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发展至今的六十余年间,人们对其探索的热潮从未停止,并呈现愈演愈烈的研究态势。追溯到1950年,Alan Turing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中就曾阐述过对人工智能的思考,他提出的图灵测试是机器智能的重要测量手段,后来还衍生出视觉图灵测试等测量方法,这些研究思路与方法构成了人工智能集成技术的萌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概念产生于1956年美国达特矛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人工智能”这一专业术语,意为使机器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行为。至此之后,人工智能技术分别位列20世纪(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和21世纪(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在众多学科及社会应用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逐渐发展成为一支独立分支(图3-1)。
目前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大致可划分为四类:“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理性地思考”及“理性地行动”,从专业角度定义可以解释为“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简单来说,人工智能就是致力于使机器如同人一样思考并自动进行任务处理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手段,例如计算机利用其复杂的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完成人经过思考后方能得到结果的一系列高难度或高重复性任务,现阶段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互联网以及热度极高的大数据都属于人工智能技术范畴。
图3-1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
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深度可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图3-2)。强人工智能(Strong AI)又称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或称完全人工智能(Full AI),指的是可以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的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偏向于有机会制造出能够真正拥有自我思维的智能机器,这种机器能够产生自我知觉,并进行自我进化(图3-3)。强人工智能由于技术难关的限制,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大部分学者支持“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几十年内难以实现这一观点,因此,其与现阶段社会发展以及不久的将来并不会产生较强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强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使得机器的自我进化与升级得以实现,未来超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引发的人文伦理等社会哲学问题将不得不使人类重新审视人工智能,正如斯蒂芬·霍金所言“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里程碑,但是他也有可能成为我们历史上的最后一个里程碑”。超人工智能(Super Intelligence, ASI)假设计算机程序通过不断发展,可以比世界上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类还聪明,那么,由此产生的人工智能系统就可以被称为超人工智能。
图3-2 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对比(www.xing528.com)
图3-3 强人工智能技术
弱人工智能(Weak AI)也称限制领域人工智能(Narrow AI)或应用型人工智能(Applied AI),指的是专注于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不能制造出真正具有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从表面看起来是智能的,但是并不拥有真正的智慧,也不会有自主意识与自我适应、进化能力(图3-4)。可以说,从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发展至今,涉及人工智能的一切技术手段与应用都属于弱人工智能层次,从早期基于符号主义的推理系统和专家系统,到后来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再到如今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语音处理、无人驾驶等技术,都还停留在弱人工智能阶段。
图3-4 弱人工智能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