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金钱板表演语言生动

四川金钱板表演语言生动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钱板是用四川话演唱的,它大量运用四川方言的土语以及生活用语,而且非常形象生动、风趣诙谐,朗朗上口,因而更加通俗易懂。众所周知,四川方言的语汇非常丰富并且幽默生动。对于金钱板的唱词来讲,在短小精悍的句子当中要表达一个既形象生动又准确到位的意思,使用这样一些富有特色的“土话”无疑是最合适和最具特色的。

四川金钱板表演语言生动

语言艺术展示所凭借的工具之一,对于以说唱为主要表演方式的金钱板来说尤为重要。金钱板是用四川话演唱的,它大量运用四川方言的土语以及生活用语,而且非常形象生动、风趣诙谐,朗朗上口,因而更加通俗易懂。众所周知,四川方言的语汇非常丰富并且幽默生动。四川方言属于北方语系,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律与北方方言大同小异,但语音及一部分词汇与北方语音的词汇差异性很大,所以四川话就如同川菜一样,具有浓浓的“川味”色彩,这个特点就是我们常说的“土话”(或者叫“乡语”)。“在历史上,四川人就以说话生动形象,语言极富表达力而著称。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有时会在自己的诗句里加上几句‘乡语’,显得格外的鲜活,但却会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苏东坡有《牡丹》诗,其一云:

一朵妖红翠欲流,

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

不放闲花得少休。

他开始未入蜀时,不懂‘翠欲流’是什么意思,及游到成都,经过一条小街,看见有家商店的招牌上写有‘郭家鲜翠红紫铺’的店名,惊询问当地人,才知道原来蜀语中的‘鲜翠’就是‘鲜明’的意思。陆游恍然大悟,由此他才理解‘一朵妖红翠欲流’的诗句,是苏东坡用‘乡语’写成的。”[2]比起“鲜明”一词的直白,“鲜翠”一词具有不言而喻的生动形象的表达能力,所以从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四川的“乡语”在描绘事物的形态上,其表达能力是非常生动鲜活的。在现代的四川方言中,其实类似于“鲜翠”这样生动活泼的语言比比皆是,比如四川方言里三个字的词组:形容一个人长得很白净,四川话通常会用“白生生”;夸一个人健壮、有活力,通用会用“精蹦蹦”;形容天气寒冷,通常会用“冷兮兮”;形容一个人好面子,通常会用“绷面子”;而对于不想理会的人和事,通常会用“不张视”;等等。所以对应比较一下四川方言中这些情形和事物各自一般的表达方式,不难发现这样的词语既生动形象又不失简洁,而且表达方式画面感强、极富感染力,非常容易将人带入情境,引起共鸣。对于金钱板的唱词来讲,在短小精悍的句子当中要表达一个既形象生动又准确到位的意思,使用这样一些富有特色的“土话”无疑是最合适和最具特色的。比如在金钱板传统书帽里有一个小唱段《艺游》,这个唱段的第一句就是“一根竹儿嫩悠悠”;再如唱段《识春秋》里也有一句唱词为“夏季荷叶绿油油”。一个简单的“嫩悠悠”“绿油油”就如图画一般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画面情境,从而成功地勾画出了竹子和荷叶的生动形态和明快色彩。再如传统小唱段《大鸡公》以“太阳出来红彤彤”开头,一个“红彤彤”,使画面感、威势感扑面而来,与唱段中间的“大叫三声发威风”和结尾的“东山升起太阳红”相呼应,唱段语言颇具特色,部分采用了句头句尾相连的鱼咬尾方式,给听众以说唱节奏紧凑、文意连绵不断的感觉。唱段《多字歌》语言生动活泼,内容则包罗万象,从天地自然说到世俗处事,让读者和观众可以充分体会到蜀地特色语言所道出的自然与人事的圆融,事和理的无碍。其实类似这样的词组、土话不仅和金钱板密不可分,它们与中国话的习惯也密不可分。邹忠新老师回忆起最初跟师傅学习金钱板的事情,他记得在他反复练习金钱板演唱,想不断提高的时候,他的师爷杨永昌曾经教给他一个口诀:金钱板的演唱是字随音,音随字,都遵循一个1、2、3的原则。有句顺口溜是“没有1、2、3就没有咿哦咹”,这与人说话的节奏是相符合的。在中国话里有些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节奏格式,以123或者是22等格式为例。比如中国话说“你、我、他”“坐、站、走”就是123的格式,“来来”“去去”就是22的格式。这句顺口溜的含义就是指伴奏音乐的节奏需要同语言的自然节奏紧密结合起来。杨永昌在那个年代算是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艺人,因为他曾经考过秀才,而且写得一手好字。邹忠新老师作为他的弟子,也是比较有文化修养的人,他总结了一些关于金钱板的经验,这些经验实际上有助于金钱板的流传与发展。

