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的英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革与转型时期,千姿百态的众生相与变化莫测的政治格局涌入诗人的眼界,成为他们的题材;加之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上帝即中心”“理性维持了世界秩序”等固有观念受到挑战,使得诗人与艺术家以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他们的激情,他们的伤感,他们为追求理想与自由而进行的斗争,成为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迹。
罗伯特·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摈弃一切概念化的伪饰,创作以语言通俗著称的《苏格兰方言诗集》。塞缪尔·柯勒律治和威廉·华兹华斯合著的《抒情歌谣集》,开创了英国文学史浪漫主义时期。
继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之后,乔治·戈登·拜伦和珀西·比希·雪莱用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催开了英国19世纪的浪漫主义之花。
拜伦的诗和他的性格不差分毫,时而激扬,时而阴郁,时而愤怒,时而嘲弄,时而充满希望和向往,时而充斥哀伤和绝望。而他笔下的拜伦式英雄,又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既有诗人的敏感、孤独、高傲,又有革命者的激情、英勇、不屈。因他盼望真善与自由,所以他的诗歌充满热情,充满希望,充满勇气;可社会现实与他的理想格格不入,所以他的诗歌又充满哀愁、愤怒和悲观。他一生多产,代表作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等。(www.xing528.com)
雪莱与拜伦不同,他的诗歌充满战斗热情,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誉为“真正的革命家”和“天才的预言家”。他以诗歌为武器,宣扬自由精神,对黑暗的政治体制进行抨击和批判。他的《西风颂》犹如一道锋利的闪电,劈开了岑寂的黑夜。1822年,雪莱在海中遭遇风暴而去世,其墓碑上写道:“P.B.雪莱,心脏中的心脏。”
在浪漫主义诗歌史中,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诗人便是约翰·济慈。他出身贫寒,看尽了人间冷暖,力图在诗歌中创作一个充满美感的世界与现实的污秽世界抗衡。从《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蝈蝈和蟋蟀》《明亮的星》等代表作品中,都可看出他对永恒自然美的追寻,对庸俗现实的否定。尽管他只活了26年,却在有限的生命里,用诗歌创造出了无限的价值。
浪漫主义之花就像青春与生命一样,总有枯萎与凋零的时刻。但也无妨,毕竟它是那样绚烂地绽放过。等到下一个花季,还会有新的文学潮流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