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科学发现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灵感的作用。
我们的实践越多,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就越多,大脑贮存的信息也就越多。我们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就会调用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去思索,让它们彼此建立起联系。某个关键信息的获得,使原来分散的信息突然得到新的联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但如果没有前面“踏破铁鞋”的下功夫,就不会有后来“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灵感。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www.xing528.com)
1941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但仍然离量产还很遥远。有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随手抱起几个,付了钱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个被挤破了的西瓜,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买了这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拯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战后,青霉素得到了广泛应用。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
弗洛里如果没有前期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没有“踏破铁鞋”的功夫,是不可能从烂西瓜的绿霉中看出任何启示的。同样看到了破西瓜上的绿霉,店老板因为没有专业知识,也没研究过相关问题,他的反应只是这个西瓜烂了,该扔掉。弗洛里的灵感来自他的实践知识和所下的功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