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话剧与京剧融合演出,探索艺术合作

话剧与京剧融合演出,探索艺术合作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腿直立,绷膝,重心于右腿。竖步和横步均是满脚着地,但重心于右腿。要求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左脚竖步,脚尖向前,脚跟与右脚窝相对,马左膝,合胯。右脚于左腿后向左前方伸出,脚心向左侧,膝绷直。小趾和脚掌外侧撑地,脚面和膝盖向右前方。左脚与右脚的前后距离,以本人小腿长短为据。左腿站直,右腿弯曲,膝盖贴于左膝后。重心于右腿,步位在前。凡做涮腿动作时,必须有手配合。

话剧与京剧融合演出,探索艺术合作

(一)脚形、步位、动势

戏曲演员无论是哪个行当,在戏曲舞台上想要达到体态美观,动作流畅,造型稳健,必须脚下有功夫。怎样运用舞台上的一双脚,首先要了解脚的基本形态,步位以及动势。为身段“做功”进一步学习有关腿脚方面的技巧,奠定基础。只有“脚下生根”,表演时才能够达到随心所欲,用技自如。

1.脚的形态,以右脚为例

勾脚:脚心向前,脚跟前伸,脚尖上勾,压脚腕。

绷脚:脚心向下,提脚跟,脚尖下压,脚面绷直。

汇脚:绷脚面,脚的外侧向里卷,变脚的内踝骨向上。

撇脚:勾脚面,脚心向前,脚跟前冲,脚尖向右外撇。

2.脚的步位

正步式:两脚排齐,脚尖向前,双腿直立。双脚之间的左右距离有两种要求:一是竖步的一脚宽,一是双脚的宽窄与本人双肩齐。

人字式:双腿直立,两脚跟内侧相贴,双脚尖分别向身左右前方撇开。人字步与八字步的区别,就在于两脚跟没有分离。

八字式:双腿直立。两脚跟的内侧分开,左右之间的横向距离约半尺。旦角站时,竖步一脚宽即可。

丁字式(正丁字步,斜丁字步,反丁字步):

正丁字步:以站左正丁字步为例。右脚横步,脚尖向身右侧。左脚竖步,脚尖向前,脚后跟贴于右脚窝处。双腿直立,绷膝,重心于右腿。

斜丁字步(又名远丁字步):以站右斜丁字步为例。右脚前,脚尖向身右前方。左脚后,脚尖向身左前方。右脚后跟对着左脚掌的内侧。两脚前后距离三寸左右。左腿直立。绷右膝,略提脚跟,脚掌撑地。

反丁字步:以站左反丁字步为例。左脚竖步在前,右脚横步在后。右脚尖对着左脚跟的外侧。竖步和横步均是满脚着地,但重心于右腿。左脚跟和右脚尖的距离约二寸左右。此步常在起步和落步,以及原地转身时用。

骑马式(又名骑马蹲裆式):两脚分开,大八字步站式。左右脚之间的距离为本人横步两脚宽。弓双膝。大腿斜垂,小腿直立。蹲裆、开胯。要求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

弓箭式(又名前弓后箭步):以弓左腿为例。右脚竖站,左脚横站,脚后跟贴右脚窝,向左侧迈出,左右脚之间的距离为本人横步四脚宽。弓左膝,大腿平,小腿直(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右脚尖向外撇,膝绷直。开胯。

