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孙权差点儿为益州打起来,显然都没把益州现在的真正主人刘璋放在眼里。
益州刺史刘璋现在很矛盾也很头疼,如果没有刘琮的前车之鉴,刘璋也许会选择投降曹操。但曹操对刘琮的安排让刘璋感到寒心,他深感投降没有出路。
不降就得打,刘璋掂量一下,觉得他老爸刘焉即使还活着,父子俩加在一起都不是曹操的对手。
刘璋的矛盾心理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这个人就是之前出使过荆州、见过曹操的那位张松,他是益州副州长(别驾),刘璋的主要助手。张松的祖籍是益州刺史部蜀郡,他和哥哥广汉郡太守张肃都是益州本地实力派人物。
张松觉得刘璋这个官二代确实没有能力领导益州走出危局,为了让益州百姓少受灾难,刘璋应该投降。只是张松比较讨厌曹操,他喜欢刘备,希望由刘备来主持益州的大局。
张松政治倾向的形成是有原因的,这主要是赤壁之战前那次与曹操的见面,张松对曹操印象极差,转而倾心于刘备。不过,赤壁之战后益州面临的外部压力一度降低,这个话题也就暂时不提了。
现在,当来自曹操的威胁突然加大,张松又劝说刘璋,认为只有邀请刘备来益州才能增加益州的防卫力量,既可以打败张鲁,抢在曹操之前拿下汉中,又能对抗曹操,让曹操不敢窥视益州。
张松其实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益州他还有几个坚定的支持者,他们主要有法正、孟达、射援、上官胜等人,这几个人的祖籍刚好都是关中地区的扶风郡,有人也称他们为“扶风派”。
益州的政治格局比较复杂,有益州本土派,还有随刘璋父子来益州的所谓“东州派”,而在这两大派系之外,还有一些人既不出身于本土,也和刘璋父子没有太深渊源,比如扶风这一派。
刘璋父子的策略是依靠东州派对本土派进行打压,维持政治上的平衡,对“扶风派”这些人基本没放在眼中。“扶风派”人单力薄,历来不受重视,但他们个个都是人才,很有能力也很有想法。
可以想象,在对待是否引入刘备这件事上,本土派肯定是反对的。他们在益州本来过得挺好的,来了个刘焉、刘璋,已经把他们搞得很不爽了,再来个刘备,岂不是再无出头之日了?
至于“东州派”,可能还没有拿定主意。不过本土派如果势头上升,他们这些人可能会倾向于有外人来帮帮忙,既能对付曹操,也能弹压本土派。
“扶风派”则很坚决,他们强烈希望改变现状。张松是益州人,本来属于本土派,但他和法正、孟达关系一向很好,政治观点接近,成为“扶风派”的坚定支持者和盟友。
张松在刘璋跟前有一定的影响力,加上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划,刘璋的态度逐渐明确,最后下决心请刘备来益州。
刘璋想先派人去联络一下,张松顺势推荐了法正。
法正这时35岁左右,他的祖父名叫法真,有清节高名,活了89岁,知名于世,号称玄德先生,其号与刘备的表字相同。法正的父亲叫法衍,在朝廷当过官。
汉献帝建安初年,长安陷入空前的动荡,加上饥荒,百姓生活艰难,大量逃往汉中、益州等地避难。法正和同郡好友孟达一起来到益州,他们都很有才能,但刘璋不善用人,法正最后才当了个新都县令,常遭当地人的排挤诽谤,十分苦恼。
法正受张松推荐,为了不引起刘璋的疑心,他假模假样地推辞了一番(正辞让,不得已而往),之后受命出使。
消息传出,益州内部炸了锅。刘璋的办公室主任(主簿)黄权劝刘璋说一国不容二君,希望刘璋慎重考虑。
有个叫王累的官员更绝,这位王兄为劝说刘璋,不惜自刎于州政府大门外,来了个尸谏。
之前逃到交州的刘巴此时也在益州,他先到了交州,改姓张,想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无奈与交趾郡太守士谿不合,于是经牂牁道来到益州。
刘巴的父亲刘祥当太守时曾举刘璋的父亲刘焉为孝廉,因为这层关系,刘璋对刘巴挺尊重,每有大事都向他征询意见。刘巴也认为刘备不是能屈居于人下的人,把他弄来必然是引狼入室(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纳也)。
但是刘璋主意已定,谁劝都不听。
法正一行沿行而下,走了近2000里路,在孱陵见到了刘备。
当着众人的面,法正办完公事,待没人时,法正立即向刘备把话挑明,道出了夺取益州的具体计划(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
法正对刘备说:“以将军的英才,应该趁刘璋的懦弱而有所作为。张松在益州是个重要人物,他可以从里面响应您(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得手之后就拥有了益州的殷富以及天府之国在地理上的险阻,以此成就大业易如反掌!”
