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评价结果

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评价结果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通过SPSS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得出问题解决的各个环节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情况,并在保证引入变量不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已有的通用微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公认指标引入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设计者的角度对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做出总结性评价。另外,有些学者也提出了与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研究成果。

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评价结果

微课属于教育资源范畴,从本质上讲也属于一种教育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是决定使用者是否继续使用的根本条件。本书所做的教学评价类似于产品正式上线前的公测使用,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提前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问题解决类微课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对于学生的成绩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从而可以在下一步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以及得出的相关结论有目的性地进行修改,以期在产品推广与使用时让广大学习者能够得到尽可能好的学习体验和成绩的提升。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是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的产物,但是由于微课内容涉及太广,所以微课的评价变得太过复杂。现在对于微课评价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上层,进行统筹且宽泛的研究,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可以借鉴对于网络教学与网络教育资源的评价以及各类微课大赛的评价标准等各类信息。微课是一种教育资源,对于微课本身评价的研究以及对于微课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综合现有的评价内容与指标的维度来看,微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在参照全国微课大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拓展。全国微课大赛的评价体系维度主要包括了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性、教学效果与网络评价等维度。其他关于微课评价的研究大多也是在其基础上根据所特有的研究对象做了细化。

微课是一种教育资源,同时也属于课程的范畴,对于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课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了对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评价,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本书所做的问题解决类微课的评价研究是对于微课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微课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本书所做的评价是综合评价,是将微课作为一种课程所进行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涉及各种维度与指标的评价。

通过对于教学过程评价、微课过程与效果评价的文献进行研究,姜宛彤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是学生对于微课时长的看法、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以及微课教学过程是否引起学生兴趣,并通过学生测试成绩来对所设计制作的微课进行了评价,认为其设计的微课教学有效。赵璐在研究中对于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通过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了学生对于微课教学过程的相关态度,对学生使用微课的课堂进行了观察并对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出评价结论,证明其微课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帮助。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后,本书对于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了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与学生测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SPSS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得出问题解决的各个环节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情况,并在保证引入变量不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已有的通用微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公认指标引入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设计者的角度对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做出总结性评价。

(一)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评价原则

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评价是进一步完善、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只有科学合理地对问题解决类微课做出教学评价,才能更好地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具有更高质量的问题解决类微课。因此,在对问题解决类微课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进行微课教学评价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只有客观科学地对问题解决类微课做出教学评价才能得到更可靠的评价结果,并为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进一步修改做出正确的指导性结论。

2.全面性原则

对问题解决类微课进行教学评价要尽量做到全面,在上述研究中可以发现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对问题解决类微课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做到将上述内容都包含在内。

3.可操作性原则

对问题解决类微课评价的目的在于为问题解决类微课的设计提供修改意见并进一步完善问题解决类微课的设计,以期在应用时尽可能让学生与教师接受并感到满意。因此,在问题解决类微课的评价上要考虑微课发展的实际条件,能够保证被教师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保证在研究过程中能够顺利通过教师与学生来完成对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评价。

(二)问题解决类微课品质属性的确定依据

本书对于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评价的主要研究包括了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但问题解决类微课本身属于微课的范畴,微课资源本身的品质属性的好坏同样会对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故本书在探究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过程中将问题解决类微课的品质属性作为调节变量引入研究中来。通过回归分析的检验来验证微课固有的品质属性的引入是否会在微课问题解决的各个环节与学生的测试成绩之间产生影响。本书假设微课品质属性的引入会对上述两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尽量做到全面收集影响微课的因素,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广泛收集与微课相关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囊括了《中国微课程大赛标准》《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评分标准》《全国微课程大赛评审标准》等。此外,还有与微课相关的多媒体课程以及网络课程等的评价标准,如《网络课件评测(认证)标准(修订后)》《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电子教材级课件质量指标评审体系》《全国多媒体大赛评分标准》等。

另外,有些学者也提出了与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研究成果。例如,学者王岚、张一春在微课评价的研究中在对微课的评价原则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遵照评价的一致性、可测性等原则做出了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六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网络评价、作品规范。

学者陈坤与王云构建的微课指标体系重点面向高校,在此评价体系中有五个一级指标,包括整体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作品规范、教学活动以及媒体效果。学者黎家厚在微课评价中指出,对于微课的评价应该从四个方面来评判:聚焦、简明、技术与创新。学者尹合栋结合教学设计理论以及我国首届微课大赛中的相关评价经验,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以及指标权重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他认为应该从八个方面对微课进行评价,即微课选题、教学设计、互动设计、资源辅助、微课技术、课件艺术、课件实用以及教学效果等。学者王泽颖与赵启斯综合研究对于微课的评价、多媒体课件与课程以及网络资源的已有评价指标,并结合微课独有的特点,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设计了微课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选题设计、内容设计、作品规范、艺术设计四个一级指标。可以看出,从四个方面来对微课作品评价,评价指标比较完善,各个指标项可操作性比较强。

