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英雄记:兵临潼关天险之战

三国英雄记:兵临潼关天险之战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弘农郡位于如今黄河以南的豫西、陕南一带,与潼关相邻,现在算是前线。双方以潼关为攻防焦点展开布防。自那时起到现在,函谷关逐渐湮没无闻,而潼关的战略位置日益显要。曹操率领人马就驻扎于潼关以东,而他下令为预防关西兵乱所修建的潼关此时正在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控制中。关中联军依仗潼关天险与曹操的大军对峙,占据了地利上的优势。大家考虑的是战役的胜负,曹操考虑的则是战略问题。对关中联军来说,这个战略是正确的。

三国英雄记:兵临潼关天险之战

曹操率领的大军继续向潼关方向开进,很快进入弘农郡。

弘农郡位于如今黄河以南的豫西、陕南一带,与潼关相邻,现在算是前线。曹操认为这里很重要(此西道之要),于是调贾逵过来担任郡太守。

高干反叛过程中,郭援联合弘农郡的张琰共同发动叛乱,贾逵在平叛过程中立下大功。叛乱平息后曹操本要重用贾逵,但贾逵的父亲此时病逝,按礼制他要在家里守孝三年。

守孝结束后,贾逵先是被司徒府聘为处长(司徒掾),这只是个闲差,当时有本事的人都在司空府里当差。可能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贾逵的职务,目前仅以议郎的身份担任司隶校尉钟繇的军事参谋(以议郎参司隶军事)。

在曹操眼里贾逵是个有本事的人,他又是河东郡人,在弘农郡参加过平叛,对这里的情况很熟悉,所以委以重任。

曹操在弘农郡召见贾逵,询问如何治理地方(召见计事),贾逵如何回答的没有记载,但曹操听完之后非常高兴(大悦之),说明贾逵的回答让他很满意。

曹操甚至对左右说:“假如我们的省部级官员都像贾逵那样,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

贾逵在曹魏众臣里享有很高声誉,大家认为他政绩突出,为人刚正不阿。但他的儿子贾充却不怎么样,受到世人的诟病,还有他的孙女、贾充的女儿贾南风,更是一个出了名的恶女人。不过,现在贾充还没有出生,贾南风来到人世也是40多年以后的事了。

启用贾逵为弘农郡太守,曹操对与敌人相邻的弘农、河东这两个郡稍稍放下心来,因为河东郡太守杜畿也是个很能干的人。

马超反叛后,河东郡虽然与敌人相邻,但没有人响应叛军(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大军开到前线,贾逵那边刚刚上任,还不能打开工作局面,后勤保障大多由河东郡供应。

杜畿的确是个能臣,他把这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到此战结束时,非但没有造成物资上的亏空,反而节余了20多万斛粮食,曹操专门下令对杜畿进行表彰,并提高了他的品秩。

现在,曹操率大军赶到了潼关城外。

双方以潼关为攻防焦点展开布防(夹关而军)。

潼关是著名的古关口,地处关中平原的最东端,是如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处。黄河自北向南流来,在此突然折向东,形成一个直角,潼关即在黄河的拐弯处。

潼关的得名与黄河水有关,黄河向南流来突然变向,河水撞击关山,“潼浪汹汹”,所以命名这里为潼关。

潼关的地势很险峻,它南面是秦岭,北面是黄河天堑,东面的塬地居高临下,中间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形成了“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的险地。

但是,通常所说的关中、关东、关西指的并不是潼关,而是东距潼关约150里的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如今河南省灵宝市北面的王垛村一带,东距河南省三门峡市约150里,西距陕西省潼关县也是约150里,它紧靠黄河,关口建在峡谷中,这道峡谷名叫函谷,因深险如函而得名,它的长度也是150里左右,函谷关在它的东出口,潼关位于它的西出口。

东汉以前所提到的都还是函谷关,历史上开始设潼关的居然是曹操。

早在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下令在函谷的西出口建关,这就是潼关(汉献帝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自那时起到现在,函谷关逐渐湮没无闻,而潼关的战略位置日益显要。

曹操率领人马就驻扎于潼关以东,而他下令为预防关西兵乱所修建的潼关此时正在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控制中。