大鸡公

太阳出来红彤彤,

成都有个青羊宫

青羊宫,有口钟,

钟内㧤个大鸡公。

这个鸡公硬是凶,

大叫三声发威风。

有的人,太懵懂,

㧯起棒捧打鸡公。

打死鸡公烫鸡公,

烫了鸡公挦鸡公。

挦了鸡公破鸡公,

破了鸡公宰鸡公。

宰了鸡公炖鸡公,

炖了鸡公舀鸡公。

舀了鸡公吃鸡公,

吃了鸡公屙鸡公。

屙得无影又无踪。

天地自然变无穷,

从此时辰搞颠冬。

深山请来鸾配凤,

金鸡高唱架彩虹

中华儿女勤劳动,

种下万年幸福松。

雄鸡报晓把时辰送:

“咯咯嗡!”

东山升起太阳红!

多字歌

说个多,道个多,

听我唱个多字歌。

篾巴门,眼眼多,

蜈蚣虫,足足多。

山上树木多,

河里鱼儿多,

伏天雨水多,

秧壮谷子多,

滴水能成河,

凑少总成多。

蚂蚁能搬山,

人多办法多。

黄金未为贵,

勤劳收获多。

老姜味道辣,

人老经验多。

世间万物人为贵,

天下名山和尚多。

大海不怕雨水多,

好汉不怕困难多。

良医面前病者多,

名师手下高徒多。

梅花香自苦寒来,

兵在精来不在多。

荒山坡上乱草多,

旧刀不磨铁锈多。

无事找话说,

废话一定多。

雷公先发吼,

有雨也不多。

贪多嚼不烂,

嚼烂不贪多。

良言不在少,

烂药不在多。

会使不在家豪富,

好看不在着衣多。

真人面前无假话,

小人当门是非多。

好田不种野草多,

山歌不唱忘记多。

说是多,

硬是多,

多要多在点子上,

切莫尽都差不多。

巴出雄杰,蜀育英才,四川自古英才辈出、文人荟萃。性格豁达的四川人,说话语言风趣、幽默、诙谐,其语言表达能力是相当强的,可以说是颇具表演艺术的才能。“《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蜀人富于智慧,‘君子精敏,小人鬼黠。’(通典)也说:‘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轻易荡佚。’四川人很早就被外省人戏称为‘川耗子’,这一略带刻薄的戏谑称呼,十分传神地刻画出四川人的精灵、狡黠和诙谐。”[3]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而四川话方言是最能体现出四川人风趣幽默的一面,因为在四川话的词汇当中,有很多词汇的意思较为广泛,构成了风趣幽默的话语,如双关语、谚语、歇后语等,尤其是运用当地一些特有的事物、地名等来构成这样的词汇,不仅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增添了幽默性。因为运用的是四川人所熟悉的人文、历史以及民俗事物,所以人们听到后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发自内在的亲切感,金钱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完全涵盖了这些元素。首先,金钱板是使用四川话进行说唱表演,当听众听到这样的演唱,相当于听见了乡音,内心的亲切感不禁油然而生。其次,在金钱板说唱的唱词里,有许多地方都表现出了四川话的幽默特性,这样的幽默特性是在唱词的“土话”中体现出来的。但是,金钱板的唱词虽“俗”,但却不是媚俗,而是通俗。最后,金钱板将雅、俗统一在其表演内容和形式中,具有通俗中体现雅义的特点。