第一届全国微课大赛的评选标准包括选题设计、教学效果、网络评价五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对应的十一个二级指标;第二届微课大赛的评审标准涵盖了教学选题、教学内容、视频规范、教学活动、网络评价五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相对应的十一个二级评价指标;第二届全国本科高校微课大赛的评审包括作品规范、教学安排、教学效果、网络评价四个维度;2015年全国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评审规则包括作品规范、教学安排、教学效果、网络评价四个一级指标。

笔者在对微课评价的文献以及相关大赛的评价指标进行总结梳理之后发现,微课评价的一般指标的大致方向相同,主要包括微课选题、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技术规范性等方面的内容,但在具体指标的设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全国微课大赛所使用的评价指标,其是研究者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是经过一定的实践后所得到的较为科学的体系内容。故本书所选取的微课品质属性的指标以全国微课大赛评价标准为主要参考依据,并在对比上述研究内容后选取选题聚焦、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科学正确逻辑清晰、新旧知识点串联、教学语言合理、微课结构完整、技术稳定七个指标作为问题解决类微课的品质属性评价指标。在已有的七个评价指标中,部分指标的描述专业性太强,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在问卷中对部分初中学生可能无法了解的指标进行解释说明,并对每个班参与实验的指导教师提前进行了解释,以确保被试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看懂调查问卷并做出选择,从而保证问卷的真实性。

笔者在综合以上文献的研究之后,结合问题解决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要将问题解决的基本流程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入其中,形成了问题解决类微课有效性的调查问卷,具体见附录4。(www.xing528.com)

本书对于问题解决类微课的评价不仅仅是针对微课本身各种属性的评价,更是对于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设计与效果的评价。评价的公式可以表示为:评价=测量(定性或定量)+价值判断。这说明评价是以对事实的把握为基础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既要做到对客观的事实加以描述和把握,又应该做到从主体的目的需要出发对客体的价值做出判断,是属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互统一的过程。

让学生能够积极投入问题解决类微课的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加大学生的内驱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提升,才能使学生得到问题解决能力与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本书拟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测试题相结合的方式对问题解决类微课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进行评价,其中调查问卷与测试题是针对学生的,访谈针对的是被调查学生的教师。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问题解决类微课的特点以及三维教学目标的总要求,笔者认为对于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过程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调查问卷。解决一个问题最重要的三个步骤分别是确定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因此对于问题解决类微课的评价最主要的是对于问题解决三个环节有效性的调查分析。

第二,测试成绩。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最直接、最简单的评价标准是测试检验,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来说仅仅通过测试成绩可能无法得到完全真实的体现,但是在学生学习完问题解决类微课的相关知识点,再经过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之后,再进行测试检验,就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第三,教师访谈。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评价的两个侧重点分别是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于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来说,长期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有较高的发言权,所以在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让被试学生所在班级的一线教师对问题解决类微课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问题解决类微课的其他各个方面做出访谈评价,这对于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以及评价后问题解决类微课的修改意见的给出都有更好的保证。

(三)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评价的实验设计

1.实验调查的目的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测试成绩调查收集,通过与一线数学教师的访谈,观察分析一线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效果,从而进行教学评价。

2.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次的调查题目共计14题,经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笔者选定三个年级的学生约120人以及三个年级任课的数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3.调查问卷的发放

为保证问卷的真实有效性,笔者在莱芜市莲河学校三个班级中现场发放与回收本次问卷。

4.调查问卷的回收

本书所使用的微课资源来自临沂智慧教育云平台,因为此平台为免费开放平台。三个年级学生分别在此平台上观看相应各个年级的问题解决类微课2—3节后,对此问卷进行作答。共计投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去除无效问卷8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为112份,故本次问卷的有效率为93.3%。本次调查对象的具体信息为,男生52人,占总人数的46.4%,女生60人,占总人数的53.7%。其中初一年级38人,占总人数的34%,初二年级与初三年级分别为37人,占总人数的33%。

本书中的访谈针对的是问卷调查三所学校的数学教师,分别是初一年级的刘老师、初二的高老师以及初三年级的张老师。因为他们三位是所取被试者的数学老师,对于被试者在学习问题解决类微课后的表现以及想法最有发言权,所以在与三位一线教师沟通后,笔者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数学问题解决思路、方法等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对三位授课教师进行访谈。

(四)分析与评价总结

通过上述教学实验、数据分析以及学生的调查与教师的访谈等,笔者分别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以及设计者的角度对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师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可以总结出学生与一线教师对于问题解决类微课持满意的评价态度。学生关于相关知识点的问题解决能力有了提高,能够在测试中取得相对比较好的成绩。这就证明了问题解决类微课设计模式以及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有效性。

从数据分析中仍然能够发现一定的问题。在进行相关性分析的过程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能够支撑选题精小、逻辑合理、新旧知识点串联以及总结数学方法等指标与学生的测试成绩有密切关系,但是从正常的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结果来说,这些相关方面的指标理论上应该和学生的成绩有着相对密切的联系。但是从调查问卷得到的相关数据的分析这一方面来看,它们之间没有达到显著相关。如果排除学生对于问卷没有认真思考作答这一影响,那么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对于问卷的描述以及相关性方面需要进一步修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