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因父母的爱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出生后又被父母的爱所包围。在孩子还幼小的时候,父母每日殚精竭虑,并为他们柔弱的身躯和脆弱的心灵提供特别的保护。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是一种自我牺牲、毫无怨言的爱,这种感情非常真实而自然。
大自然的规律要求我们抚养孩子、教育孩子。孩子因爱而来,所以爱也是孩子成长的源泉。孩子从出生起就被父母悉心照料,也就是说,只要一个孩子的父母还健在,那么他们就必定是这个孩子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桥梁。大自然的规律让父母对子女充满了浓浓的爱,这种爱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任何理由,也是无法假装的。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它源自于人的本能,能激发出人们的自我牺牲精神,促使人们去关爱他人。这种爱甚至能让父母为保护孩子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而父母从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中感觉到的是幸福。
爱是生命的创造性力量,而在创造的过程中又产生了爱,爱就这样循环着。这种爱时时刻刻围绕着孩子,促使孩子去实现自我价值。孩子对爱的感受是单纯的,他们通过感官印象来体会爱,而这种印象又为他们提供了成长的动力。
清晨,孩子早早起来后走进父母的房间唤醒他们,这对劳累的成人来说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情。但是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一个孩子一醒过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当孩子早早起床去叫醒仍在睡觉的父母,似乎要对父母说:“天已经亮了!应该起床了!”不过,孩子到父母跟前,绝对不是去教导他们,而是去看他所爱的人。
当太阳升起,也许父母的房间仍然窗帘紧闭,门也关着,阳光没有叫醒两位睡眠者。孩子悄悄地进来,触摸他的父母,父母醒过来抱怨道:“已经跟你讲过多少次了,不要一清早就来叫醒我们。”孩子回答说:“我并不是想故意叫醒你们,只是要给你们一个吻。”
孩子不仅喜爱美丽的早晨,他们还深爱着总是睡过头的父母。当孩子早晨起来把父母叫醒,实际上是要说:“我并不希望打扰你们的睡眠,我只是要唤醒你们的精神。”
孩子的到来唤醒了我们疲惫的知觉,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开端,让我们保持清醒。孩子每天早晨出现在我们面前,好像是在说:“你们要努力,你们可以更健康地生活,你们完全可以过得比现在还好。”
确实,孩子的爱对父母也有重大意义。随着生活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父母对一切都渐渐感到麻木了,需要年轻的心去唤醒他们,用勃勃生气和能量激发出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性。父母需要一个朝气蓬勃的人在每天早晨对他们说:“复活吧!学会更好地生活吧!找回你的生命!”(www.xing528.com)
是的,父母需要更好地生活,所以应该感受孩子的爱。如果少了孩子的爱,成人的生活将会多么颓废和无趣呀!如果成人不借助孩子的爱去努力进行自我改造,就会渐渐变得麻木不仁、毫无激情。
人本性善良,孩子还没有被社会浸染,所以孩子的内心无比温暖,甚至比成人还要纯粹。教育的关键是与孩子进行沟通,所以当我们去教导孩子的时候,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温暖的心。但是读懂孩子的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不管如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往日益减少,必然导致父母感受不到孩子的爱。
然而对有些父母或老师而言,他们并不为和孩子沟通减少而担心,反而为孩子每个阶段表现出的渴望而烦躁不已。孩子随时都会对我们付出爱,孩子是爱成人的,因此成人也应该去了解他们。
我们总是说,父母和老师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爱,甚至有人主张,必须教导孩子学会感恩——去爱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去爱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然而,谁能担当孩子“爱”的导师呢?是那些总把孩子的活泼好动当成调皮捣蛋的人吗?是那些当孩子犯错时只会粗暴惩罚的人吗?没有谁能不经过努力就成为孩子“爱”的导师,就像井底之蛙不通过努力是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一样。
孩子深深地爱着他身边的成人。当孩子睡觉的时候,一定要他爱的人陪伴着。然而孩子所爱的那个人也许正自以为是地认为:如果孩子睡觉的时候,还需要我陪在他身边,这就太不应该了。我一定要阻止孩子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在吃饭的时候也是如此,有的成人说,孩子总是闹着和成人一起坐在餐桌前吃饭,而当我们不让他们过来时,他们就开始大哭。虽然小孩子不适合吃成人的食物,但是当成人吃饭时,孩子只是想要和他们在一起而已——孩子被带到餐桌前就不会再哭闹了。当然,假如孩子坐在餐桌前还哭闹不止,那可能是因为成人只是在关注自己,冷落了孩子。
还有谁会像孩子一样,连吃饭的时候都想和我们待在一起?将来有一天,成人就会哀伤地叹息:“现在没有谁在睡觉前还哭着要我陪了,每个人睡觉的时候只想着自己,没有谁想到我。”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啊!只有孩子每天晚上都对成人说:“不要离开我,陪我嘛!”然而这样的人生经历是有限的,失去了就再找不回来了。
所以说,父母不能只把对孩子的爱当成一种情感,更不能因为这种情感而抱着“我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这样做都是因为我爱孩子”之类的借口,就认为孩子应该完全服从自己,从而变相地摧毁孩子的尊严,伤害孩子的心灵。孩子的成长之路上需要严格的父母,更需要具有宽容心的父母。即使爱的出发点是对孩子好,父母的言行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能力,更要考虑孩子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