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十月革命后针对俄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即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思想。列宁指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这对共产党人的后续探索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但是,由于当时俄国亟待解决的任务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所以列宁并没有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方面。同时,由于列宁逝世过早,他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十分短暂,缺少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做出具体分析的机会。
斯大林完全忽视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的存在,在缺乏有效研究的情况下,简单地把当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误认为是建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从而草率的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因此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将在20年之内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沦为笑谈的“土豆烧牛肉”式共产主义。赫鲁晓夫下台之后,勃列日涅夫把苏联社会定性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他的继任者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在肯定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同时,又强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有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时期,苏联社会处在他的开端。尽管如此,但始终没有对自身的基本国情做出有科学根据的正确分析,提不出科学的理论,因此也就没能提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路线和政策。之后,戈尔巴乔夫则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任务戛然而止。
毛泽东区分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建成”两个概念。他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毛泽东当时所以做出这种区分,理论根据就是我们虽然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现在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建立在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之上。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大跃进”的教训,他在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时间”的重要观点。但是,当时毛泽东和全党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后来又因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左”的倾向进一步发展,进而把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同当时形成的以强化阶级斗争为主要特征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理论联系起来,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道路,以后虽然有过一些新的进展,但终没有形成具体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党重新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前共有三次重要决议提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一次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次是党的十二大报告,一次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但是都还没有作为真正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使用的概念是“初级的阶段”,强调的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制度还不完善,在发展中经历过一些曲折,就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二大报告则是在“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部分中提及初级阶段的,使用的概念是“初级发展阶段”。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相比,党的十二大报告把初级阶段同物质文明还不发达相联系,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上展开分析初级阶段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则是在分析道德建设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在论证现阶段在道德建设上为什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时,提到初级阶段的。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文件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概念,而且对这一阶段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做了较前两次更为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到,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初步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初级的阶段,到1986年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每一次都在论述中增加了新的内容,表明党对我国基本国情与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www.xing528.com)
但是,这三次提出的问题都还没有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基本国情的高度加以认识,没有明确指出这一问题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直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才把这个问题作为关系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加以提出和进一步分析,进而初步形成系统的理论。其后,我们党一直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制定我国的路线和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以能够逐步形成科学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一方面是因为有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提出了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并进一步推进了改革开放。正如党的十五大指出,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的认识和准确把握。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十七大、十八大都既肯定了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正是由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