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板作为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曲种,也同样具备诸多曲艺艺术的一个共同特征,即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形成不同流派。金钱板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主要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花派、杂派、清派。每一位出色的金钱板表演艺术家都有着具有个性、与众不同的表演艺术风格。风格最早用于形容人的风度与品格,后来被引入艺术等领域。艺术风格的界定,主要是指创作者的创作个性和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较稳定的艺术格调、特色、风貌等。这种表演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是艺术家创作个性成熟的一个特征,也是创作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平的标志。金钱板表演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使金钱板艺术日臻完善,同时也使金钱板分化成了几个不同的流派。不同流派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调查和梳理,认为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回顾金钱板的发展历史脉络,金钱板主要是民间通俗文化的载体之一。首先,金钱板流派的形成与其流派代表艺人独特的人生发展道路、文化背景、人生的阅历和遭遇、艺术追求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金钱板最初的表演形式灵活方便,唱词文本非常简单、通俗,即艺人们沿街唱诵内容通俗易懂、简单平白的“劝世文”,吸引更多观众观看,以此作为核心经济要素来获取非常不稳定的生活来源。鉴于过去的社会历史情形,艺人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加上生活来源的不稳定,他们所经历的人生发展道路非常曲折,可以说是时时刻刻充满着各种挑战、阻碍和困难。艺人们所经历的人生坎坷与复杂的生活经历,也成为影响他们日后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每个流派都包含了其主要艺人的主观因素,例如个人的成长和阅历,长期的心理特征,甚至个人的气质和性格等。其次,从客观性上来讲,艺人们创作的作品及其表演风格也总是会在其个性中体现出社会性,因为从根本上来讲,每一位艺人都总是处在一定的时期、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必然受到其所在的整体社会环境的约束和影响。所以说,不同流派的风格是艺人们在表演和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它主要源于艺人们主观方面的特点和个性,但同时又处处体现出客观的社会因素,如文化背景和特色、当时社会的主要精神以及民族特性等。
第二,金钱板流派的形成,与其流派主要代表艺人的创作个性息息相关。作为一个精神产物的集合体,每一部作品(唱词文本)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艺人个人的独特印记,这样的艺术作品包含了创作艺人的气质、性格、才华、心理、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等不同方面的特征,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和读者。古语有云,“文如其人”,曹丕在《论典》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法国文艺理论家布封也提出“风格即人”,这些中西方论点都强调艺人们的精神特征对艺术作品风格的影响,也反映出艺人们的气质和心理对创作的重要影响。创作者的思想修养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题材的选择、整体结构的确立、情节表现手法和角度,还是作品中对社会的评价,都受到创作者思想修养的制约,更多的时候,思想修养是以非常潜隐的形式影响或者决定作品的风格。而艺术修养则与其人的师承和思潮流派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形成新的创作艺术风格有着积极的作用。以上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它们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在艺术风格形成上分不同层次和方面交替起作用,综合发挥能力,从而推动了艺术流派的形成。而已经形成的艺术流派反过来又使得不同流派的风格差异有所增强和各自发展,二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共同造就艺术创作的繁荣昌盛,进而影响或者左右艺术思潮,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金钱板的三个主要流派都体现出这种特征,花派、杂派、清派各自的特点都受到其主要代表艺人个性特征的积极影响。
第三,金钱板流派的形成,与文化因素关系密切。特定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中的文化氛围、文化状况以及艺术的表现形式对金钱板流派的形成起到直接作用。欣赏主体的审美状况、文化层次、年龄、社会文化心理、所属民族等都有不同,造成审美需求的各种差别,这些因素都时时影响和作用于艺术创作风格的变化,推动和刺激着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
