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内心里打定了立曹丕为接班人的决心,只是他没有立即宣布,他在等待机会。
或者说,他要为未来的接班人创造更好的接班条件,扫清接班之路上存在的所有障碍。
曹操称魏王时发生了一个“杨训事件”,它的突然出现搅动了政局。杨训的其他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冀州人,虽然才能一般,但品行还不错,崔琰主持冀州政府工作期间,把他作为人才向曹操推荐,曹操对杨训进行了礼辟。
拿流行的观点来说,这个杨训是“崔琰的人”。
曹操称魏王前曾有一次大规模的劝进潮,这个杨训可能因为职级较低,没有出现在劝进者的名单中,但他也像许多人一样,上表对曹操进行赞美,歌功颂德。
这也没啥,杨训的行为算是随大流吧,本无可厚非。
然而,也许是杨先生拍马心切,也许是他文采太好,总之这篇文章写得很不一般,成为众多赞颂文章中的翘楚。不过,随后便有人议论起来,认为杨训的文章写得太过了,有人讥笑他肉麻。
这又有什么呢,肉麻就肉麻呗,不就是一篇文章吗?
但是,崔琰听到这件事后心里不安起来。
杨训是“自己的人”,对于政治上有洁癖的人来说,不光要管好自己,还想管好每一个身边的人。崔琰此时已不在冀州刺史部任职而改任魏国的尚书,已经不再是杨训的领导,但他仍然专门找来杨训写的奏表看了看,发现并不像大家说的那么严重。
崔琰于是给杨训写了封信,信中有一句话:“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这几句话说得实在有点含糊,可以解读成不同的意思,正是缘于此,崔琰的麻烦来了。
如果只从文字的角度去看,“省表”的意思是“看过了所上的表”,“事佳耳”的意思是“这是件好事呀”,“时乎时乎”的意思是“时势啊时势”,这几句都没有什么问题。
关键是最后一句“会当有变时”,字面理解是“应当有变化的时候”,但崔琰这几句话说得也太简约、太含糊了,尤其是“会当有变时”给人感觉他盼着变天。
不幸的是,杨训不仅是个书呆子,也是个马大哈。
而且,他一点政治敏锐性都没有。崔琰写给他的信让他顺手就当垃圾扔了。那时候纸还是个挺宝贝的东西,即使是废纸也不随便浪费。
捡到崔琰这封信的是个手艺人,虽然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但觉得它有用,这个人是做蒸笼的,便用这张纸包裹笼盖。
有个人恰巧在路上看到了这个笼盖和这封信,他刚好跟崔琰有矛盾,于是跟踪上去,得到了这封信,并报告了曹操。
曹操看了崔琰写的信,认为他似乎心存不满。于是下令剃光他的头发和胡须,罚他到建筑工地做苦工(于是罚琰为徒隶)。
苦役结束后,过了几天,曹操派人前去探视,看看崔琰有什么反应。
回来报告说崔琰在家里仍然每天待客,门庭若市(而通宾客,门若市人),还看到他常常用手卷着胡须,怒目而视,好像愤愤不平的样子。
曹操大怒,想杀崔琰,将其下狱。
崔琰是冀州名士,曹操不想公开杀他,就派人到狱中转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崔琰自己了断,可是崔琰并没有领会。
过了几天,曹操得知崔琰还活着,怒道:“崔琰一定要让我动刀子吗(崔琰必欲使孤行刀锯乎)?”
曹操命令狱吏将这句话带给崔琰,崔琰说:“我真笨,不知道曹公原来是这个意思!”
