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西线突飞猛进,势力范围直抵汉中外围,让割据在汉中的张鲁以及益州的刘璋都深受震动。
张鲁知道,关中既平,曹操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他。
刘璋知道,张鲁若败,曹操一定会从汉中进攻益州。
张鲁和刘璋都知道,凭借他们本身的力量要做到自保根本不可能,为求生存,他们都在努力地找办法、找出路。
只是,他们二人的想法并不一样。张鲁倾向于投降,刘璋倾向于抵抗。
投降当然好办,而要抵抗就没那么容易了。
但无论投降还是抵抗,也都不是他们自己的事,因为旁边还有刘备和孙权,这两个都并非局外人,他们都有染指益州的打算。
在曹操发动潼关之战进而平定凉州的这段时间里,刘备抓住机会不断在荆州拓展势力,取得丰硕成果,与孙权之间的关系也保持得不错。
在诸葛亮以中郎将身份驻防临烝期间,刘备曾派他到孙吴去了一趟,这次出访是在秘密情况下进行的,一般史书都未予记载,但它的过程记录在晋人所著的一部地方志中。
根据这部地方志的记述,诸葛亮去的地方不是京口,而是孙权新的大本营秣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诸葛亮曾登山游览,对秣陵的山势环境赞叹不已。
诸葛亮赞叹道:“紫金山山势险峻,像一条盘龙环绕着建业,石头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着,这真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如今,一提起虎踞龙盘世人皆知是南京,而这个典故的由来,正是这里。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接受张㢬等人的建议迁治于秣陵,孙权在此建石头城,其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
秣陵最早为战国时楚武王所置,当时就叫金陵,后秦始皇东巡会稽曾经此地,望气者对秦始皇说从金陵地形看有王者之气,秦始皇于是下令掘断连冈,破坏其风水,并改称金陵为秣陵。
与上次出使柴桑不同,对于诸葛亮此次出使秣陵的背景史书没有留下太多的线索,这事件之所以记录在地方志中,是因为地方志以记载山川风物、人情逸闻为主,无意识中留下了这条记录。
关于这件事,考察其他史料也能看出蛛丝马迹来。(www.xing528.com)
在一部史书中,有孙权想劝诸葛亮跳槽的记载,他想请人当说客,这个人不是张昭,而是诸葛瑾。
孙权对诸葛瑾说:“你与孔明同父同母(卿与孔明同产),弟随兄才于义为顺,为什么不劝说孔明留下来?孔明若愿意留下来,我可以给刘玄德写信解释。”
诸葛瑾回答孙权说:“我弟弟在刘备手下,他已将身心相托,与刘备之间情分已定,在道义上不存在二心。他不会留下,就像我不会去刘备那里一样(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
诸葛亮亲自出使江东,如果加上秣陵的这一回也只有两次。上次在柴桑,诸葛瑾并不在那里,孙权对诸葛瑾说这些话,只能发生在后面的这次。
然而,由于史料缺失,诸葛亮为何出使以及出使的结果如何都已不得而知。推断起来,这次密使江东,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协调江南三郡与孙吴的关系,长沙、桂阳二郡东邻江东的豫章郡,虽然有旧制,但战乱以来,有些地方的边界已不甚清晰,豫章郡也是孙权重点经营的地区,双方为邻,难免时有冲突,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协调工作,而地方上的太守和驻军将领显然不如诸葛亮更有经验。
二是处理刚刚发生的庐江郡雷绪事件,雷绪是庐江郡人,早在袁术占领扬州期间雷绪已拥兵数万,后周旋于袁术、曹操、孙权之间,成为一股相对独立的地方势力,刘备拓展江南期间,雷绪率部曲数万人表示归顺。
庐江郡属扬州,目前是孙权的势力范围,是孙权赖以与曹操在东线抗衡的主要支点,与荆州江夏郡相邻,三分荆州后,江夏郡也为孙权所有。
雷绪愿意投奔刘备,看起来是件好事,却给刘备出了个大难题。因为刘备与雷绪之间还隔着孙权,如果接纳雷绪,形同支持反叛孙权的武装在背后闹事,无疑是对孙刘联盟的严重破坏。
史书仅记载了雷绪愿意投降刘备的内容,至于刘备是否接受了投降、接受以后如何又做出了什么安排都没有记载,推测起来,刘备应该没有接受。
不过,史书还是记载了雷绪的结局,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从东线征孙权,派夏侯渊督诸将攻击雷绪,雷绪被击破,下落不明。
这说明,刘备没有接受雷绪的归顺,雷绪仍活跃于庐江郡一带,最后败于曹军之手。
然而,雷绪事件发生后需要与孙权方面就此事进行沟通,至少要表明雷绪提出归顺是他自己的选择,绝非出于刘备方面的策动,以打消孙权的疑虑。
想必这次出使是成功的,所以公事之余诸葛亮才有心情登山赏景,说了那样一通赞叹秣陵的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