它能将一些看似高不可攀的“雅文化”的文化内涵通俗地演绎和传递给不同文化阶层的观众,也就是说它们可以把许多复杂的事物、深刻的道理拆开,分层次或者绕个弯子表达出来,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比如四川人说话不喜欢直截了当的戳破,而是绕着弯子,说点谚语、歇后语,打个比方,展几个言子,等等。“四川汉语的谚语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谚语是人民群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和广为流传的定型化的艺术语言,具有讽刺、训诫、哲理和传授生活经验等特征。”[4]而且谚语又总是以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最广博的内容。“在语言里,它既是特殊表达成分,又是艺术表达方式,它广用词格,巧织句式,节奏鲜明,音韵铿锵。”[5]所以,好的谚语总能让人记忆深刻,用这种语言简短精练又富有节奏感的短句,往往可以概括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比如金钱板艺人常常爱演唱的一段金钱板传统书帽《老实话》,里面就有这么几句:“有祥有祥真有祥,黄糕粑离不得漏子糖。麦子老了做得酱,甘蔗老了熬得糖。茄子老了种籽壮,丝瓜老了入药汤。生姜越老味越辣,老的还有老用场。常言人老心不老,老当益壮志气强!”短短十句话,里面包含的事物和哲理既平易又深奥。这篇唱词不但文体具有叙事性,而且其文义以表理;叙事词语通俗易懂,而所载之义均指雅境,实是一段统摄雅俗恰当的文本,其重要意义则不言而喻了。其实在四川汉族的民间,人们在相互交往的摆谈中,不仅通常喜欢说上几句言简意赅的谚语,同时还爱“展言子”,即说上一些生动有趣、寓意贴切的歇后语。“歇后语,既叫‘展言子’,又叫‘谜语言子’,还叫‘藏鱼尾’,即一句话只说半截,下半截让对方去猜,这种一句话不说完,又容易猜出下半截话的意思,不是直说,胜似直说,妙趣横生、诙谐好笑。”[6]比如和某个人说话方式不一样,说不到一块儿去,常用“话不投(机)”来形容;又如某人下馆子吃饭时觉得味道不够辣,会让跑堂的加点红油辣椒,经常就会说加点“毛焦火(辣)”。像这样的言子就是歇后语的一种,四川的老百姓特别爱说,因为它既简单又明了。而金钱板也正是采用了四川人说话爱“展言子”的这一喜好,在创作中引进许多谚语和歇后语。引入这些通俗的元素之后,金钱板表演不仅显得话语风趣幽默,而且唱词还朗朗上口,更有助于记忆,也更便于传播。比如金钱板传统书帽里一个唱段《风趣话》中就有这样几句唱词:“天上在下滂沱大(雨),地下还有三灾八(难),我接了一个单身寡(妇),生下一朵红山茶(花),我买回一筐张公打(蛋),又宰一只问客杀(鸡),忙出一身王朝马(汉),把人累得使牛踏(趴),吃完片蒸笼馇(肉),醉坏我的挤眉眨(眼)。”像金钱板中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加有利于它的流传,而且理所当然地被吸收进入四川人的文化生活,使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和增加了四川方言的词库容量,使四川方言的表现力得到增强。但是归根结底,金钱板语言的根还是深植于四川方言的沃土之中。

