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议会大选,保守党凭借一篇《强大而自由的英国》宣言,以及每年建造30万套住房的许诺上台执政。此后,保守党在政治和组织上做了重大调整,政策上逐渐向左倾斜,并与工党逐渐达成政治共识,因而在接下来13年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在保守党执政期间,英国政治局面始终处于保守党与工党的政策相互靠近的氛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呢?
原因在于,两次世界大战给保守党与工党的和谐关系带来契机。战争中密切合作过的两党,在战后不再是生死搏斗的仇敌,而更像是一对观点稍有差异的政治伙伴,这无疑为两党达成政治共识起了促进作用。
再者,英国历史上便有两党通过议会斗争的方式进行政治合作的传统,两党为了上台执政,需根据选民的意愿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两党之间的较量,并非完全对立,而在一定程度上互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中产阶级的势力壮大,导致各党基本成员和核心领导集团的阶级属性逐渐接近并趋同。正如英国学者古兹曼所说:“我们发现,现在每一个阶级——政党的党员、政党活动分子、地方政党领袖、议员、全国性政党领袖——的社会属性不那么具有‘代表性’,并且有些轻微倾斜于和取宠于那些在我们社会中属于中等和上等阶级的人士。”
因为以上这些因素,保守党与工党的“共识政治”客观上形成了。
1951年,丘吉尔再任内阁首相,保守党的“共识政治”初见成效。财政上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即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在该经济政策主导下,英国扭转了贸易逆差,就业率不断增高,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巩固,国有化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住房方面,时任住房大臣的哈罗德·麦克米伦协调各部门,兑现了保守党大选时的诺言,第一年建成30万套住房,第二年又建成32.7万套,此后每年逐步增加,有效解决了民众的住房问题。麦克米伦也以此为阶梯,在以后的议会大选中,逐渐靠近首相位置。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54年,年老体衰的丘吉尔辞去首相职位,告别政坛。政坛老手罗伯特·安东尼·艾登接替他担任首相职位。正当保守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欣喜时,铁路与码头工人因工资纠纷而罢工,出口贸易大受影响,国际收支失衡。保守党措手不及,为了渡过这一难关,急忙取消补贴费用,并抬高消费税和利润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56年7月,保守党又在外交上跌了跟头。埃及政府决意收回英法长期占领的苏伊士运河,保守党无力阻止,只好连同法国发动对埃及的战争,打算动用武力解决问题。工党乘机制造倒阁风潮,保守党地位岌岌可危。首相艾登无地自容,以身体不适为由在1957年让出宝座,由麦克米伦继任。
从经济的繁荣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之中,最能直观地看出政府的执政能力。所以,麦克米伦一上台就通过降低各种税费、增加住房补贴、减免贷款等方式,营造经济恢复发展的氛围。两年后,经济终于得以恢复。
又是一年大选时,麦克米伦在1959年竞选中依仗取得的经济成就,扬言道:“无疑,容我直接地说,绝大部分国民都从未试过有那么好的政府。”尽管工党前来挑衅,终究失意而归,保守党仍体面地赢得了这场艰难的选举战役。
可是,在经济形势每况愈下的时代里,做好当家人并不那么容易。英国早已不再是昔日那个辉煌的“日不落帝国”,巨额贸易逆差让这个暮年的帝国几乎喘不过气来。保守党即便再有灵丹妙药,也无力回春。为了维持保守党的执政地位,麦克米伦不得不出下策。(www.xing528.com)
1962年7月13日夜晚,麦克米伦翻来覆去睡不着觉,长时间的失眠过后,他终于做出决定:一次罢免7名保守党内阁成员。这次大刀阔斧的政治切割并非流血的革命,不过却无异于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有人将此次政治大换血称为“大刀挥舞之夜”,或是“七月大屠杀”。自由党杰瑞米·索普听闻此事后说道:“他这样的人一定没有更大的爱心,竟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放弃了他的朋友。”
麦克米伦对内阁进行大规模改组,以期重获选民支持。但是改组非但未能提高民众对保守党的支持,还被外界认为政府内部已全面陷入恐慌状态。第二年10月,麦克米伦被误诊为前列腺癌,他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毅然辞去首相职位,由亚历山大·腓特烈·道格拉斯-休姆出任首相一职。
休姆是英国史上最后一位出身上议院的首相,为了出任该职,他甚至放弃了贵族的爵位。他也是最后一位由英国君主指定出任首相的人,于1963年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拣选任命。休姆原本无意担任首相,实在是政党斗争将他逼上梁山。他并非善于玩弄权术之人,又缺乏处理经济事务的经验,因此一直未能改善英国经济困境。而保守党在接下来的1年中始终陷于各种政治丑闻的旋涡,大失民心,工党也与其渐行渐远。
1964年10月,休姆被迫宣布解散下院,举行大选。工党在詹姆斯·哈罗德·威尔逊的带领下强势归来,对保守党老套的政策予以抨击,并取得大选胜利。属于保守党的13年统治生涯从这一刻结束了。
【相关链接】
首相下台
麦克米伦于1963年10月辞去首相一职,他给出的理由是自己的病情恶化,但除此之外,他的下台与约翰·普罗富莫的桃色丑闻脱不了干系。
普罗富莫是保守党内阁成员,时任战争大臣。1961年,他在伦敦有名的整骨医生斯蒂芬·沃德举行的派对上认识了歌舞演员克莉丝汀·基勒,并被对方深深吸引。于是,他背着妻子与基勒发生了不伦关系。虽然两人相处的时间不过几个星期,其绯闻却在一年之后流传于大街小巷。
更令人惊讶的是,基勒在和普罗富莫纠缠不清时,同时与一位苏联驻伦敦大使馆的高级海军武官叶夫根尼·伊凡诺夫有染,而后者真正的身份其实是苏联间谍。
此事一经暴露,在议院掀起滔天风浪,普罗富莫只得辞去官职。保守党丑闻现世,麦克米伦首相受此影响,也不得不辞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