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组合作组织策略:科学分组丰富形式

小组合作组织策略:科学分组丰富形式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使其相互合作,以达到满足不同学生认知需要的目的。小组合作组织策略具体可以从以下五点展开。在考虑学习小组人数的同时,为了实现合作共赢,在小组分配上要重视各小组的“平衡”。(四)丰富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内涵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最常使用的形式之一。

小组合作组织策略:科学分组丰富形式

在翻转课堂教学实施阶段,互动“出镜率”最高的表现形式就是以小组合作为基础来展开的。因此研究小组合作组织策略对于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互,完成深度学习进程,促进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使其相互合作,以达到满足不同学生认知需要的目的。从时代对人才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要求,以及倡导教育公平,照顾学生差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来说,同学间的合作与帮助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提倡和加强的。小组合作组织策略具体可以从以下五点展开。

(一)小组分组

小组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大本营,是合作学习的基石。学习小组的组建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需要教师将学生的成绩、性格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因素考虑在内,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以适当的人数为保证,共同促进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关系的实现。

正常情况下,小组人数一般是4—6人为宜,根据学段的不同,初中一般4人为宜,高中以6人为宜,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个人才能的展示,能最大范围地实现学生参与课堂练习,能真正照顾各个学科,真正达到优势互补。学生小组人数越多,学生越容易被“隐藏”,会让成绩好的学生花过多的精力去照顾学习能力较差的,很容易产生“小团体”等情形,从而违背创建学习小组的初衷。

在考虑学习小组人数的同时,为了实现合作共赢,在小组分配上要重视各小组的“平衡”。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平衡:“性别平衡”,实现思维互补、公平竞争;“性格平衡”,开放型和内向型要均衡,确保小组合作的学习开展与组间竞争;“学科均衡”,小组内每科均有学科带头人,实现学科优势互补,真正做到“培优补差”。

(二)改变座位排列

传统课堂上座位排列是呈“秧田式”的,横纵整齐划一,缺乏了多变性,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以及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存在消极影响。翻转课堂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需要以小组的形式交流,同时小组之间也要搭建沟通流动的渠道,这就对座位排列提出了挑战性的要求。采用圆形座位排列方式,适合大范围甚至全班群体进行即时讨论,避免由于空间差别造成“隐形人”的出现。与此同时圆形排列给予教师散播平等爱的权利,教师和每个个体之间的距离都是相对一致的,易进行言语上或者非言语上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研究表明在小组学习人数为五个是科学的,其座位按照“二一三面对面式”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学生之间交互的质量和频次,提高小组团体的凝聚力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体认知性和社会性的建构。

案例:在福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翻转课堂数学教学“一次函数”中,教室中的座位是呈U形排列的。该教师在U形空间中来回自由地穿梭。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教师选择合适的距离来进行回复反馈。可以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发言者感到非常舒适和放松,不会产生强烈的压迫感。当然,对于发言比较频繁活跃的学生,教师则拉开一定的距离,兼顾发言次数较少学生的需要。同时,在U形排序下组成的小组交流起来更加方便,较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学生可以明显地放松自己,享受小组合作交流的快感。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分得教师平等的爱,又能够更好地组成学习小组或者学习共同体,促进翻转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三)明确组员职责(www.xing528.com)

在明确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之后,教师还需要对组内成员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角色划分的实质就是将合作学习任务进行明确分工,确保组内成员都有存在的必要,既不让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丧失合作学习的存在感,又保证小组合作不是部分学生的“秀场”。在布置小组学习任务时,教师一定要做到清晰具体,让任务具有可操作性,要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合作和竞争的环境中取得进步。美国的约翰逊兄弟针对小组成员角色分配,研究并提供了相应的参照角色。

(四)丰富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最常使用的形式之一。其主要围绕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或解决疑难问题而展开,在此过程中知识在不同的节点之间进行流通碰撞,个体间认知结构不断重建。在小组合作中采用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成效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将辩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学等前瞻性的教学方法融入合作学习中,可以使得合作学习的内涵变得丰富。

辩论式教学法就是指在组内采用辩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分析问题。这样在组内合作的大前提下,个体之间存在竞争的联结,竞争和合作两大学习方式将认知的学习推向深层次。

任务驱动法主要是将学习者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要求通过团队和个体的力量来完成问题的分析,实现任务的达成。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需要预先设置好任务的难度,如果任务过难,小组的工作就会无法展开,反之则会使合作学习变得肤浅而失去了合作的必要。现如今,很多学科的教学都会涉及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步步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领悟新知识的本质,自主建构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笔者认为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为不同的合作小组设计布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任务,这样一来合作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多样,内涵更加深厚,同时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会碰发出异样的火花,促进相互学习。

问题导学法是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作为线索来展开的结构化学习过程,体现了知识的问题化理念,是一种具有探究学习特征的学习方式。此时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拓展性问题”等四类。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问题导学方活动的展开需要嵌入必要的评价,这个评价项目主要是指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对问题解决的贡献度。总之,在小组合作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这一过程。

(五)减少小组成员中的搭便车现象

由于小组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差异较大,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容易成为“隐形者”和“观望者”,继而导致翻转课堂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和积极性低落的两极分化现象。为了避免小组成员中出现“搭便车”的情况,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对每个人的成长是有利的,每个人都会在合作过程中得到成长,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从心理上重视起来,初步调动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另外,容易在合作过程中产生“搭便车”倾向的群体往往是每个小组中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也就是小组学习中的“力不从心者”。此时教师就需要动员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给予他们表达想法的机会,帮助他们弥补知识上的漏洞,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来完成小组学习。接下来,评价是监督以及反映学习状况的一种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制定清晰的评价指导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职责的划分、小组间的互评表、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向教师汇报说明的。如此一来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可以被量化,以反映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可以制订“随机抽查提问”“以小组最低成绩作为小组最终成绩”等规则,以减少小组成员的“搭便车”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