲,膝不宜高抬,用向前推的力量促使左脚迈进,把左脚的迈劲和右膝的推力结合起来。
膝转步:向左蹲迈右脚,脚尖向前,背向观众时向左跪左膝,面转向右侧时脚心向左,左膝和右脚跟的外侧相对,蹲身左转的同时,左腿由跪姿变为蹲式,右腿由蹲式变为跪姿。面转向左时双脚尖向左(左脚跟与右膝相对),紧接着向左跪左膝,再向左蹲迈右脚(开始做第二圈的膝跪步)。在两膝由跪变蹲频繁的交换走法时注意保持身体的平稳。为了防止上蹿和下跌的现象,要求:第一,提腰长身,控制气息,减轻下肢的重量;第二,此种走法宜快行,动作利落,一气呵成。
注意事项:走跪步时,对旦行舞台表演应用来讲,除掌握跪步的正确要领之外,最大的障碍是身周围的裙带,稍有不当便出事故。一般情况有以下几种临场处理方法:一种是自我解危,利用下跪的动势,双膝向前推裙子,拉开裙筒再跪双膝。另一种则是利用表演情节,想抓住对方的同时,向前垫半步(表示将要跌倒)这个动势,同样起到拉开裙筒的作用。还有一种借用舞台调度,如前者跑,后者追,向台左跑圆场,当跑到台右后方时趁对方的身体挡住观众视线的瞬间,右手提一下身左边裙子然后再走跪步,比较安全。
跪步是诸多步法中较难走的一种。由于缺少小腿的支撑和脚掌的弹力辅助,行走时容易身体晃动,须掌握腰部的立度。注意突出双膝的走,别蹭膝盖,不然膝部会受伤。低年级不宜过早学习此种步法,难度大不好掌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