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英雄记:王者征途,一战未打的结果

三国英雄记:王者征途,一战未打的结果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在曹操处理内部事务的前后,刘备在益州已经大打出手了。皖城落入曹军之手,对孙吴的长江防线极为不利。孙权这边兼任寻阳县令的吕蒙认为曹操的这一手比较毒,这是稳扎稳打的节奏。孙权手下将领们认为应该堆积攻城的土山,准备攻城器具才能拿下皖城。曹操听说皖城丢了,第一反应是要把它夺回来。

三国英雄记:王者征途,一战未打的结果

就在曹操处理内部事务的前后,刘备在益州已经大打出手了。

按理说,处理完内部的事,曹操应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西南方向,但他仍然在与孙权交战。曹操未必想跟孙权打,但孙权这边攻势正劲,曹操不得不积极应对。

早在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任命了朱光为庐江郡太守。朱光到皖城上任,他在庐江郡广开稻田,发展农业,吸引来大量逃难的人口,曹操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又任命谢奇为蕲春典农都尉,在蕲春屯田。

皖城即今安徽省安庆市,自古以来都是军事重镇,汉末这里是扬州刺史部庐江郡的治所。孙策、孙权以前分别在此打败过刘勋和李术,长期把它控制在自己手里,首次濡须口会战后不久,皖城却落入曹军手中,其过程史书均未记载。

皖城落入曹军之手,对孙吴的长江防线极为不利。孙权这边兼任寻阳县令的吕蒙认为曹操的这一手比较毒,这是稳扎稳打的节奏。来年水稻丰收,曹军的势力必然倍增,再发展几年就更难收拾,吕蒙建议出击皖城,消灭朱光和谢奇(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时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

孙权接受了这个建议,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也就是诸葛亮率军西进益州的同时,孙权发起了皖城战役。

孙权手下将领们认为应该堆积攻城的土山,准备攻城器具才能拿下皖城。当时连续多天大雨,吕蒙认为大雨有助攻城,做土山有点来不及,且容易被水冲垮,应该举三军的锐气,从不同的方向同时猛攻,不用太久必可将城攻破(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

吕蒙推荐甘宁任攻城总指挥(升城督)。甘宁手握绳索亲自攀城,吕蒙在后面支援,亲自擂鼓助阵,攻城战从半夜里展开,到拂晓时分便将城攻破(侵晨进攻,食时破之),俘获庐江郡太守朱光和曹操派到庐江郡的联络员(参员)董和等以下男女数万人。

张辽从合肥率援军向这里赶来,但城破得太快了,才到达夹石就接到皖城被攻占的消息,于是又撤回合肥。

曹操听说皖城丢了,第一反应是要把它夺回来。

曹操立即下令出兵夺回皖城,这个命令下得有些仓促了。

曹操现在应该冷静一下盘点盘点天下的总体态势,刘备坐拥益州已经成为事实,下一步必将夺取汉中,直接与曹魏的雍州、关中一线对接上,相比一个小小的皖城,汉中的争夺才更为迫切。

而且现在出兵东南也不是好时候,这时已经是农历七月,马上就要进入江淮的秋雨季节,连阴雨经常一下十多天,行军打仗最怕这个。

前方传来报告,雨已经下起来了,道路泥泞,行军困难,将士们普遍不愿意去(太祖欲征吴而大霖雨,三军多不愿行)。曹操这一回不知怎么了,进兵的态度极为坚决,要求大军马上出发。

曹操的固执更多地恐怕来自斗气,皖城确实也很重要,它是合肥的战略缓冲区。但更重要的是,上次在濡须口打了败仗,如果让孙权再胜,就更没有面子了。

曹操刚刚搞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也急需要一场胜利为自己助威,所以才非得夺回皖城不可,谁劝都不行。

为防止有人劝谏,曹操专门发布了一道教令:“现在不再接受进谏,都别问要去哪里,有进谏的一定处死(今孤戒严,未知所之,有谏者死)。”

贾逵时任丞相府办公室主任(主簿),他长期在扬州刺史部任职,非常熟悉那里的情况,他反对此时用兵,看到这道命令,更觉得有问题。

贾逵对其他三位主簿说(谓其同寮三主簿曰):“现在确实不宜出兵,虽教令如此,也不能不谏啊!”

