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出好性格的孩子,培养积极行为

教出好性格的孩子,培养积极行为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秩序的敏感期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出现了,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在做进一步的阐述之前,我们应该提一下日内瓦的皮亚杰教授对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一项实验:他在一把椅子的垫子底下藏了一件物品,然后把他的孩子打发出这间屋子,他拿起这件物品并把它放在第一把椅子对面的另一把椅子的垫子底下。皮亚杰教授觉得孩子会先在第一只垫子底下寻找物品,当找不到后,他会到另一块垫子底下寻找。

教出好性格的孩子,培养积极行为

孩子的心理世界是神秘莫测的。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会出人意料地哭泣,大人们的安抚对他们无济于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孩子发现原有的秩序感遭到了破坏,于是会觉得身心不舒服,从而开始哭闹。

秩序的敏感期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出现了,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一些成人不会注意到的小细节非常在意。如果变动了某些原有秩序,孩子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并且会感觉非常不舒服,会坚持到改回来。比如说,一块香皂没有放在香皂盒里,而放在了脸盆架上,那么一个两岁的孩子会突然注意到它,并把它重新放回原来的地方。同样,如果一把椅子被放在了不适当的地方,一个两岁的孩子也会把它挪到他认为它应该在的地方。

在儿童之家发生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妈妈看见儿子蹲在地上,神情专注地盯着一堆散沙看了又看。这位妈妈走过去,随手就把沙子弄散了。结果孩子立刻就哭了起来,一边哭还一边把散落的沙子又重新堆起来,并一点点地把散沙捧回到原来的地方。

秩序感带给孩子这样的认知:每一件东西都有它固定的位置,而且这种位置是不能更改的。对孩子来说,记住每件东西放在哪里很重要,这正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如果孩子有了秩序感,他们能够适应所生活环境,那么很多细节性的东西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有一位身体欠佳的女士躺在躺椅上,背部垫了两个枕头。这位女士有一个两岁大的女儿,女儿走到她跟前,要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当然不会拒绝女儿这样的要求。虽然她身体不怎么舒服,但还是很高兴地讲故事给女儿听,小女孩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听妈妈讲故事。

但讲着讲着,妈妈就坚持不下去了,不得不中断所讲的故事。女仆就走过来扶她到隔壁房间去休息。一直蹲在躺椅旁边听妈妈讲故事的小女孩开始大哭起来。女仆认为孩子可能是因为妈妈身体不舒服而哭,于是安慰小女孩说:“妈妈会好的,别担心。”

正当女仆把枕头从椅子上拿起来,要给她妈妈送到卧室去的时候,这个小女孩的哭声更大了,她一边哭一边喊道:“不,枕头……”她不让保姆把枕头拿到屋子里去。

女仆好言好语地哄着小女孩,并把她带到了她妈妈的床边。妈妈虽然身体遭受着折磨,但看着哭泣的女儿,还是强打起精神继续给女儿讲故事,她觉得满足了女儿的需要,她就不会哭了。可是,这个小女孩还是哭个不停,断断续续地说:“妈妈……椅子!”

其实,小女孩是想告诉妈妈,她应该坐在那把垫了两个枕头的椅子上,而不是躺在床上。这时候,吸引小女孩注意力的已经不再是妈妈讲的故事了,而是妈妈改变了位置的枕头。这个情况导致小女孩内心的秩序感产生混乱,突然的改变让她觉得世界被破坏,她开始变得不知所措。

孩子对秩序敏感的例子还有很多。

一次,我和一群旅行者一起穿过那不勒斯的新隧道,其中一位年轻的妇女领着一个大约一岁半的孩子,这小孩太小了,以致不能步行走完这段颇长的旅程。

隔了一段时间,这小孩累了,他母亲把他抱在怀中,但她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劳累使得这位母亲热起来,她停下来,脱掉外套并把它搭在手臂上,再次抱起了小孩。但意外的是,孩子开始哭闹起来,而且哭声越来越大。他的母亲想方设法让他平静下来,但全然无效。这群旅行者中的其他人也有些忧虑,他们很自然地给了她一些帮助。于是,这个小孩被从一只手臂换到另一只手臂,但他变得更不适。人们对这小孩说尽称赞和夸奖的话,但这使情况变得更糟。很明显,这小孩的母亲不得不把他抱回来。但到了这时候,孩子已经变得十分狂暴。

我相信这种反应是由于孩子的内在敏感性导致的,于是我决定去尝试一下。我走到这个小孩的母亲面前,对她说:“我帮你穿上外套,好吗?”她惊讶地看着我,因为她现在很热。虽然她有些不明所以,但仍然听从了我的建议,于是我帮她穿好了外套。小孩立即平静下来。

他的眼泪和不安消失了,他不断地说:“衣服……肩膀……”这表示“你的衣服在你的身上了”。是的,母亲应该把衣服穿在身上。对孩子来说这似乎意味着“你终于理解我了”。他笑着向他母亲伸出了手臂。我们顺利地穿过隧道,结束了这次旅行。衣服是用来穿在身上的,而不应该搭在手臂上。这个小孩在他母亲身上看到的这种无秩序之举,就是孩子哭闹不止的原因。

