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话剧的前奏
从晚清到20世纪40年代末,是中国戏剧现代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中国现代戏剧经历了发生、发展、成熟和繁荣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与中国传统戏剧从对抗到交流的锤炼过程,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中国话剧是在完全开放、自由的,具有创作精神的文化氛围中和发展的。
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西文化的激烈对抗中,现存的文化传统受到质疑,古老的价值体系受到动摇。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和艺术产业挣脱束缚,跨越国界,寻找新的思想方法、思想资源、艺术思想和表现形式。因此,西方戏剧积累了几千年,尤其是世纪之交的潮流、流派、风格和类型,在中国舞台上尽情体验,并选择了最合适的道路。这场文化引进上的狂热运动表明新世纪“少年中国”的朝气蓬勃。正是由于视野开阔和与外国戏剧共存的局面,中国现代戏剧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汇入世界戏剧发展的主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文化中感到空虚的时候,西方人也感到了巨大的文化危机,尼采在给勃兰兑斯的一封信中说,认识到我们的欧洲文化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巨大问题——这正是文化本身的反思和自我征服。这是一个代表性的观点。两大文明板块,经过长期的独立发展,表现出强弩之末的势头,希望出现一种外力激发自身,产生新的生命火花。两种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尽管中国文化在这种无情和残酷的冲击中往往处于劣势和防御地位,甚至在一个世纪后依然未被治愈,也不知道是否还要修复一个世纪。但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代价,我们别无选择。
中国现代戏剧是在民族危机中生发和成熟。拯救和启蒙是它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中国现代戏剧具有严谨的态度和强烈的救世精神。这就导致最终选择现实主义成为了主要创作方法。现实精神一直是艺术探索的深层背景。因此,中国现代戏剧缺乏灵动和飘逸,但却沉着有力而充满生机。
中国现代戏剧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主题的演变,从阶级和阶层的对抗和冲突到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从对反叛力量和保守力量冲突的描述到对个人命运的描述;从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的融合与纠缠,到对人的基本处境、困境和精神痛苦的表达,如孤独、孤立、隔膜和对生命的感知。
然而,现代戏剧总是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总是坚持以戏剧化的方式介入社会生活。这样,就可以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勾勒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精神演变的轮廓。同时,现代戏剧也经历了戏剧观念的演变,传统戏曲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经过新旧戏剧,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戏剧和民族戏剧的全面开放,戏剧或戏曲化的话剧模式是成功的,戏剧的模式从一种走向几种,从僵化的壁垒走向相互接受和共存。结果,戏剧最终被当地民族所接受,中国戏剧的现代形式也基本成型。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鲜有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戏剧家,但现代历史上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像戏剧一样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中得到彻底地深化,有效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
相比较而言,20世纪的前半期,是中国戏剧最富活力的时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戏剧家和戏剧作品,他们所树立的艺术标杆,至今也鲜有人能企及,遑论逾越。夏衍的《上海屋檐下》;郭沫若的历史剧;欧阳予倩、洪深的开创性业绩;李健吾的评论与创作;丁西林的喜剧;熊佛西的戏剧大众化实验;曹禺的《雷雨》《原野》《北京人》《日出》《家》;田汉的戏剧教育和他的一系列作品;余上沅、向培良、白薇、陈白尘、吴祖光等人的戏剧创作或戏剧教育、戏剧评论实践,不但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史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遗产。
(二)早期话剧的特点、影响与衰落的原因
早期话剧在民国前后称新剧,也称文明戏。包括春柳派、天知派和新民社等一系列社团的戏剧活动。
文明戏自身的发展可分二个阶段:1907—1910年为创始期;1911—1917年为兴盛期;1918—1924年为衰败期。
与成熟的中国戏剧模式相比,文明戏剧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的方法继承了传统戏剧的幕式体系。为了满足公众寻求新变化的兴趣,剧情具有反映现实的时效性,而文明戏剧的演出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更换剧目有利于培养演员的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可以时刻关注舞台的变化和与现场的交流,客观上促进了以演员为中心的即兴创作艺术。(www.xing528.com)
(2)戏剧结构的重点在连续性和整体性,自始至终力求还原故事的本质。多用明场,暗场少用;经常在画面外使用过场戏进行穿插;受到章回体小说的影响,会出现开放式的结构和数量很多的分场。
(3)表演风格注重在舞台上的交流,有大量的插科打诨,打背躬。例如,王钟声等人表演的《官场现形记》中,留学生们买官归家,身穿花羽毛、圆领宽袖长袍和皮鞋。当有人问他买了什么官时,他回答说:“我的身子是明朝的,做的是清朝的官吏,吃的是洋人的饭菜。我管它叫头戴大清,身穿大明,脚蹬大英。”每当观众看到这个场景,都会哄笑成一片。
(4)传统的戏剧角色分配在表演方法中得以保留。
(5)穷苦的戏剧艺术,有时连桌椅也经常画在幕布上。
文明戏剧虽然在大众审美方面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传统欣赏习惯,但它更多的是迁就而非引导,因此,最终被观众所抛弃。当然,这也直接与其自身的弱点有关。例如:
(1)对于代表人物的塑造不够重视,仅仅依靠故事情节很难长久维持观众的兴趣。
(2)一部戏剧如果没有剧本,就无法保证台词。只有依靠演员的现场演出。如果演员的表演能力不够,就很难保证戏剧的质量。
(3)基本上不进行排练,表演者不熟悉剧本,表演粗糙,甚至不按剧本大纲进行随意表演。
(4)演员的社会道德责任与社会对于演员的道德期望以及演员所能达到的实际道德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最后导致演员不仅不被社会认可,更让严肃的戏剧界难以接受。当人们描述某个演员的个人生活全部都是酒、女人和歌曲这些字眼时,戏剧艺术的发展也会因为该演员的风评下降而大受影响。北京大学教授、评论家宋春舫也撰文评论道:“吾国新剧界,每况愈下,春柳社而后,广陵散盖绝响矣。呜呼,靡靡之音,足以亡国,剧虽小道,大有关系者也。改弦而更张之,是所望于有志之士矣。”
(5)商业入侵,一是大量“淘金客”涌入业内,二是为了利益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虽然有上述诸多问题,文明戏剧,或者说早期话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是它是现代话剧的必经阶段,没有文明戏剧阶段的摸索和基础,就不可能有20世纪20年代话剧的发展和30年代话剧的收获;二是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至少影响了一代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曾说:“没有文明戏这个摆渡,我怎么能过到河的这边,来到话剧这边,这真的是一个问题,我想,我应该感谢它。”这也是许多现代戏剧的共同心声。三是它对中国传统戏曲也产生了影响。在文明戏剧普及的年代,上海设置出了镜子框架式的舞台,用开合法进行挂幕和分隔会场。后来,戏剧舞台被挂上二道幕,在台前做过场戏,这是根据文明戏剧的幕外戏剧方法所衍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