崔琰于是在狱中自杀。
在曹魏的政治阵营里,冀州派虽不如汝颍集团和沛谯集团那么显要,但也人才辈出,包括崔琰、邢颙、崔林等,杨俊、王象、司马懿以及仲长统、司马朗等人虽不属冀州人士,但与他们关系密切,是事实上的“冀州派”。
长期以来,曹操对崔琰的才干和人品都相当欣赏,在很多方面对他很倚重。崔琰熟悉冀州事务,曹操让他担任冀州副州长(别驾),曹操外出征伐,留下曹丕守邺县,都让崔琰辅佐。崔琰后来转入人事工作,他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十年左右,很多官吏都是经他之手选拔的,由于他清廉忠正,朝廷因而提高了声望,大家都称赞他的公平。(www.xing528.com)
崔琰是个正直敢言的人,他曾经厉色劝谏过曹操,也当面批评过曹丕,他的这些特点,让曹操对他十分欣赏,二人的关系曾经很亲密。
一次,匈奴使者来拜见曹操,曹操这个人长得不好看,个子矮,长相没有威仪,而崔琰身材高大,浓眉重目,还有四尺长的胡须,很有气质(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曹操就让崔琰假扮自己,而他捉刀立于一旁。
会见完毕,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让他谈谈对魏王的印象。
使者回答说:“魏王风度不一般,但旁边捉刀的那个人更有英雄气。”
曹操听说后,赶紧派人追杀了这个匈奴使者。
这就是“捉刀”这个典故的来历,这件事并不是小说家之言,也记录在一部史书里,从中可以看出,崔琰曾是曹操身边的一个重要人物。
但这样一位极具影响又很才干的人,还是被曹操杀了。在一般人看来,曹操或许不再信任崔琰,或许把他打入冷宫,但不会把他杀掉。
现在唯一的理由是,曹操杀崔琰另有考虑,而这个考虑不仅与夺嫡之争有关,而且与两家之间的特殊关系有关。崔琰公开过自己支持曹丕的观点,大概也是想避免出现这样的结局,但曹操仍然不肯放过。
不管怎么说,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要扶植曹丕,就必须削弱曹植的力量。而崔琰在冀州拥有的巨大影响力,是曹操不得不忌惮的。
崔琰死后,曹操处理崔琰的侄女、自己的儿媳也很果断:处死。
当然,处死她不能以崔琰被杀作为理由。
一天,曹操登上铜雀台远眺,看见曹植的妻子、崔琰的侄女崔氏穿得很华丽。曹操一向要求身边的人勤俭节约,于是很生气,就因为这个把她赐死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国事如此,家事成国事时,亦如此。
曹植至少有两位妻子,前妻即崔氏,继任妻子姓氏不详。曹植的儿子有两位,长子曹苗死得很早(早夭)。次子较知名,即曹志,他活得非常久,曾在晋朝为官,史书曾说他不是嫡出。
曹志如果是庶出,是否暗示曹苗是嫡出,也就是崔氏所生。曹操的这个孙子最终是个“早夭”的结局,是否会引起某种联想和猜疑呢?
崔琰之死历来都被认为是冤案,即使在当时,也有为崔琰抱不平的,毛玠就是其中一位。
毛玠也长期在曹操手下从事人事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他跟崔琰来往比较多,人们对他的评价也跟对崔琰的差不多,都是清廉正直,所以二人平时互相敬重。
毛玠见崔琰莫名其妙地被杀,心中不悦。
有人到曹操跟前打毛玠的小报告,说毛玠外出看见被判了刑、妻子儿女被罚为官奴的人,借题发挥说“让老天爷都不肯下雨的大概就是这些事吧(使天不雨者盖此也)”,含沙射影地给崔琰鸣不平。
曹操得报大怒,把毛玠关进监狱。
曹操处罚毛玠,是因为他对崔琰的事不满。曹操自己也知道崔琰事件很难服众,所以要采取高压手段,毛玠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曹操当成反面教材抓了起来。
后来,在桓阶、和洽等人的营救下,曹操才免毛玠一死,但不再用他。毛玠后来死于家中。
除了崔琰和毛玠,“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也因一件小事被判刑,原因同样与曹植有关。
刘桢很有才华,深得曹氏兄弟们的喜爱,他之前在平原侯府任职,后转到五官中郎将府。有一次曹丕请客,酒席宴前把妻子甄氏叫出来与大家相见,按照礼法,这时候大家应该低下头,不能正视甄氏,可唯独刘桢没有低头,而是直接看了过去(平视)。
曹操知道后把刘桢下狱判刑,刑期满后重新安排工作(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
崔琰以及曹植的妻子崔氏成为曹氏兄弟夺嫡斗争的第一批牺牲品,毛玠、刘桢等人跟着也受到了牵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