社会状况的复杂性和金钱板活动本身发展的驱动力使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得以衍生和呈现,这种情形对艺术流派的生成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艺术流派的形成和流变需要众多具有相同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艺人共同促成,当然也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例如唱段《双枪老太婆》的创作和流传反映了社会综合因素对流派作品的影响。另一方面,金钱板圈子内的众多老艺术家以及各自的艺术团体之间的交流、碰撞、吸收融合、互相影响,对艺术流派的流变和发展起到了根本上的推动作用。艺术家们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带动众多团体频繁活动,为艺术流派的成熟创造了足够的机缘和支持,使金钱板形成了特有的流派。
金钱板与许多其他民间艺术类似,都是艺人们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金钱板属于似说似唱的表演艺术,其演唱内容和形式从最初艺人们唱诵简单的“劝世文”,经过逐渐发展和吸收借鉴其他艺术,到后来也创作出长篇连本唱词和唱段。在历代艺人们不断地发展、改进和推动下,经过长期流传过程中的千锤百炼,这种说唱艺术日渐成熟起来,并最终形成了独立的曲种。随之达到了艺术发展的一个高潮——涌现了在艺术上有很高造诣的、享有声望的、有代表性的一批金钱板表演艺术家,比如清道光末年至同治末年的川东名艺人刘宝山,光绪年间川南的杨永昌、川西的董仲良、川北的吴云峰,稍后时期成都的孙洪云、闵桂廷、万年宽、陈孝,重庆的刘少华等名家,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名家辈出了。他们的艺术表演各有特点,各有一套独特的打法、唱法和演法,表演功底深厚,技艺精湛,称得上是独树一帜的佼佼者。这些艺人在艺术表演上所取得的成就,促使金钱板在唱本唱词和演艺人才两方面都得以长足发展,日趋完善。金钱板艺人队伍的壮大和传承的不断发展,是花派、杂派、清派三大流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花派金钱板的主要特点是重视艺人表演和艺人形象。首先,其板式的主要特点是讲究打得花哨,打得热闹。其对打板技能要求很高,要求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各种事物的声音。比如,打板既能打出风、云、雷、雨声,也能打出千军万马声、悄悄私语声,还能打出高山流水声等,在营造环境氛围和渲染气氛方面往往起到超越语言描述的作用。其次,三块金钱板除了起到现场伴奏的作用之外,还可作虚拟的道具使用,比如可以用它模仿故事情节发展中常出现的物件,如扇子、匕首、短剑、长枪等,还可模仿兵器相击的响声。最后,唱腔变化较大,主要体现在可以模仿不同人物的不同唱腔,男女老少的唱腔各不同,文武唱腔不同,表演中所谓“一人多角,跳进跳出”,表演时可模仿飞禽走兽的叫声、动作,等等。其唱腔的特点与清派差不多,但可适当说白,一般也不变韵。花派的主要代表老艺人有闵桂廷等。
杂派金钱板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整个故事情节或者剧情发展,二是注重整体表演的艺术效果。为了配合整体表演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和故事情节的展现,杂派金钱板的唱词文本无论在句式文法上还是在结构设计上都非常灵活,力求达到最佳的艺术表演效果。具体表现为:唱词字句不论长短,不受固定的节奏拘束;运用自如,换韵自由;似说非说,似唱非唱,说唱结合,通常是唱一段唱词后又说一段书,或者说中带唱、说完复唱。这实际上也是金钱板和四川评书的综合发展,对演员的功底有一定的要求,艺人们通常把这种形式称为“风绞雪”。杂派所表演的故事情节动人心魄,悬念迭出不穷而又非常严谨,可以说是引人入胜。唱腔如此,说白亦如此。杂派金钱板的主要不足之处是说唱比例不恰当,往往说多于唱,而唱句多为临时编凑,大多无甚文采。杂派的主要代表老艺人有万年宽等。
清派金钱板的主要特点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打板和唱腔讲究缓打慢唱、坐地传情。其二,演唱讲究唇弓舌箭、字正腔圆,特别注重文采、重视唱腔;在咬字吐词方面尤为重视,所谓没有唇弓舌箭就做不到字正腔圆。清派金钱板唱腔细腻多变,唱词文如行云流水般,加之文本唱词句式整齐,一韵到底;其行腔如满月,有气贯长虹之势,行腔中不乱垫字,哪怕是“诶、呀、哈、啦”等虚字尾音。其三,表演的动作变化不大,所谓“身动人不动”,就是好像身体在动,手在动,实际上人并没有动,正是坐地传情也。清派唱腔讲究细腻准确,只唱不说。清派的主要代表前辈艺人有杨永昌、孙洪云、邹忠新等,其中邹忠新老师又师承杨、孙二人,所以既是清派的传承人,也是现代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不过在几十年的表演艺术生涯中,邹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吸收、融合了花派和杂派的一些表演特征。他在清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邹派”打法、唱法和表演程式。在创新方面,邹老师也有所建树,他大胆改革、兼收并蓄——大胆地、有针对性地借鉴、吸收许多兄弟曲种的音调,创作、改编了很多金钱板作品,把金钱板表演艺术发扬光大,对金钱板这门说唱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花派、杂派、清派三大流派互相之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三个流派既能够保持自己独特方面的发展,又能统一在金钱板的范畴之内,互相促进。(www.xing528.com)
表4-1、表4-2、表4-3分别总结了清派、杂派和花派的部分传承代别和传承艺人概况。[3]
表4-1 清派金钱板代别、传承艺人信息表(不完全统计)
表4-2 杂派金钱板代别、传承艺人信息表(不完全统计)
表4-3 花派金钱板代别、传承艺人信息表(不完全统计)
[1]邹忠新:《金钱板表演与写作》,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71-72页。
[2]邹忠新:《金钱板表演与写作》,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71-72页。
[3]引自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四川省文化厅印制二〇〇六年六月申报项目单位:成都艺术剧院;申报项目负责人:贾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