一场大战眼看就要势不可当地爆发了。

关中联军依仗潼关天险与曹操的大军对峙,占据了地利上的优势。

曹军强攻,但无法得手。曹操手下将领们认为,应该避其锋芒,沿黄河北上,从河东郡攻击敌军占领的冯翊郡,在那里开辟第二战场。(www.xing528.com)

但是曹丞相仍然不着急,还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就这样,双方对峙了一段时间。

在当前情况下相持,对曹军无疑有诸多不利,一方面敌人可以趁机完成集结,另一方面相持太久自己一方后勤保障的压力就会增大,运粮通道一旦出了问题,粮草接济不上的局面随时可能出现。

事实上每天都有各部敌军开到,这方面的情报不断呈报到曹操这边来。听到这样的报告,曹操不仅不发愁,反而喜上眉梢(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这场战役结束后,手下将领曾问曹操当初为何听到敌兵纷纷开到时反而那么高兴。

对于这个问题,曹操回答说:“关中地域广阔,如果各路敌兵依险据守,我们要征讨的话没有一两年不能完成。现在他们自己集中起来,人虽多,但缺少统一指挥,我们趁机一举歼灭,那不就容易多了,所以我感到高兴(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众将领才恍然大悟,敢情丞相考虑的不仅是打赢眼前这一仗,他想得更长远

如果曹操说这段话确如其事,那么站在这个角度看这场战役,似乎可以看到战争表象后面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来。

表面看,曹操当初派钟繇出击张鲁,派曹仁移师河东郡增援钟繇,意外地导致了马超等人的反叛。但另一种可能性也十分明显,那就是曹操当初派钟繇出击张鲁根本就是虚晃一枪,目的就是逼着关中诸将造反,从而彻底解决关中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

所以,当众将们提出在河东郡开辟第二战场时,曹操显得并不是太着急。

大家考虑的是战役的胜负,曹操考虑的则是战略问题。

但是从战役胜负的角度看,开辟第二战场无疑是化解目前被动局面的唯一方法,曹操最后也接受了这个方案。

曹操下令不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悄悄派一支4000人的队伍到达黄河上的渡口蒲阪津,率领这支队伍的是河东郡本地人徐晃以及朱灵。

潼关的位置大体在黄河拐弯处的南岸,要机动到蒲阪津,必须先从黄河南岸渡到黄河北岸,之后沿黄河东岸向北,行进三四十里就到了蒲阪县,此地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一带。

徐晃、朱灵所部也许本身就驻扎在河东郡,这样他们的行动更带有突然性,关中联军居然没有在此设防。

徐晃、朱灵率部顺利过了黄河,在黄河西岸扎下营寨,策应大部队的行动。

其实,马超已经看出曹军分兵渡河的企图,他跟韩遂商量想分兵拒敌,在渭河北岸阻击敌人。马超认为只要与曹军实现对峙,不出20天曹军后勤供应必然出现困难,就会不战而自退(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

对关中联军来说,这个战略是正确的。

作为一支远征军,曹军后勤保障始终是薄弱环节,虽然不至于连20天的军粮都供应不上,但要对峙到几个月甚至更长,曹军确实会不战而退。

后来曹操听说马超的这个主意,吃惊不小,感慨道:“马超这小子如果不死,我将死无葬身之地呀(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可是韩遂不同意马超的意见,他认为应该速战速决,放手让曹军渡河,等到曹军渡到一半时,再发起反击,让敌人首尾不能相顾(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

吴起的兵书《吴子》里有一句“军半渡可击”,也就是待敌人渡河刚一半时,是最佳攻击时机。其道理似乎谁都能理解。但是战场上的事往往变幻莫测,绝不能教条地看待问题,韩遂成为军事将领后一定恶补了不少兵书,但对于将教科书上的内容融会贯通于实践中,火候还很不够。

韩遂打定主意在潼关这里等曹军“半渡”,结果让徐晃、朱灵钻了空子,当他们在黄河西岸站住了脚,曹操便突然率主力由潼关向北移动,也要北渡黄河。

接到报告,马超这一回真急了,他不再跟韩遂商量,带着自己的人马火速追击过来。

这时候,曹军大部分人马已经渡过了黄河,还有一小部分在河的这面,情况异常危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