低弓箭步:左脚向左迈一大步,形成左膝大弓,右腿大绷,右脚掌内侧撑住劲,裆蹲到最低限度。

向前弓箭步:右脚横步,脚尖向右侧。左脚竖步,脚尖向前,脚跟与右脚窝相对,马左膝,合胯。

伸步式(可向横、斜、后三个方向伸出)。

后伸步:以伸出右腿为例。左脚竖站,脚尖向前,弓膝。右脚向后伸出,脚尖向后,膝绷直,绷脚面,脚心向上,拇趾、中趾和无名趾撑地。

横伸步:左脚竖站,弓膝。右脚于左腿后向左侧伸出,脚尖向左,膝绷直,小趾、无名趾和中趾撑地。脚面和膝盖向前。

斜伸步:左脚竖站。脚尖向右前方,弓膝。右脚于左腿后向左前方伸出,脚心向左侧,膝绷直。小趾和脚掌外侧撑地,脚面和膝盖向右前方。

蹲步式(也叫存腿式):以蹲右膝为例。两脚正步式站。双膝内侧相贴。随着蹲右膝,左脚向前伸出。半蹲身。脚尖向前,提脚跟、脚掌撑地。左脚与右脚的前后距离,以本人小腿长短为据。右蹲膝伸左步时,左右两膝内侧始终相贴。

别步式(又名踏步):以别右步为例。左脚竖站,脚尖向前。右脚横站,脚尖向右,提脚跟,脚掌撑地。右脚尖与左脚跟外侧相对,两脚距离二寸左右。左腿站直,右腿弯曲,膝盖贴于左膝后。切忌右膝向左腿右边外露。

鸳鸯式:以向左鸳鸯步为例。两脚竖步,略前后错开(左脚前、右脚后),两脚尖向左前方。重心于左腿。右脚拇趾贴于左脚掌内侧。微弯右膝。略提脚跟。

拉步式:以拉右步为例。左脚竖步站,脚尖向左前方。右腿弯曲,脚尖略偏向右前方。提脚跟,拇趾和中趾点地。双膝内侧相贴。右脚面向前,左右脚尖于一条横线上。

歇步式:以歇左脚为例。两脚竖步,脚尖向前。重心于右腿,步位在前。左脚在后,略提脚跟,脚掌撑地。两脚前后距离二寸。

点步式:以点右脚为例。左脚竖步站,脚尖向左前方。重心于左腿。右膝弯曲,脚掌撑地,提脚跟,脚心向右后方。脚掌内侧贴于左脚窝处。

别蹲式(双蹲步,跪蹲步):

双蹲步:以别蹲左脚为例。右脚竖步站,脚尖向前,别左步,重心于右腿。曲双膝,大蹲身。两腿夹紧。左膝盖贴于右小腿处,起稳定造型作用,臀部悬空,不要坐在右小腿上,便于快起身。

跪蹲步:以跪蹲右膝为例。左脚竖步站,脚尖向前。别右步。重心于左腿,随着左膝的下蹲,跪右膝于左脚跟外侧,脚尖向左,小腿和脚面着地,脚心向上。

跪蹲式:此步态来源于跷功步。踩跷后的真脚已成为“假脚”的脚腕和小腿所代替。

3.脚的动势

趋(一步趋、三步趋),以右趋步为例。

一步趋:左脚向前迈出。当脚掌落地时右脚跟已经提起,用脚跟向前搓的惯性,将左脚向前促进半步。一步趋主要为下面连接动作助力,使亮相功架稳健,贯神。

三步趋:这种三步趋,有助跑的作用,但主要是为了赶舞台部位,在动作少,舞台调动跨度大的情况下,用趋步代替跑。要求趋步前的三步,要走的俏,走的帅。步态基本上是一种带跑性质的走。因此又称跑趋步。

跺(原地跺、迈步跺),以跺左脚为例。

原地跺:正步站,身体直立。双膝略向下蹲(起范儿)接着身体向上纵起,双脚离地,脚尖向下,左脚落于原位。右腿向上提起,亮相时可做跨腿式和商羊腿式,以及后别抬式。原地跺的步伐动力特点是,双脚起跳,单脚落地。(www.xing528.com)

