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56年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这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止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即使是在发生严重失误的岁月里也是如此。成功与挫折错综交织的复杂情况,正是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刚刚踏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艰难探索的真实写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使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消灭旧制度转变为建设新社会,从消灭贫穷落后的状态转变为铲除贫困落后的根源。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主义在我国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或理论问题,而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因此,我们的制度、体制和政策,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少苏联模式的烙印。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逐渐发现苏联模式的缺点和错误,他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自1956年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这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以苏为鉴,总结了我国的建设经验,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概括为十大关系,即: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十大关系》提出的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针和观点,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党的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准备。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些重要论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后党确定正确路线的基本依据,对我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共二十大及其后发生的波匈事件,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极大震动,对中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形势下,从借鉴斯大林的错误和波匈事件的教训入手,总结自己的经验,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就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着重思考的重大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研究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是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1957—1966年的10年间,多种复杂因素导致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发生严重失误且相互影响,从而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曲折,党的指导思想也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向:一种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这是党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另一种是错误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10年探索中,两种趋向在许多时候都是相互渗透和交织的,不但共存于全党的共同探索中,而且往往共存于同一个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有时这种趋向比较占上风,有时那种趋向比较占上风,或者不同趋向在不同领域同时并存。10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到后来终于暂时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长期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给党、国家和民族带来严重危害,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后果。出现严重失误和曲折的原因,除了毛泽东领导上的错误这个直接原因外,还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是阶级斗争,并且面对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习惯于沿用过去熟悉而此时已不能照搬的进行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历史表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此时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结合,还需在新的探索中继续完成。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并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条是继续按照“两个凡是”错误方针走下去的封闭僵化的老路;一条是根本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改旗易帜的邪路;一条是重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新路。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党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重新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www.xing528.com)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性决策,由此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并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造了条件。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决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二大于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有了一个科学的目标和方向。

“事非经过不知难。”改革开放以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平坦,党和人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邓小平再次排除来自右的和“左”的干扰,在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别是回答了在市场经济等问题上姓“社”、姓“资”的质疑,开辟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路。此后,党的十四大提出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去世以后,中国面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决顶住来自“左”和右的压力,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要全面认识公有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不能笼统地认为股份制是姓“公”还是姓“私”,从而在新的思想解放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自然和经济社会的一系列风险的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此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分析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作了深刻论述,在理论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道路、怎样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关系到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建设的总布局,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精辟的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引领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希望之路,也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唯一正确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