除了以上谈到的特点,四川人说话还喜欢利用谐音来表达。这种谐音表意的意思就是说,从两个字的表面意思看和要表达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正是利用了这两个字音同字不同的谐音,巧妙地把意思转移到另外一个层面上去了,仔细推究起来颇具文学修辞的味道。比如在邹忠新老师演唱的《和尚认法》这个唱段里,从一开始就在故事主角的名字上埋下了很好的伏笔:“从前有一位贾大人,他的大儿子名叫贾公正,老二的名字叫贾斯文。”这个就是运用的谐音,“贾”同“假”,通过这一谐音,我们大概就晓得了这两个人的性格特征:一个是做事假装公平公正的大儿子,一个是假装文化人的二儿子。在四川人的眼中,通常有文化的人谈吐举止都显得比较彬彬有礼,不像没有文化的人那样粗鲁莽撞,所以四川人通常用“斯文”来形容一个人有文化、有修养。《和尚认法》这个唱段讲的是一个不识字的人闹了笑话但却不承认错误的故事。故事大意是:有天老大贾公正和老二贾斯文在庭院里闲逛,在荷花池内看到游泳的鱼儿,突然诗兴大发开始吟诗作对,并且还非常有雅兴的想把自己的诗记录下来。在贾公正的诗里有句“小小鱼儿钻水底”,可是他却不会写“钻”字,于是他那位贾斯文的弟弟便逞能地说这个字他认识,就是“去”字旁边加三点水,还嘲笑他哥哥枉自到学堂读过书,有点欠聪明。哥哥听后也对贾斯文的弟弟赞不绝口,觉得兄弟太机灵,鱼到水里游泳,当然是越钻越深,所以“去”字旁边加三点水就应该读“钻”。贾公正觉得弟弟说的很有道理,一语惊醒梦中人。谁知这一番对话却被花园后的一位和尚听见了,他当然对这哥俩进行了纠正:“去”字旁边加三点水是读“法”,钻字是“占”字旁边加一片“金”。可这两兄弟却不依不饶,觉得和尚挖苦他们两个不通文,硬把和尚送到了衙门。可是衙门大人迫于压力不敢说两位贾公子不对,但是如果把“法”认“钻”,老百姓又会骂他没有良心,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不提这件事,把和尚的罪行归到他不守规矩出去多管闲事,认“法”就是犯了法令,并对和尚上刑。和尚当然觉得冤屈,说道,那自己以后出家就在“钻”(法)门,天天念的是“钻”(法)经,今天还到了“钻”(法)堂上。衙门老爷见和尚还不甘心,告诉他,我就是不认法来只认人。从这个啼笑皆非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妙处,首先名字的谐音就反映出了不懂装懂的笑话,其次办案的过程又体现出了因为权力而表现出对人不对事的非常不公平、不公正的一面,里面包含的讽刺意味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这个段子本身也颇具深意,文体叙事说理安排得也巧妙,符合大众的口味。

风趣话

天上在下滂沱大(雨),

地下还有三灾八(难),

我接了一个单身寡(妇),

生下一朵红山茶(花),

我买回一筐张公打(蛋),

又宰一只问客杀(鸡),

忙出一身王朝马(汉),

把人累得使牛踏(趴),

吃完片蒸笼馇(肉),

醉坏我的挤眉眨(眼)。

转身来到大街耍,

有家饭店“口味佳”。

内堂设座多清雅,

迈步忙往店门跨:

“幺师父,菜板上两把刀宰的是啥?”

“呵!那名叫肉元子不褂牙巴。”

“碗里头青烹烹装的是啥?”

“那名叫‘透鼻香’人称葱花。”

“瓦罐头红幽幽装的是啥?”

“那名叫油海椒有些燥辣。”

“锅里头白生生它又是啥?”

“那名叫‘进口化’人称豆花。”

“灶头上白沙沙一碗是啥?”

“那名叫白盐巴又叫‘海沙’。”

“灶孔下灰扑扑一筐是啥?”

“小徒弟没得事刨的碳渣。”

“柜房头嫩冬冬一个是啥?”

“哦!那就是老板娘你喊干妈!”

“嗨!我今天自讨苦闹场笑话,

占欺头挨了个闷耙夹夹!”

和尚认法

朋友们叫我来摆一摆龙门阵

从前有一位贾大人,

他的大儿子名叫贾公正,

老二的名字叫贾斯文。(www.xing528.com)

仗着势力在逞凶狠,

绷起斯文耍专横。

这一天秋风阵阵冷,

两兄弟闲游在后庭院。

只见那绿荫小道通曲径,

鱼池斜对小侧门。

秋菊芙蓉相对称,

荷花池内水清清。

“哎,老二你且等一等,

快看那鱼儿游水爱煞人!

今天我要来把诗吟,

看看为兄显才能!