刘备正为益州的事犯愁,面对孙权的咄咄逼人,刘备虽然扛过一时,但他知道并非长久之计。但现在就去攻打益州,刘备还没有把握。
法正的到来,让刘备信心大增。(www.xing528.com)
法正随后回了成都,就荆州之行的情况与张松又进行了密谋,张松虽竭力称颂刘备,但其实他并没有见过刘备,法正回来后对张松说刘备既有雄才又有大略(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他们迎请刘备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但这时刘璋的态度却出现了松动,原因是曹操收复关中后没有立即发动汉中之战,刘璋感到危机还没那么迫切,加上以本土派为主反对请刘备来益州的人在他面前不断进言,刘璋有所犹豫。
“扶风派”的政治理想只开了个头就要夭折,张松、法正等人哪能放弃?
张松劝刘璋说:“现在益州庞羲、李异等人都自恃有功、十分傲慢,他们心里各有想法。如果不请刘豫州来,到时候就会出现敌人攻于外、自己人攻于内的情况,必然失败。”
张松的一番话可谓对症下药,直指刘璋的心结。
庞羲属“东州派”,他原来在朝廷当议郎,和刘璋的父亲刘焉有通家之好。刘焉的长子刘范在长安朝廷做人质,刘焉曾密令刘范私通马腾袭取长安,事败被杀,庞羲招募勇士解救了滞留在长安的刘范的几个儿子,后把他们带到益州,受到刘焉的感激和器重。
刘焉让庞羲率兵攻打张鲁,庞羲势力因此逐渐坐大,后被任命为巴西郡太守。刘璋继位后,庞羲表面服从但渐露骄横,本土派的赵韪曾反叛,有人说庞羲也参与其中,但没有证据,刘璋对庞羲疑心很重。
张松的话触动了刘璋,刘璋不再犹豫。
刘璋下令,派法正率领4000人去正式迎请刘备,并给刘备带去了大批军费(前后赂遗以巨亿计)。
刘璋的想法是,让刘备来益州后,趁曹操没有南下汉中,帮助自己打败张鲁,占领汉中,之后共同抵抗曹操。
随法正一起去的还有扶风派的另一员干将孟达,刘璋让他当法正的副手,4000人马中他们二人各领2000人(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
有一部史书说,法正、孟达再次见到刘备,这一回他们还给刘备带来一份大礼。刘备之前和张松、法正谈得很投机,对于他们二人的建议,刘备都倾心接纳,双方都很满意(备前见张松,后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在与他们谈话中刘备多次询问蜀中情况,尤其关心军事部署及山川地理情况,张松等一一做了回答。
这次,张松、法正干脆画了地图,标示出各种重要事项,将益州的虚实全部列出,献给刘备。
有人认为上面这条记载不可靠,因为张松和刘备还没见过面,张松之前曾出使过荆州,但他见到的是曹操,那时候刘备已逃至夏口,不可能见面。
其实这并不重要,张松、法正、孟达等人已经私心于刘备,他们所掌握的情报对刘备一定会毫无保留,以法正和孟达的地位,平时接触的重要情报不会太多,张松不一样,作为益州副州长(别驾),他知道的事情肯定很多,把一些重要内容写成书面材料或画成图,让法正、孟达带去献给刘备,是完全可能的。
所谓“张松献地图”,如果不考虑是否由张松本人亲自献给刘备的话,也是完全说得通的。
刘备决定带步卒数万入益州,这已占了他所能集合起来人马的一大半。益州广阔,情况复杂,此行任务艰巨,不是三五个月就能办完的,人马带少了不行。
但是,对于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刘备决定一个都不带,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刘备有他自己的考虑。
一来,荆州是大本营,不能有丝毫闪失,曹操不可怕,他近来的战略重心是东面的合肥和西面的关中,连续几场大仗下来,从荆州方向发起大规模攻击的可能性小。
但盟友孙权必须时刻提防,自从上次孙瑜借道伐蜀未成,孙权对他这个妹夫已有怨气。如果听到他抢先一步带兵入蜀,孙权肯定更为恼火,说不定会做出什么过激之事来,留下关羽众人在,不怕江东生变。
二来,此次入益州打的是助战的旗号,夺取益州只能相机行事,时机不到不能轻举妄动,在此之前一切应该低调,不能引起刘璋和益州士人们的疑心。世人皆知关羽、张飞等是出了名的猛将,也是他的左膀右臂,没带他们来,说明没有别的想法。
关羽、张飞、赵云虽然英勇,但智谋尚欠缺,自己走后,一旦突发大事,益州、荆州之间千里阻隔,难以及时通达信息,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误大事。
考虑到这些,刘备决定把诸葛亮也留下。诸葛亮处理问题周到细密,虽然年轻但临危不乱,赤壁之战他立了关键一功,战后这两三年里他前后奔忙,为拓展和巩固荆州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又和江东方面关系不错,尤其是和江东负责荆州方向防备的总指挥鲁肃私交甚好,把他留在荆州,刘备才能放心。
至于益州那边,刘备倒也不担心,因为卧龙去不了还有凤雏。刘备把庞统带在身边,帮助出谋划策。
庞统上次主动提出攻取益州的建议,正符合刘备的心意,对于益州他也多有研究,此去有他在身边,正好弥补诸葛亮不在的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