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呈现
从“苏州市和谐社区建设创新奖”到“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从全市“社会管理创新优秀项目”到“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从社会管理局入选“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会员单位”到《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全国推广……近期园区在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连创佳绩,成功跻身国家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此外,园区“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荣获“苏州市和谐社区建设创新奖”,民众联络所荣获“苏州市和谐社区建设创新提名奖”,“创新社工管理制度”荣获全市“社会管理创新优秀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立足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建设协同联动合力效用
作为全区社区建设的决策与协调组织,园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统筹作用。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园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员单位涵盖了与社区工作密切相关的财政、组织人事、劳动社保、社会事业、国土房产、规划建设、公安、城管等28个局办及单位,真正形成了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分工明确、运转灵活、成效显著的工作机制。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创新工作方法,经常深入基层现场办公,与社区居民、辖区企业代表面对面,在全区营造了全社会关心社区发展、参与社区建设的氛围。
在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2013年,园区强化社区建设,通过不断借鉴与创新,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创新基层行政管理、强化社区品牌建设、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政社互动、着力培育社会组织、加快建设智慧社区七个方面力推园区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成功跻身“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力打造社区建设品牌形象
随着园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加强社会管理、践行民生优先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社区正是这一切的根基和落脚点。2013年,园区充分发挥中新合作、先行先试的优势,开拓创新,成功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成为第一个跻身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行列的开发区。
据悉,为了在全国树立社区建设的鲜活样板,民政部自2011年以来先后确认了12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园区之前还没有一家开发区入选。园区近年来借鉴新加坡经验推进社区建设,走出了开发区社区建设的一条新路,形成了鲜明的社区建设品牌特色,得到了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12年度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的获得,更为园区在全国社区建设领域树立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园区围绕苏南现代化建设先导区发展大局,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投入“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项目,在促进民主自治、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服务机制、推进多元参与、营造和谐氛围等方面扎实推进全区和谐社区建设。2013年8月,园区向国家民政部正式提交了创建全国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申请,全区社区预评估达标率达90%以上。通过严格的指标体系测评、赴民政部汇报答辩、专家评审组评审等一系列规范程序,2013年底,园区顺利通过评审,成功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园区社区建设与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
实践创新与经验推广齐头并进,努力开创社区建设全新局面
在深入推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及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园区社区建设可谓亮点频出,成果喜人。园区“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荣获“苏州市和谐社区建设创新奖”,民众联络所荣获“苏州市和谐社区建设创新提名奖”,“创新社工管理制度”荣获全市“社会管理创新优秀项目”。此外,据统计,中新合作区内51个社区累计荣获和谐示范社区、绿色社区、民主法治社区、平安社区等省市级表彰78项。一系列荣誉表彰的获得,正是对园区社区建设工作踏实有力、勤勉有为、锐意进取的最好认可。
在切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同时,园区社区建设还不忘进行理论总结及经验推广。由于园区社区建设工作成绩斐然,2013年1月,民政部盛赞园区社区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前瞻意识、创新思维和服务取向,值得在全国积极推广。2013年8月,园区社会管理局成为民政部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会员单位,对在全国社区建设领域树立品牌、推广园区社区建设经验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园区积极总结社区建设有益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苏州工业园区经验》一书,成为《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丛书》的第一部,率先面向全国推广社区建设新鲜经验和创新成果。来自业内外的一致肯定进一步坚定了园区社区建设的发展信心,也必将开创园区社区建设新局面。(www.xing528.com)
(《苏州日报》、《姑苏晚报》、苏州新闻网2014-01-09,苏州工业园区新闻中心)
二、案例点评:
苏州工业园区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即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对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拆建补偿等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显著增多;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和各类新社会组织发展,没有“主管机构”的新单位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成为新的管理对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使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加,需要大幅增加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投入等。这些,使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原有管理力度和管理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要求。
第二,社会矛盾日趋复杂使社会管理难度增加,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社会运行在总体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大量不协调、不健康、不稳定现象,增加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加大了社会管理难度。如利益格局调整使社会纠纷、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增多,而原有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够畅通,需要不断改进;价值取向多样化造成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乃至冲突,一些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背离甚至颓废腐朽的思想乘机而入,部分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助长了不良社会现象滋生,需要强化和改进社会舆论、社会治安管理;各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使社会矛盾呈现联动特征和连锁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困难较多,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维稳工作等。
第三,大力推进社会建设,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推进社会建设,既要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也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
第四,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要按照《决议》提出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总要求,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完善调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薄弱环节的社会服务与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推动我国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案例讨论:
1.如何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
2.怎样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