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尽的三列国!
作为一位文艺理论研究者,我始终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巴蜀民间说唱艺术保持着足够的尊重。数百年来,一代代民间说唱艺人奔走在巴蜀大地、城乡阡陌、剑门古道之间,凭一柄竹琴、几块竹板就可以释天地、吟万物!仿佛吼一段高腔便可演绎金戈铁马,吟一段行板便可描绘锦绣河山,唱一段鼓词便可品味悲欢离合……
一花一草一世界,一木一林一乾坤,一茶一馆一舞台,绕绕竹琴、声声竹板演绎了多少悲壮、婉约、至情至善的爱,诠释了多少不离不弃、绘声绘色的美……
一般认为民间说唱艺术是把诗、词、骈文、散文和话本小说的风格特征融合在一起,成为抒情和叙事有机融合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成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巴蜀说唱艺术代表的四川金钱板是巴蜀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金钱板是流行于四川地区的一种半说半唱、似说似唱、吟诵性极强的板诵类民间说唱艺术形式。金钱板又称“三才板”“金签板”,形成于清初,流行于巴蜀滇黔。《易经》说道有天道、地道、人道,而金钱板所用三块竹板各代表一道。金钱板唱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多用方言俚语、歇后语、谚语和象声词,俗不伤雅;唱腔旋律平易质朴,表演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所传唱的内容与百姓的生活非常贴近,展示出其独具魅力的巴蜀艺术特征和鲜明生动的地域文化特性,成为巴蜀百姓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金钱板表演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因艺人的不断创造总结,其表演技法不断丰富完善。在300多年的流变中,金钱板因其技法特点的不同而分成了“花派”“清派”和“杂派”等几个不同流派。其中,花派主要突出板式击打技巧与眉眼身法,表演者常常将三块竹板呼来耍去,模仿击打出大自然的各类声音,甚至可以打出风云雷雨九种不同的节奏和音响,富含万千变化,令人动容称奇;清派主要注重说唱的咬字吐词,字正腔圆、中气十足、节奏稳健;而杂派则基本上兼清派与花派之长,既注重板式打法,又注意说唱中的节奏变化,灵活自如、唱中带说、说中带唱,长短句子交错而行,快慢自由。当代金钱板代表性艺术家邹忠新吸收了清派、花派、杂派等各艺术流派之长,创新演新,并不断改革金钱板的演唱艺术,从而成为一代金钱板艺术大师。本书作者恰恰是从金钱板艺术大师邹忠新入手,去梳理与研究四川金钱板艺术,于是便有了这本巴蜀说唱艺术研究“东风第一枝”的学术专著——《四川金钱板研究》。
在文艺研究领域,由于金钱板这类民间说唱艺术、茶馆文化所具有的朴野和草根性,一般是很难进入文艺理论家系统研究的视野的,似乎本书作者——四川音乐学院的年轻教师钟婷婷便成为第一位吃螃蟹者。
几年前,在一次中秋聚会上,我曾问起正在四川音乐学院读研三的钟婷婷硕士论文打算写什么,她说正准备写关于四川金钱板及其表演大师邹忠新的研究。她的叙述使我感受到:这位年轻的音乐学研究者正从源远流长的四川金钱板这个很少有文艺研究者涉猎的研究领域、这口深邃的地域文化艺术的古井中开始结结实实的挖掘和钻研。事实上,这本身也决定了这样的挖掘和钻研一开始便有了几分根深泥土的实在和天地相接的旷远!
此后几年,我陆续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华文化论坛》以及其他省级期刊上读到已留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的钟婷婷发表的几篇论文,而论题全是关于四川金钱板的。由此,我感觉到在四川金钱板这口地域文化艺术之深井中,钟婷婷有了更深入的挖掘和钻研。这本散发着墨香的专著,正是几年来她对四川金钱板艺术挖掘和钻研的集成,是她汗水与心血的结晶!在这本专著里,作者力图从文艺美学、音乐学、民俗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重视角对四川金钱板的源流、唱词特征、音乐特征、表演特征、地域文化特征、文化通俗性、社会功用、发展趋势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梳理、总结和展望;力图通过对四川金钱板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特性做出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以及对当下四川金钱板创作现象与经典唱本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梳理与解读,为当下四川金钱板研究提供一个开阔而又深入、宏大而又细致、理论与实践紧密勾连的理论研究与文本解读的新视野。从而让更多读者认识和了解四川金钱板,推动这门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为保护和发展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积极的作用。(www.xing528.com)
难能可贵的是,年轻的钟婷婷对于四川金钱板文体的研究是动态的,她并没有将所研究的文体视为与语境无关的、静态的、自足的、封闭的一系列形式与内容特征的集合,一种“不断变迁的历史着重点和差异化的文化观念和用法背后的恒定形式”。
在当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着从文本研究向语境研究范式的转向。这是一种民间文艺的文体研究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向。迄今为止,中国民间文艺研究领域以及相关的民俗学界,往往依旧将文体视为与语境无关的、静态的、自足而封闭的形式与内容特征的集合,这似乎已经内化成为“社会共识”的一部分。当下,一些年轻的研究者开始对这种静态的文体观发起了挑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动态的文体观”,主张“不能把文体作为一个封闭的、自足的对象来看待,必须用动态的、建构性的视角来考察文体的演进”。
“动态文体观”的提出,突破了将民间艺术文体静态地看作“恒定形式”的桎梏,彰显出“社会”维度的重要性,显示了民间文体研究对于探寻社会变迁的巨大潜力,有助于民间文艺研究者在文本、语境、表演者、观众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等多元维度上,更全面地把握文体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从而更深刻地洞察文体的生机和活力,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类的文化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审视,这部《四川金钱板研究》也蕴含着某种时代“动态性”。实际上,这种“动态性”源自作者本人对四川金钱板创新脉搏的触摸与对时代语境流变的体悟。
一部艺术作品美在哪里?美在作品的形式之美、意象之美、意蕴之美。一部学术专著价值何在?读者自会“见仁见智”地做出审美判断。事实上,出版一本个人学术专著,对作者本人来说,既是一种心血的结晶,也是人生的体验。体验本身是一种美,而体验中生成的美更美,那种绝对的契合感与交融的无限自由感,在瞬间实现,在瞬间完成,而又不曾消失,并且化为永恒。于是体验中的审美之境,便成为一种澄明之境,成为去掉一切修饰直至本真的敞开!
诚如斯言,是为序!
高 力
2020年新年记于成都浣花溪西玄实斋
高力:西南交通大学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泰国皇家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影视剧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