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德教为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在价值观教育与政令刑法的关系上,要坚持价值观教育为先的原则;二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要坚持以德育为首位的原则。
中国古代素有“德教为先”的历史传统,倡导者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的思想,强调重德轻刑,道德教育比刑罚和法治作用更大。《孟子·尽心上》中讲道:“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就是说为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在于道德教化,“善政”不如“善教”,道德教化是为政的根本。[2]早在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就以政治家的敏锐视角,阐明了“树人”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并将礼、义、廉、耻看作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3]由此看来,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吸收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出来的“仁则荣,不仁则辱”“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等荣辱思想的精华,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道德遗产,对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思想资源,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柱。[4]
教育自古以来都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春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即主张先行德育,后行智育。孔子的“六艺”(“书”“数”“礼”“乐”“射”“御”)思想中“书”“数”为小艺,是初等教育阶段学习的内容,“礼”“乐”“射”“御”为大艺,是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内容。在“六艺”中,“礼”又是其核心。可见,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育内容等方面无不以“德教为先”。(www.xing528.com)
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摆在首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贯通的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5]高等院校坚持德育为先,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