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课简明有效,培养好性格

教课简明有效,培养好性格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次,教师玛拉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要教育孩子帮助穷人。然而,在年轻教师玛拉的经验中,这样的穷人她很少见到,她见到的穷人大都是因为懒惰才变得贫穷的。在他们非常有限的人生经历里,他们难以同时理解玛拉所讲的与书本上所讲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毕竟在资本主义国家,很多穷人的确是受富人的欺压而致穷的,玛拉将所有穷人贫困的原因都归于懒惰是不客观的。因而,教师上课时,讲授内容要避免过于繁杂。

教课简明有效,培养好性格

给孩子准备好环境和教具后,除了对孩子进行观察,教师还要参与实践,也就是我们说的授课。我们给孩子授课不是让孩子上那种集体课,而是针对不同孩子个体来进行。因此,给孩子上课首先要简单。

我觉得,对于教师来说,诗人但丁说过的一句话很有意义,他说:“让你说的每一句话都算数。”

作为教师,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是否都有价值,上课时要少说废话,废话越少,我们上课的效果就越好。

教师上课时的语言还要明了,就是要避免讲课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实际上,简单和明了这两个特点常常是相关联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假设,教师要教会一个孩子识别两种形状——正方形和长方形。教师想要引起孩子对几何形状的注意,于是她说:“看这个。”为了让孩子认识这两种形状,她先将正方形给孩子看,并缓慢而发音清楚地说:“这个是正方形。”然后她将长方形给孩子看,并说:“这个是长方形。”

在教孩子识别这两种形状时,教师简单地呈现正方形和长方形,并用简单的语言向孩子重复说几次两种形状的名称即可,不用说过多的话。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必说:“想想你吃饭用的饭桌是什么形状的?是不是长方形的?这两种形状是不是一样的?都是长方形的对吗?”这些话就是废话了,它们违反了简单明了的原则。因为,饭桌有正方形的,也有圆形的或其他形状的。同样,在教授其他内容时,教师也要尽量做到简单明了。

我们的教学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客观。讲课的时候,教师要收敛起自己的个性,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也要避免讲那些不合事实的话语及内容。

一次,教师玛拉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要教育孩子帮助穷人

这个故事说,有些地方的穷人是因为受富人的欺压才致穷的,所以教导孩子们要帮助这些穷人。

“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帮助穷人过上好生活,赐给他们食物,让他们有田可种,有房可住……”故事书上这样说。

然而,在年轻教师玛拉的经验中,这样的穷人她很少见到,她见到的穷人大都是因为懒惰才变得贫穷的。于是,她有些愤愤不平地说:“我认为,所有的穷人都是可耻的,他们懒惰,不喜欢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自己想要的。所以,我们不应帮助穷人,就让他们自食其果吧……”

听故事的孩子们迷惑了:我们到底要不要帮助穷人?

的确,玛拉这样讲故事,孩子们怎能不迷惑呢?在他们非常有限的人生经历里,他们难以同时理解玛拉所讲的与书本上所讲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为了培养孩子的善心,我们可以遵从故事本身,教育孩子要懂得帮助穷人。毕竟在资本主义国家,很多穷人的确是受富人的欺压而致穷的,玛拉将所有穷人贫困的原因都归于懒惰是不客观的。

孩子由于经验、能力所限,一次不能理解和接受太多的信息。因而,教师上课时,讲授内容要避免过于繁杂。

有一位来自公立学校的教师,在参加我们的教师培训时曾演示过如何上一堂集体课。上课的时候,这位教师对一些简单的内容总是做过多的解释,甚至越解释越复杂。

她是这样开始讲课的:“孩子们,你们猜猜我手里有什么东西?”她紧攥着一只手问孩子们。她明知道孩子们猜不出来,她这样做只是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

接着,这位教师说:“孩子们,你们抬头看看窗外的天空,你们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的吗?你们以前注意过它吗?

“你们看我的围裙,你们知道我的围裙是什么颜色的吗?它的颜色是不是和天空的颜色一样呢?

“现在,请你们看我手里的这个东西,它和天空、围裙的颜色一样的,这个颜色就是蓝色。现在你们再看一下周围,看看能否找到蓝色的东西……”

孩子们开始东张西望,不知他们是否真的在寻找蓝色的东西。

“咦?这个窗帘是不是蓝色的呢?”老师转头发现了蓝色小花的窗帘。

在这节课上,为了让孩子们认识蓝色,她列举了很多蓝色的事物,这其实是多余的,况且那些事物的颜色是有些差别的。在孩子刚学习认识蓝色的时候,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妥的。

接下来,教师又以同样的方式教孩子们认识红色。“你们知道樱桃是什么颜色的吗?知道壁炉里燃烧的木炭是什么颜色的吗?”

