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怎么来的,总之马超来得很是时候,这时刘备、诸葛亮虽然集合了多路大军将成都团团包围,但刘璋没有投降,如果强攻,将造成巨大破坏,对刘备未来在益州收拢人心十分不利。
马超在关键时刻到来让刘备大喜过望。他高兴地说:“我就要拿下益州啦!”
马超此行应该没带多少人马,他在汉中新纳的妻子董氏、儿子马秋以及始终跟随他的部将庞德都没有来。总之他来得很匆忙,或者说有点狼狈。
对刘备来说,这些都无所谓。只要有马超的名气就够了。
刘备悄悄给马超增兵,对外说是马超带来的,让他们屯驻于成都城北,然后宣称马超带着凉州兵前来助战。
成都城内此时尚有精兵三万,物资储备充足,粮食吃两年都没问题(谷支二年),而且大家都愿意死战(吏民咸欲死战)。
但马超率凉州军到来的消息瓦解了城内的斗志,刘璋想再打下去,可有人已经不想再坚持了。就连刘璋父子一向十分敬重的名士许靖都想早点儿投降。
许靖在益州的职务是蜀郡太守。该郡是益州第一郡,成都就在其管辖之下。这位成都的“父母官”虽然是个知识分子,但为了逃生也有惊人的勇气和体力,他逃跑的方式很勇敢,就是翻城墙逃出去投降刘备(将逾城降)。
不料行动中被发觉,许靖被抓了起来。
刘璋倒没有难为许靖,因为换成他,也许也会这么做。
刘璋终于也想到了投降。他对左右说:“我们父子在益州20多年,对百姓没什么恩德,却给大家带来三年的战乱(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百姓饥荒露宿,死于道途,这些都是因我而起,让我何以心安?”
刘璋最后下了决心,投降。
刘璋派张裔出城,作为自己的谈判代表去见刘备。刘璋的条件很简单,只要保证自己及一家人的安全,他愿意和平让出成都。
张裔就是在柏下与诸葛亮有过一战的那个人,诸葛亮在城外第一次见到了张裔。之前柏下一战,让诸葛亮记住了他的名字,对于如何发现和培养益州本地人才,在诸葛亮的脑海里已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而存在了。
刘备见了张裔很高兴,强攻只能把成都打烂,尸横遍野只能在士民中增加仇恨,他更看中益州的未来,对于刘璋提出的条件他都答应。
刘备向张裔表示,只要刘璋出城投降,一定会对他充分尊重并做出适当安排(礼其君而安其人)。(www.xing528.com)
为表示诚意,刘备命简雍随张裔一道进城,向刘璋当面重申自己的承诺。简雍在刘备手下,对重大决策发挥的作用一般,但他风度翩翩,谈吐不凡,很适合担任大使这一类的角色。
刘璋见到简雍,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他下令即刻出城,向刘备请降。刘璋请简雍与自己同乘一车出城(璋遂与雍同舆而载)。刘璋的手下们见此情景,不禁流下泪来(群下莫不流涕)。
事后刘备也确实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把刘璋及其家人迁往南郡的公安居住,归还其财物,其中包括振威将军的印绶。
振威将军是曹操以汉献帝名义任命刘璋的职务。刘备归还其印绶,意思是承认他仍然挂着振威将军的头衔,当然这只是个虚名。
刘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循,次子刘阐。刘璋曾多次命刘循率兵抗拒刘备。刘循又是庞羲的女婿,庞羲在益州势力很大,刘备占有益州,也得与他合作。故而刘璋把刘循留了下来,只带刘阐去了公安。刘备后来继续重用庞羲,并任命刘循为奉车中郎将。
刘璋带着小儿子刘阐到公安过起了寓公生活。虽然没有自由,倒也生活得平静。不料以后孙刘多次交恶,刘璋父子的平静生活还要被打破,他们的政治生命还未完结。
后来,孙权袭取荆州,杀关羽,刘璋因此落入孙权之手。孙权为对付刘备,任命刘璋为益州牧,驻地在秭归。不久,刘璋便死在了那里。
再后来,南中豪族雍闿等人占据益州郡,归附孙吴,孙权又命刘阐为益州刺史,驻扎在交州与益州的交界处。诸葛亮平定南中,刘阐回到江东,被孙权任命为御史中丞。
刘璋的才能和谋略还不如父亲刘焉,只是由于生在豪门才在史册中留下了一笔,在乱世争雄中他不过是个失败者。
当年还远在隆中小山村躬耕的诸葛亮对刘璋治理下的益州有着深刻的剖析。他对刘璋的评价是“暗弱”,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不明事理,二是软弱。如果说后者是与生俱来的性格,那前者则说明刘璋的后天努力也不足。他的失败并不是起点不够高,也不是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而是自身的努力不够。
论起点,刘备其实跟刘璋根本没法比。刘备的成功和刘璋的失败说明了起点不重要,实力大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进取心和行动。
人都不愿意听从别人的驱遣。刘璋费尽心思与曹操、刘备周旋,目的也是自保,但他选错了人、用错了方法。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带来安全,依靠别人,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人身上,最终只能把主动权交在别人的手中,让自己陷入被动。
有一个成语叫“倒持干戈”,刀、戟都有柄有刃,正常的状态应该是手握刀柄而将刀刃向着敌人,如果倒着拿,握着刀刃而把刀柄对着敌人,这该多么愚蠢,又多么难受?
道理每个人都明白,但一到关键时刻总会有人犯糊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