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中国共产党的联合与斗争政策

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中国共产党的联合与斗争政策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处理与国民党的矛盾关系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运用的“既联合,又斗争”的政治策略,就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来看待事物的成功范例。中国共产党在团结人民抗战的过程中,为了坚持国共合作,抗战到底,对蒋介石集团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逐渐成熟,吸取了教训。

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中国共产党的联合与斗争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处理与国民党的矛盾关系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运用的“既联合,又斗争”的政治策略,就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来看待事物的成功范例。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有过两次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孙中山为了争取苏联的援助,打倒封建军阀,于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成国民党改组,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割据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了部分权利,但最终由于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使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次年8月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随后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到1946年6月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但国民党一意孤行要维护专制独裁统治,和谈无望。1947年春,两党合作关系彻底破裂。

如何正确处理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这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中共中央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阶级斗争必须服从民族斗争,但不能否认阶级斗争,必须以阶级斗争促进民族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团结人民抗战的过程中,为了坚持国共合作,抗战到底,对蒋介石集团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www.xing528.com)

所谓联合,就是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尽量支持国民党内外的爱国力量,使国民党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所谓斗争,就是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要针锋相对,不能无原则地让步。这种阶级斗争,目的并不是要推翻国民党的政权,而是为了使它投降投不了,反共反不成,继续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

“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既吸取了大革命时期“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教训,又接受了十年内战时期“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教训,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重大发展。实行这个政策,使党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始终清醒地全面地看问题,胜利地驾驭整个局势的发展。[5]

毛泽东同志认为,不斗争就搞不好联合,搞不好团结。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团结是目的,斗争是手段。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陈独秀只讲联合,不讲斗争,一味退让来求联合,导致敌人气焰嚣张,最终爆发“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革命志士死在敌人的屠刀下,革命陷入低潮。十年内战期间,又只讲斗争,不讲联合,失去了一部分中间派别的支持,革命因此蒙受了损失。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逐渐成熟,吸取了教训。“既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策略,便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性的生动体现,在联合中看到斗争,在斗争中促进联合,成功地将国民党留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还成功地发展了自己,为随后的解放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