这小小鱼儿钻水底,

小小鱼儿钻水底……

嘻嘻,妙啊妙啊……

这是一句好诗文!

有诗味呀也有诗情,

诗情画意映丹青,

我今天硬算是大发诗兴,

拿纸笔把它记下来价值千金!

这小小鱼儿钻水底,

小小鱼儿钻水底……

钻……钻……嘿嘿嘿,

这一个‘钻’字我搞不清。”

老二说不要紧,

“哎呀,哥哥,不要紧不要紧,

这个事情我得行!

去字旁边你加三点水,

应该读‘钻’(‘安’字音)

枉自你把学堂进,

看来还有点欠聪明。”

“嗨呀,好兄弟啊太精灵,

你比哥哥要强几分。

‘去’字旁边加三点水,

嗯,对,应该读‘钻’道理真。

鱼到水里头去游泳,

当然是越钻就越深。

嗨呀呀,我正是老龙正在潭中困,

好兄弟呀,你一脚踢醒我梦中人。

好好好!‘去’字三点水,

该把‘钻’字认。”

忽听得一阵“哈……”哈哈声。

回头看,哦呦,花园侧门闪人影,

站着一个光头和尚笑吟吟:

“阿弥陀佛,相公呀相公,

你把字认错啰!

‘法’字和‘钻’字要区分。

我和尚出家是在法门,

我天天都念的是佛法经。

‘去’字旁边加三点水,

这个应该读‘法’字人人都赞成。

哦,相公,‘钻’字你应当这样写,

这‘占’字旁边加上一片‘金’。

‘法’‘钻’二字切莫要含混,

字要辨别是非要清。”

和尚一说倒不打紧,

只气得老大老二鼓起眼睛!

“嘿嘿,哪里来的和尚你真糊浑,

你敢挖苦少爷不通文,

管得我这个‘法’字该怎样认!

你敢挑字眼就算是个刁民,

今天要给你教训教训!

看你到哪里能去把冤申,

来呀!快把和尚用绳捆。

马上就给我送衙门!

先打板子后审问,

让他来尝尝少爷的黄连棍!”

和尚有口难辩论,

有理倒成了无理的人。

衙门里头官府早就得到信,

前思后想伤脑筋。

我要认“法”不认“钻”,

唉——眼看我的纱帽就戴不成。

我要认“钻”不认“法”,

百姓骂我没良心!

这这这……哎,

为了保住老爷的官和印,

纵然是一个假字我也要认真!

好,就是这样来决定,

马上升堂忙不停。

大老爷他不问原告反转问被告,

诬赖和尚犯了罪行。

“和尚,听到!

第一条你不守三规五戒本,

第二条你出家人多管闲事情,

第三条你和尚认‘法’就犯了法令,

胆敢认‘法’不认人!

今天要你认得我——

来!快给和尚动大刑!

打板子,上夹棍,

打他一个不小心。

我看你任性不任性,

你给老爷把他重重的惩!”

和尚忙喊——

“哎呀,大老爷大老爷呀,

贫僧请你慢稍停,

我和尚有话要上禀!

说起出来让大家都来听一听。

我和尚要认‘法’,

大老爷你偏偏要认‘钻’,

哎呦,这才是活天冤枉硬是整死人!

好嘛——

那我就只好和尚出家在‘钻’(法)门,

天天我念的是佛‘钻’(法)经,

天天来到老爷你这‘钻’(法)堂上,

哎呀,大老爷——

你那王‘钻’(法)硬是要打死人!”

老爷一听——

咦,和尚呀,

你死到临头还不甘心!

谁叫你不认人来只认法,

你看老爷我——

我就是不认法来,

老爷我只认人!

(邹忠新整理 李兵记录)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也不乏识白字的现象,只是在某些艺术领域把这些情节采纳为艺术素材,把它夸张化、放大化,做适当的艺术加工后就具备了一定的表现力。其实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金钱板所讲唱的内容是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而且还可以把它表现的内容运用到其他的艺术形式当中,而这些艺术形式与老百姓平常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正是因为金钱板有这样亲民的大众性特征,才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享的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