看来丞相府里有多位办公室主任,大概根据工作内容各管一摊。这几个人挺不错,看到问题也不回避,他们同意贾逵的看法,由贾逵起草了进谏稿,三个人把名字一一署上,呈给丞相。

曹操看了大怒,把贾逵等人抓了起来,问是谁出的主意,贾逵说是自己,之后径直前往监狱。

狱吏一看是贾主任,就不给他上刑具(狱吏以逵主簿也,不即著械),贾逵催促狱吏赶紧给自己戴上。后来曹操的怒气消了些,把贾逵等人放了,但出兵的决定不改。

丞相府高级参谋(参军)傅干接着又向曹操进谏:

“治理天下有两种途径——文治和武治。明公用武已十平其九,现在没有遵从王命的只有吴与蜀,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应该采取德治。我认为现在应该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以此稳固内外之心,然后兴学校,教导百姓崇尚节义。(www.xing528.com)

“以明公的神武,再修以文德,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不服从的了。现在举十万之兵于长江之滨,如果敌人负险深藏,就不能立刻取胜,就会挫伤自己的锐气,敌人也不能心服。总之,明公应该多想想虞舜休兵养息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

曹操仍然不听,不过也没再难为傅干。

七月,曹操命曹植留守邺县,自己亲率大军前往合肥。

这本是一场重要的军事行动,但史书上却找不到关于这一仗的任何记载,到这一年十月曹操又出现在了邺县。

当时天下着大雨,道路不好,行军速度不会很快,一个单趟就得走一个多月,也就是说双方在合肥前线基本上没交过手,皖城此后仍在孙权手中,孙权任命吕蒙担任庐江郡太守。

下了这么大的决心,非打不可的一仗,竟然在史书上毫无记载,是曹操后来改变了主意吗?

从后面的情况看,这确实是唯一的解释。

就在这个时候,曹操接到了益州方面传来的确切情报,刘备已经攻占了成都,这让曹操非常吃惊。

刘备到益州三年了,之前一直和刘璋呈对攻状态,诸葛亮领兵才进益州不过几个月,益州竟然就要被刘备拿下了。

此时曹操已经在行军的路上了,他迅速调整部署,立即转换战场,不再与孙权争夺皖城了。

曹操决定提前发起汉中战役,为了更有把握,曹操决定尽可能集中起兵力到西线,东南战场上的人马保持在最低水平,其中留下守合肥的只有7000人。

曹操把张辽、乐进、李典三个人留在了合肥,同时薛悌为各军联席参谋长(护军),临行前秘密把薛悌找来交给他一封信函,告诉他等到孙权来进攻的时候再打开看(贼至乃发)。

就这样,这一年十月,曹操就回到了邺县。

此次不了了之的南征,半路上也发生了让曹操心疼的事。

在这次行军的路上,曹操的心腹智囊荀攸得了重病,不治而逝,时年58岁。

在曹操先后几位“谋主”里,荀彧后来专司朝廷事务,郭嘉病死,现在荀攸又不在了,曹操损失很大。在荀攸生病期间,曹操派随军的曹丕前去探视,曹丕独拜于荀攸的床下。荀攸死后,曹操很伤心,一说到荀攸就忍不住流泪(言则流涕)。

曹操曾对人说:“我和公达交往20多年,在他身上没有一丝一毫可以指责的地方(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曹操对荀攸的评价非常高,他还说过:“对于正确的意见,公达总是坚持进谏,不达目的不罢休;对于错误的意见,总是坚持反对,不达目的也不罢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荀攸参与许多重大机密的筹划(常谋谟帷幄),但他为人严谨,对机密大事一向守口如瓶,就连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他出过哪些计谋。

荀攸姑姑的儿子辛韬曾向他打听平定冀州的事,荀攸说:“关于这件事,我只知道辛毗替袁谭来乞降,曹公亲自率兵前往平定。其他的,我哪里知道?”

辛韬再也不敢向他打听军国大事了。

荀攸与钟繇关系最好,荀攸向曹操前后提出过重大决策建议12条(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想把这些整理出来传之后人,但这项工作直到钟繇去世仍未完成。所以,荀攸的智慧和谋略世人知道得很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