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亲生的儿子,曹操还有两位养子,一个叫秦朗,一个叫何晏,也都特别出名,得说一说。
秦朗的母亲是杜氏,她原是吕布手下部将秦宜禄的妻子。之前说过,她长得很美,关羽曾向曹操请求将她赏给自己,后来曹操自己留下了。
秦朗随母亲来到曹家,他平时言行谨慎低调(性谨慎),曹操比较喜欢他。
曹操曾对宾客开玩笑地说:“世上有人像我这样疼爱继子的吗(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相对于秦朗,曹操的另一个养子何晏行事较为张扬(无所顾惮),他的父亲叫何咸,事迹无考,但何咸的父亲不同凡响,他就是已故大将军何进。
当年何进谋除宦官,结果被宦官所杀,结束了一个时代。何进被杀时,弟弟何苗也被杀,虽然没有关于何氏一家被灭族的记载,但这个南阳屠户出身的家族顷刻间土崩瓦解了。
当时的天子是何进的外甥刘辩,但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董卓支持刘协上台,废掉了刘辩,杀死了刘辩的母亲何太后,按照政治斗争的惯例,在何太后被杀的同时,何氏一族更是凶多吉少。
何晏的父亲何咸大概死在这个时候,他死时未必看到了他的这个儿子,何晏有可能是何咸的遗腹子,一般认为他生于那场大动乱的次年,即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
何咸死后,他的妻子尹氏不知流落到了哪里,汉献帝建安初年曹操担任司空后,她来到了许县,被曹操纳为妾,何晏一同到了曹家(太祖为司空时,纳晏母并收养晏),当时何晏只有六七岁。
何晏小的时候很惹人喜爱,尤其是曹操,爱得不行,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曹丕、曹植诸兄弟。何晏讨人喜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长得可爱,另一个是特别聪明。
史书说何晏是个美男子(美姿仪),想必小时候也是个英俊少年。曹操自己长得不行,受他的基因影响,曹丕、曹植众位兄弟长相上估计比较一般,曹彰生下来更是一头黄毛,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在这个环境中,英俊少年何晏一定比较耀眼。
除此之外,何晏很小便展露出过人的才能。曹操读兵书时,遇到未解之处,试着问何晏,何晏小小年纪居然能针对曹操的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分散所疑,无不冰释)。
曹操对这个孩子简直喜欢得不行,他想让何晏干脆改姓曹,哪知何晏根本不干。何晏在地上画了个圈儿,自己待在里面谁叫都不肯出来。
大家问他为什么,何晏答道:“这里是何家的房子(此何氏庐也)。”
曹操知道了,就不再提改姓这件事。
姓没有改成,但曹操还是喜欢何晏,吃的、用的、穿的都与曹丕兄弟们没有任何区别(服饰拟于太子)。曹丕看到这种情况特别不舒服,每次见到何晏不叫名字,而是唤他为“假子”。
在曹操生前,何晏一直很受宠爱,后来曹操把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何晏,何晏既是曹操的养子,又成了曹操的女婿。何晏的岳母、金乡公主的母亲就是秦朗的生母杜氏。曹操的这两个养子又成了妻哥与妹夫的关系。
何晏长得美,主要因为他长得很白。(www.xing528.com)
这个白,不是李白的白,也不是白居易的白,人家是真的白,是特别白、超级白,没有抹粉就好像抹了粉似的,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粉面郎君”。
曹丕的长子曹叡生于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应该比何晏小15岁左右。曹叡当皇帝时何晏应该快40岁了,他不太相信这个叔叔会有那么白,他怀疑何晏是抹了粉,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要亲自验证一下真假。
一天,曹叡请何叔叔请饭,特意吃火锅(肉丝汤饼),一边吃,火一边烤着,不多时何晏就开始冒汗了。何晏不时撩起衣襟擦汗,曹叡在一旁仔细观察,发现何叔叔脸上一点搽过粉的痕迹都没有。
曹叡有点儿失望地说:“看来真是个粉面郎君呀!”
何晏为什么这么白呢?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人家何家的基因就是这样的,要不然他的姨奶奶何皇后能受宠于灵帝刘宏吗?另一个原因是何晏长年坚持服药,这个白是一种药物反应。
何晏服的药名叫“五石散”,是以五种石头为主要原料调制的药物,这五种石头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硫磺,这几种原料如何调制在一起,方法已经失传。
何晏吃了“五石散”后效果不错。同时期的大医学家、针灸的发明人皇甫谧就曾经说,是何晏最开始吃这种药的,吃了之后,心神开朗,体力转强。
但后世也有学者认为“五石散”是一种毒药。何晏有钱,他吃起来,大家也都跟着吃,所以何晏又被称为“吃药的祖师爷”。
这些东西吃了真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吗?实在不太清楚,但是应该会有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效仿。吃这种药或许跟吃兴奋剂一样,有的人甚至认为跟吸毒差不多。何晏长年服药,他的脸色跟这个有很大关系,其实是一种病态。
何晏的名气不完全是他的脸白,也不完全是他会吃药,他还有一个名号,被称为“玄谈的祖师爷”。何晏的名气是从这里来的。
魏晋以后产生了一个新的哲学门派:玄学。何晏就是玄学公认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他还有王弼、夏侯玄、钟会、荀粲等人。
王弼是王粲的族孙,夏侯玄是夏侯渊的族孙,钟会是钟繇的儿子,荀粲是荀彧的儿子。
这几位有一个共同身份:高干子弟。
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在前面打江山,他们在后方没有什么事干,于是经常搞聚会,搞得多了也很无聊,于是每次确定个题目大家辩论,有点像大专辩论会。
他们辩论的题目让人常常感觉到浮虚而玄远,如圣人有情无情、本末有无、声无哀乐、言意的关系,等等。辩得多了,影响也越来越大,终于辩出了名堂。
这慢慢成为一种新的风气,到魏末晋初时竟然成为新的社会潮流,那个时候的小资们通常都有一个好口才,这都是在辩论会上练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