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英雄记:王者的征途—一次政治试探

三国英雄记:王者的征途—一次政治试探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熟悉政治的人都知道,这绝不是一次普通的行政区划改革,后面必然有文章。所谓五等爵,指的是公、侯、伯、子、男这5种爵位,其中公爵最高,男爵最低。秦国最终以一国之力灭亡了其他六国,靠的就是这种先进制度。董昭提出恢复五等爵制,等于推翻高祖刘邦定下的“白马盟誓”,这是一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让人想起了王莽。有意思的是,王莽所推行的政治革新打的旗号也是复古。

三国英雄记:王者的征途—一次政治试探

濡须口之战后,曹操回到北方,暂时没再有什么动作。

曹操要忙一些内部的事。上次恢复九州制半途而废,曹操的心里总耿耿于怀。

后来曹操杀了孔融,算是出了口气,但想推进的政治改革却毫无进展。一直到了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率军西征,取得潼关大捷,为表彰曹操讨伐马超关中诸将的业绩,汉献帝刘协在许县下诏赐给曹操三项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它们的具体内容之前已做过介绍,都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曹操要的不是这个,他更看中实际。

不久,献帝又下诏,割河内郡的荡阴、朝歌、林虑3个县,东郡的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4个县,钜鹿郡的瘿陶、曲周、南和3个县,广平国的任城县,赵郡的襄国、邯郸、易阳3个县,以上共14个县,都划归魏郡管辖(以益魏郡)。

魏郡属冀州刺史部,邺县就在该郡,它原来辖有15个县,已经是大郡了,现在又从附近几个郡国划出14个县归魏郡,让魏郡成了一个超级郡。熟悉政治的人都知道,这绝不是一次普通的行政区划改革,后面必然有文章。

果然,这一年十月又是董昭提出建议,恢复古代五等爵制。

所谓五等爵,指的是公、侯、伯、子、男这5种爵位,其中公爵最高,男爵最低。五等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当时没有皇帝,公以上就是王,周朝时指的是天子;公是周天子身边的重臣,历史上有名的有周公、召公、毛公等;侯通常是指被封到各地的国君,他们中有的被周天子晋爵一级,如齐桓公;伯是比侯更小的国君,或者是侯国内的封君;子、男也是爵位,由于史料缺乏,详细情况所知较少。

五等爵制盛行于奴隶社会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世袭,有爵位的人就是贵族,世世代代都可享受特权,这种制度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秦统一之前率先对这套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商鞅变法中推出了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把5种爵位扩充为20种,包括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其中关内侯、彻侯才可以享受食租税或食邑,其他18种爵位只担任普遍职务(则如吏职)。

爵位可层层递升,所依据的是军功,这样就实现了奖勤罚懒,打破了“大锅饭”。要想取得政治地位,只有在战场上拼命杀敌,这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最终以一国之力灭亡了其他六国,靠的就是这种先进制度。

汉朝取代秦朝后,爵位制里没有“公”这一级,而有了“王”,“王”之下是二十等军功爵位。汉武帝刘彻时为避讳改“彻侯”为“列侯”,又将其分为三个等级:亭侯、乡侯和县侯。

汉朝的“王”开始异姓也可以当,刘邦就封了不少异姓王,如楚王韩信、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等,但好景不长,除长沙王吴芮外,其他人都先后搅进叛乱而被杀。刘邦后来明白了,敢情打江山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而坐江山却有强烈的排他性,于是在晚年搞了个“白马盟誓”,约定“不是刘家的人不得封王,没有功劳的人不得封侯。谁不遵守这个盟约,天下人共同征伐他(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也就是说,作为异姓臣子,无论有多大功劳,无论你实力多强、群众呼声多高,在爵位上最多只能达到县侯这一级,再往上就没了。

董昭提出恢复五等爵制,等于推翻高祖刘邦定下的“白马盟誓”,这是一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让人想起了王莽

西汉末年,王莽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司马,他也想在政治上有所突破,面对爵位上的限制,王莽提出的也是恢复古制,当上了所谓的“安汉公”,继而废除了刘氏皇帝,自己当了皇帝。

所以,在许多人看来,所谓恢复古制只是一个幌子,篡汉自立才是实质,这与董昭早年提出的恢复九州制还有所不同,所以相当敏感。除此之外,董昭还提出恢复另一套制度——九锡制,更让人把曹操与王莽联系在了一起。

“锡”通“赐”,所谓“九锡”指就是天子赏赐给臣下的九种物品。根据《周礼》的解释,这些物品包括:

车马,含金车大辂和兵车戎辂,分别由8匹黑马(玄牡二驷)驾驶;

衣服,含衮冕之服以及配套的赤舄鞋;

乐县,是一些定音、校音的乐器;(www.xing528.com)

朱户,红漆的大门;

纳陛,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如走在贵宾通道;

虎贲,天子专用的卫士,通常赏赐300人;

弓矢,含天子专用的彤弓矢100副、玄弓矢1000副,可讨伐不义;

斧钺,用以诛伐有罪之人;

秬鬯,一种祭礼上用的香酒,以黑黍和郁金草酿成。

这些东西都是天子的御用之物,拥有它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特别授权,可以征讨叛逆,也可以诛杀不法之人,等于有先斩后奏的特权。这套制度虽然见诸早期的文献,但哪些人享受过、因何享受不得而知,史书有详细记载的同样始于王莽。

有意思的是,王莽所推行的政治革新打的旗号也是复古。为了复古,王莽做得更彻底,不仅恢复了爵位制和古代的行政区划,而且把官名、地名统统改成过去的名字,一部《周礼》和《春秋》成为王莽的“改革指南”。

董昭提出恢复五等爵制、九锡制,加上他以前提出过的恢复九州制,这些重大改革主张都是以复古为旗号,至于复的是商周的古还是王莽的古,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解读,而且董昭提出这些想法前似乎没有向曹操汇报过。

曹操知道后曾表示了反对:“恢复五等爵制是大事,只有圣人才能完成,不是人臣可以办到的(又非人臣所制),这让我如何面对?”

董昭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劝曹操说:

“自古以来人臣辅佐君主,从来没有明公您现在这样的功业(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建立了这样功业的,就不会久处人臣之位。现在明公不愿意在这些事上有所不安,希望为保名节而不愿意承担更大责任,品德超过了伊尹、周公。

“然而,如今的百姓更难教化,处于大臣之位,让别人在大事上猜疑自己,这确实得好好考虑一下。明公虽然品行高尚,又明以法术,可如果不在此时明确根基,为子孙万世考虑考虑,还是没有做到位呀。所谓明确根基,是指土地和人民,应该从这两方面有所建树,以便保护自己(以自籓卫)。”

董昭认为不要为眼前的所谓名节所拖累,应该放眼长远,尤其要为儿孙考虑,在政治上不能过于因循守旧,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有所革新和突破。

史书没有记载曹操听完这番话后的反应,但董昭后面继续在为这件事奔走,说明曹操被说服了,或者默许了董昭的做法。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解。史书经常为尊者讳,毕竟这是一件大是大非的事,需要为曹操打个圆场。恢复五等爵制和九锡制,这种动摇“国本”的大事,董昭事先得不到曹操的授意或暗示也不大可能贸然提出。

更何况,魏郡的行政规划都调整完了,后面的事早已呼之欲出,之所以没有直接宣布,而是由董昭提出,说明这是一次政治试探,先看看大家的反应,如果大家一边倒地反对,这件事也只能像恢复九州制一样作罢了。

但是,曹操不相信还会出现这样的事。

孔融已经被杀了,还有人不怕死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