迈步跺:正步站,身体直立。右脚向左前方迈出,起步时脚尖外撇,落步时脚尖向右前方,接着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起步时脚跟向前蹉力要重一些,略勾脚面。落步时脚回收,落在右脚的步位处(要有用左脚踩右脚的动势)。右脚迅速让步,向前跨腿或向后别抬。左腿虽是重心腿,但膝部力量不易灌的过满,略放松,使造型有调解的余地。无论是原地跺或迈步跺脚,左脚脚趾用力,像黄泥一样抓住地面。跺步俗称“跺泥”。

涮(顺势涮、交错涮):以涮右腿为例。

顺势涮:正步站,直吸右腿,大腿抬平,脚尖下垂,稳定膝部。右小腿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绕都可以。凡做涮腿动作时,必须有手配合。如,涮右腿时,右手剑指式,手心向下,指尖下垂,提于右膝上方,向同一方向涮绕,按照演技常规,由慢到快,画圈均匀。

交错涮:比顺势涮腿要难。难在上下动作运转的方向不同。如:下面的右腿从左向右涮时,上面右手则从右向左绕,反其道而行。在交错涮的过程中,掌握好上下两圈的协调性。涮腿动作常在武戏中,“短打戏”,《走边》或“长靠戏”《边挂子》时用。

勾(向前勾、向后勾):以勾左脚为例。

向前勾:正步站,右腿直立,脚尖向前,左脚向左前方用脚掌擦地而出。在行进的过程中脚的重心移到脚跟,勾脚面。略蹲右膝。左腿抬起,由左向右移,由勾脚面变为脚面。当左脚运行到身前方时,在向右膝前回收的同时,右膝逐渐升起,成左跨腿式。向前勾脚的作用,主要表示是以脚代手,将物品搂向身前。

向后勾:以勾左脚为例。左腿直立,右脚掌着地,向身右侧划出的同时略蹲左膝。低抬左脚,绷脚面,再从左侧向身后移。脚逐渐上提,升左膝。当左脚腕贴于左膝后面时,随着蹲左膝,身体下降、左脚腕勾住左膝的外侧,脚尖向前,脚心向左。

点(左右点、原地点):以右脚点步为例。

左右点:正步站,脚尖向前,重心于左腿,右脚向身右侧迈出。提脚跟,脚掌点地。与此同时右手剑指式向左前方指出,手心向下。右拧身,眼看右脚,接着右脚横步向身左侧迈出。提脚跟,脚掌点地。右手剑指移向右前方,左拧身,眼看右脚,点步在舞台上应用时以三步为限。依据以上的点步动态,做到右、左、右三步即可。此种点步,一般在《走边》轻装急行的场面,表示探路或观察环境时用,可以用于装饰性的表演动作。把三点步与涮腿结合起来,先点后涮,增加表演气氛。

原地点:正步站,左脚不动,右脚向前迈出,脚掌撑地。这种步只有形态,没有抬脚,做连续起步和落步的动势,实际上没有点地行动。随着脚掌向下踩压的姿势,身体向前移动。这种虚势点步,在舞台上应用时,也是点三次为限。一般情况下用于探试上船的跳板,脚下的石块,道旁的木桩等是否稳妥时的表演。

垫:以垫左脚为例。正步站,面向前,左腿以脚跟的力量,向前蹉出。提左脚于身前,脚跟略离地,脚尖外撇,用向下砸的力量(要有震动感)落左脚于右脚的右前方。由于左脚的震动,引起右脚的提起,脚尖离地后在向左前方迈出,别左步亮相。

垫步亮相的三种用途:

一是聚集力量,贯神,稳步。

二是“四击头”节奏的过程中,确保“四齐”。

(1)表演之间的统一;

(2)乐队本身的协调;

(3)表演和音乐的结合;

(4)乐队、表演与剧情的完整。

三是化险为夷。在剧情要求有利戏曲程式表演动作规范的前提下,增加临时修补形象完美的手段。如:戏曲舞台上的穿戴非常讲究。都是丝、绸、缎所做,比较光滑。如果舞台上偶遇长穗,飘带的散乱,用垫步重力砸地形式,把穗或带震动下来,避免事故。