教师这样讲下来,孩子们的脑子里就会塞满一大堆混乱的概念:天空、围裙、窗帘、樱桃、木炭、红色、蓝色等,他们简单的头脑肯定被这些复杂的概念迷惑了。

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讲课方式过于复杂了,他们很难从这么多的概念与词语里清楚地分辨哪个才是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他们暂时还跟不上教师这种冗长繁杂的讲课方式。

还有一位教师,想教孩子认识和区分噪音和乐音。

她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正讲着的时候,与她配合的人重重地敲起了门。于是,讲课的老师停止讲故事,她指着门对孩子们大声说:“那是什么?孩子们,你们知道那个敲门的人做了什么吗?那个人这样干扰我,我实在无法再继续讲故事了……”

“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现在你们理解了吗?这就是噪音,噪音……”

教师的脸上露出了对刚才的敲门声不耐烦的神情,当然,她是在表演。

讲乐音的时候,教师拿起了事先准备好的放在桌子上的一把曼陀铃,她说:“我真愿意和这个小婴孩一起玩。是的,可爱的婴孩,我真想和你玩。你们看见我手里抱着的婴孩了吗?”教师又把脸转向孩子们问道。(www.xing528.com)

“它不是婴孩,它是曼陀铃。”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大声说。

“不,它真的是个婴孩。我喜欢这个婴孩。孩子们,现在请保持安静,我好像听到这个婴孩在叫,或许他在叫爸爸妈妈呢。”说着,这位教师用手轻轻地拨动了一下曼陀铃的琴弦。

“你们仔细听,你们听到了小婴孩在哭吗?你们听到他在大声地叫唤吗?”教师问孩子们。

那些孩子大笑着喊道:“它是曼陀铃,是你弹了它。”

那位教师急忙说:“安静,安静,孩子们。听我下面要说的话。”

等孩子们逐渐安静下来后,教师又弹了几下曼陀铃,并说:“这就是乐音,乐音。”

对这些孩子来说,这位教师讲得过于复杂了。孩子很难从这样的课堂中了解噪音和乐音的区别,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被教师很多无关的话语和动作分散了。更可笑的是,孩子们可能会认为这个教师很笨,因为她一旦被噪音打断,就无法继续讲故事,她还错误地把曼陀铃当作了小婴孩。

很多教师觉得我提倡的上课方式太简单,他们对此感到不可理解。但是,要想把课讲得简单、明了而客观,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记得曾有一次,我指导一位教师教孩子如何识别正方形和三角形,使用的教具是几何图形木块。

这种教学很简单,就是要求教师给孩子示范,把正方形和三角形木块正确地放到几何图形的洞中,告诉孩子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三角形,教孩子认识正方形和三角形这两种形状。然而,教师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她按照自己理解的教学方法,一边触摸正方形木块,一边对孩子说:“你看,这是一条线,这是另一条线,这里有一条线,这里还有一条线,这个木块一共四条线对不对?用你的手指数数看,一共有几条线?

“这里还有角,数数这些角,用你的手去摸一摸,也有四个对吧?好好看一下这个木块,这就是正方形。”

见这位教师讲得如此复杂,我制止了她,并告诉她这不是在教孩子认识几何形状,而是讲关于边、角、数的概念,这与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东西不一样。

这位教师辩解道:“这是一回事啊,这就是教孩子认识正方形。”

这当然不一样,一个是识别形状,一个是几何分析。

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容易地从外观上识别正方形的形状,但很难理解边、角等复杂的几何分析,因为这些东西是抽象的。对于教孩子认识几何形状这一教学目的来说,这位教师的话就过于繁杂了,这当然是不对的。

要使我们的课上得简单明了、避免冗长复杂,我提倡可以使用一种三阶段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非常适合处于孩子期的孩子,它是由塞昆提出来的,他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比如,在感觉训练中,我们教孩子认识形状,按照三阶段教学法可以这样做:

第一阶段,把形状和名称联系起来。

例如,向孩子出示正方形、三角形这两种形状的木块。出示正方形木块时,就简单地说:“这是正方形。”出示三角形木块时,就说:“这是三角形。”

然后,把这两种木块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从而让他们清楚地看见,引导他们仔细地观察和触摸。

第二阶段,检查孩子是否认识相应的形状。可对孩子说“请把正方形给我”或“请把三角形给我”。

如果孩子认识正方形和三角形,他就能正确地将正方形或三角形木块找出来。

第三阶段,检查孩子是否牢记相应的形状。我们给孩子看正方形或三角形木块,问他:“这是什么?”孩子若记住了这两种形状,他就会回答出“正方形”或“三角形”。

我也在课堂上检验过,发现用这种方式教孩子很有效。

不只是感觉训练,教孩子认识各种物品及其属性也可采用三阶段式教育法,比如我们教孩子认识杯子这个物体,可这样做:

第一阶段,我们对孩子说:“这是杯子。”并将杯子递给孩子,让他观察、触摸、感觉。

第二阶段,我们对孩子说:“请把杯子递给我。”孩子若认识了杯子,他就会把杯子递给我们。

第三阶段,我们指着杯子问孩子:“这是什么?”如果孩子能准确地将“杯子”这个名称和实物联系起来,他就能正确地回答出“杯子”这个词。

利用这种三阶段教学法,把感观刺激与物品名称联系起来,教孩子认识、感受事物,这样做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