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读本:认识的循环往复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读本:认识的循环往复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哥白尼的日心学说比地心学说有了长足的进步,进一步接近了真相。所以,人类的认识运动是无止境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每一次的循环,都让人们站在更高的程度上,更加深入地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5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16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读本:认识的循环往复

地心说的起源很早,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又由托勒密进一步发展。在16世纪“日心说”创立之前,地心说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达1000多年。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力天,此外空无一物。上帝推动恒星天层,带动了所有天层的运动人类居住的地球,则静静地屹立在宇宙中心。

公元140年前后,天文学家托勒密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将地心说发展到极致,成为盛行的经典。他利用前人积累和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13卷本的《天文学大成》。其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地球位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形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第二,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每颗行星都在一个被称为“本轮”的小圆形轨道上匀速转动。而“本轮”中心则在被称为“均轮”的大圆形轨道上绕地球匀速转动,地球并不在“均轮”圆心,它与圆心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恒星都位于被称为“恒星天”的固体壳层上。日、月、行星除了上述运动外,还与“恒星天”一起,每天绕地球转一圈。

托勒密的理论较为完满地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它之所以占统治地位长达1000多年,是有它的优点和历史原因的。第一,星体绕着某一中心做匀速运动,符合当时占主导思想的柏拉图的假设,也符合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易于被人们接受;第二,用几种圆周轨道不同的组合解释、预言了行星的运动位置,解释了行星的亮度变化,这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小,比以前的体系有所改进。第三,地球不动的说法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令人安慰的假设,符合基督教信仰。

经过长达20年的观察,天文学家哥白尼对地心学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地球并不是中心,太阳才是,他的观点可以概述为:

(1)地球是球形的。如果在船桅顶部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2)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因为天空比大地大得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是不可想象。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哥白尼的日心学说比地心学说有了长足的进步,进一步接近了真相。但他的学说仍是有缺陷的。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提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与地心说的竞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但这时的日心说就正确了吗?今天,深空观测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可以用射电望远镜看到数百亿光年外的星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日心说比地心说更接近真相,但它仍是错误的,真相是这样的:(www.xing528.com)

(1)太阳并非宇宙的中心,而是太阳系的中心;

(2)地球并非引力的中心;

(3)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不全是地球运动引起的;

(4)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运行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不做圆周运动。[4]

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对这个事物不断在新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对前人和同代人的错误认识进行修正,一步步接近对该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然而,客观世界是无穷无尽并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所以,人类的认识运动是无止境的。新事物要去认识,原有事物也要在新的水平上进行再认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每一次的循环,都让人们站在更高的程度上,更加深入地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注释】

[1]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5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166页。

[2]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5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166页。

[3]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5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167页。

[4]以上内容参考了2020年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中郁波所写第四章《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中的部分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