(二)站式的手姿

1.叉腰式

虎叉腰式:手心向下,虎口撑于腰侧,拇指贴后腰。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向前,略提腕,掌心空虑。

手掌叉腰式:拇指向前,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向后。手掌的根部撑腰侧,手掌贴胯,略压腕,手心要实。

握拳叉腰式:握力拳,拳指的根节撑于腰侧,拳心向后,虎口向上。

手腕叉腰式:掌式,手腕外侧贴于腰,手心向后,指尖斜垂于身后,略向前扣肘。如果做单手叉腰式,另一只手是拳式,于腰前一侧。拳心向下。

2.掌式

伸掌盖袖式:以右盖袖式为例。双手心向后,左手于腰前,指尖向右下方斜垂。右手于右腹前,指尖向左下方斜垂。双手不要贴身,略向后收肘,两臂于身前形成半圆形。何为右盖袖式,就是用右袖盖压住左袖的意思。

曲掌端带式:以左端带式为例。左手心向后,端带于腹前。拇指在上,中指和无名指在下,捏玉带之边沿。食指和小指自然弯曲。右手心向上,指尖略向前,端带于右腰旁。中指、无名指和拇指捏带,食指和小指自然弯曲。虽然称端带式,但右手略带有托的意思,左手似提。两臂微向上端起,以示庄重。玉带在腰间不要端成平圆,要身前低,身后高。切不可前高后低,成为丑行的端带式。

垂掌背手式。双手掌式背于后腰下,左手背贴身,右手背贴于左手上。左手指尖向右下斜垂,右手指尖向左下斜垂,双肘略向前扣,两臂在身后形成半椭圆形。

(三)站姿的要求

以上的站姿怎样才能站得好,站得美呢?戏曲舞台上对站的要求,有一个总的规范,就是站“子午式”。何为子午?指的是时辰。子是深夜十一点至一点;午是白天十一点至一点。一个是明月高照,一个是烈日当头。形成一阴一阳的对立。正是因为有一阴一阳的对比,才有二十四小时为一天的整体。戏曲借用“子午”一词,比喻戏曲舞台上动和静以及形体运行的规律,即是对立统一的法则,是站“子午式”的基本原则。

三不统一的体态:做到头、身(胸、腹)和脚三不统一。以旦行常用别步叉腰站为例,别右步时左脚竖站(脚尖向前),腹和胸略向右前方,头和视线则偏左。再如,别步顺风旗站,别左步,右脚向前竖站,胸和腹向左前方,头和视线向右前方。一个站姿只有做到三面不统一,才能成为一个优美、完整的造型,即:上、中、下三面交错而站。

阴阳向背的动势:戏曲舞台上的站姿,无论表现左和右、前和后、上和下的动势,在用力上从不平摊或笔直而出。如:

表现在左和右的关系上,总是隐收一侧,而突出另一侧的显露,以隐面的强力去推动显面的展出。

表现在前和后的关系,也是如此。为了显露前胸的丰满,一定要紧缩背后的肌肉,做到紧背而出胸,以阴衬阳。

表现在上和下的关系,同样是这个道理,外升必须内降,外降时内在气势要趋于上升的动势。在局部活动时也是这样,为了显示上身的挺拔,塌肩立颈。端肩则容易出现颈短等现象。

恰当的点视方位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上的“藏拙”,要破除常规进行特殊的处理。如,程砚秋先生根据自己的体形,创造了一种侧身蹲行的造型舞姿。这是如何处理舞台上主客观矛盾的典范,化浊为美。再就是选择舞台最佳表演区,注意防止造型本身没有毛病,但站错了舞台部位,前后错位或者是高低颠倒,以及个人和群体的分量不均等,破坏了舞台平衡。做到既展示人体曲线的美,又注意戏曲舞台模式,包括三面台口的特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