还要这样一个故事,也能说明孩子的内在敏感性。

一个六个月大的女婴安静地躺在房间里,一位女士来到她所在的房间,并把一把遮阳伞随手放在桌子上。结果,这个女婴立即不安起来,盯着那把伞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开始哭了起来。(www.xing528.com)

这位女士觉得女婴可能想要那把伞,就微笑着把伞送到她面前。女婴却不碰伞,继续哭闹着。这位女士用尽办法去哄她,却一点儿用都没有,情况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最后,女婴的妈妈明白了,她从桌子上拿起那把伞,把它放到女婴看不见的地方,女婴马上就安静了下来。

原来,伞放在了桌子上才是让女婴不安、哭闹的原因,这把原来不在这个房间里的伞严重扰乱了她内心的秩序感。

当孩子发现物品放置凌乱、没有秩序,他们往往就会感到不安,对混乱的事物产生厌恶情绪,并且非常渴望它们能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当这种秩序感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觉得非常开心和快乐。

有秩序的环境会让孩子感觉舒适,让他们感觉放松,更能满足他们的心灵。孩子需要有秩序的环境,就好比动物需要广袤的大地、鱼儿需要潺潺的流水一样。孩子需要的是,就算闭着眼睛行走都能找到他所熟悉的东西的感觉。秩序感使他们意识到每样物品都应该有其合适的位置,而且他们能记住每件东西原来的位置。这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能带给他们稳定和安全感。

观察我们四周,那些3~4岁的孩子,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把东西放回过去习惯放置的地方。孩子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还能够了解周围的事物,而在有秩序的环境里生活,他们会感到平静和快乐。

秩序让孩子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快乐,这可以从幼小的孩子所做的游戏上看出来。

在做进一步的阐述之前,我们应该提一下日内瓦的皮亚杰教授对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一项实验:

他在一把椅子的垫子底下藏了一件物品,然后把他的孩子打发出这间屋子,他拿起这件物品并把它放在第一把椅子对面的另一把椅子的垫子底下。皮亚杰教授觉得孩子会先在第一只垫子底下寻找物品,当找不到后,他会到另一块垫子底下寻找。但是,当孩子回到房间后,他所做的就是:掀起第一把椅子的垫子去寻找物品,然后用尚不清晰的表达方式说:“没了。”他并没有到其他地方去寻找这件物品。

接着,皮亚杰教授重复这项实验,他让孩子看到他从一只垫子底下拿出物品,接着把它放在另一只垫子底下。但孩子还是像以前那样在前一只垫子下找了一遍后说:“没了。”皮亚杰教授这时给出的结论是:他的儿子智力有问题。他有点儿不耐烦地掀起第二把椅子的垫子说:“你没有看到我把东西放在这里吗?”小孩回答说:“我看到了。”然后指着第一把椅子说:“但它应该在那里。”

孩子感兴趣的并不是找到物品,而是他在物品应该在的地方找到它。他显然认为,教授不理解这种游戏。如果不把物品放在适当的地方,这种游戏还有什么意思呢?

我曾经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玩一种叫捉迷藏的游戏,对此我确实惊讶不已。

他们看起来很高兴、很激动,对他们正在做的这件事充满期望。他们是怎样做这种游戏的呢?一个孩子弯下身子爬到一张覆盖着拖到地面的桌布的桌子底下。小伙伴们看到他爬进去之后就走出这个房间,然后再回来掀起桌布,当他们发现这个同伴依然在桌子底下时就高兴得大嚷一声。这种游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他们依次说:“现在,我来藏。”然后爬到那张桌子底下。

有一天,我也参加了这种游戏。我看到一群孩子高兴地嚷着、拍着手,因为他们找到了躲在门背后的同伴。他们走到我跟前说:“跟我们一起玩吧,你藏起来。”我接受了邀请。他们都老实地奔出了这个房间,似乎并不想看我会藏在哪儿。我并没有走到门背后,而是躲在一只柜子后面的角落里。孩子们回来了,他们一起走到门背后来找我。我等了一会儿,最后看到他们放弃找我了,我就走出躲藏的地方。孩子们悲哀而迷惑地问道:“为什么你不跟我们一起玩?为什么你不藏起来?”

如果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快乐(事实上,孩子很高兴重复这种简单动作),那就必须承认,在孩子生命中的某一个时期,孩子们的快乐就是在适当的场所找到物品。根据他们的解释,躲藏就是在一个隐蔽的地方放置或找到某些东西,正如他们所说的:“你们不可能看到它,但是我知道它在哪里,我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

自然赋予了孩子对秩序的敏感性,这样,秩序就成了孩子的一种内在心理需求。对孩子来说,秩序就像在大地上漫步的羊群、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那般自然,应该保持它的稳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