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正如此前说到沃尔波尔受到许多正面评价,被称为汉诺威王朝初期的功臣,但在有些人眼里,他不过是个傀儡和傻瓜。乔治二世就认为沃尔波尔不过是自己的王后卡罗琳的传声筒,显得那么无能和昏庸。
在描述乔治二世的统治生涯之前,必须首先了解他的王后——来自德国安斯巴赫的卡罗琳。卡罗琳聪明睿智,善于弄权,对罗伯特·沃尔波尔得保首相之位20多年不倒起到了关键作用。
乔治二世本身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因为他父亲常年粗暴的辱骂和批评,他的童年蒙上一层阴影,所以他在年长后难改阴戾之气。他对他的臣子非常粗鲁,时常怒骂:“我真讨厌这群笨蛋!我诚心诚意地希望魔鬼把你们这帮大臣,你们的议会,你们这个小岛都带走。只要我能离开这里,我就到老家汉诺威去!”他由衷厌恶待在英国,又不得不困在这里,所以极力打压臣子。他一度想将沃尔波尔赶下台,但是他的王后卡罗琳总是出面阻止。
不得不说,乔治二世脾气虽坏,却爱妻如命,他对多才多艺、温柔体贴的卡罗琳迷恋得让人吃惊。后来当卡罗琳去世的时候(1737年11月),国王如同孩子似的号啕大哭,不让人搬走卡罗琳的尸体,整日搂着她痴痴地说:“卡罗琳,我亲爱的,你该起来吃点东西啦……”
因为对妻子言听计从,乔治二世容忍了沃尔波尔继续担任首相。卡罗琳利用沃尔波尔首相的职位,很好地平衡了君主和议会之间的关系,使得国家统治异常和谐。从这一角度来讲,卡罗琳对英国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她虽明智,无奈丈夫却是个战争狂人。
1739年9月26日,在乔治二世的策动下,英国对西班牙宣布开战,接着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又对法兰西开战。年近花甲的乔治二世终于从战场上找到了纾解多年郁闷的方式。他的儿子弗雷德王子和沃尔波尔的敌对派也都想借战争捞取政治资本。
1743年6月16日,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德廷根战役爆发。已经61岁的国王乔治二世披甲上阵,率领英国人、汉诺威人、黑森人、奥地利人和荷兰人组成的4.4万人联合大军,拉开阵势准备与法国人战斗。老国王策马狂奔,举剑振臂高呼:“小伙子们,为了英格兰的荣誉,开火!”
当时的法军共计2.6万人,才与英军战斗仅两个小时,就因明显颓势而不得不撤退。乔治二世兴奋得高呼万岁,但国王来不及高兴,国内就传出苏格兰叛乱的消息。他让自己最心爱的儿子坎公兰公爵前去镇压内乱,总算令局面稳定下来。
接连的胜利令乔治二世在英国国内找回了声望,与之前的暴君形象相比,如今总算是做了点好事。
1745年,在法兰西流亡的詹姆斯二世的孙子纠集乱党打回英国,爱丁堡、卡莱尔等地相继沦陷,很多人劝国王回汉诺威老家享福算了。乔治二世却一改之前的态度,竟然镇静地准备坐镇伦敦,坚守英国。然后开始调兵遣将,授权坎伯兰公爵担任抗敌总指挥。
国王的镇定令汉诺威王朝于危难中得以保存,不久,叛乱终于平息。英国总算恢复宁静,但乔治的不安分并未因年老而减弱,反而越来越强悍。在英国政坛韬光养晦多年的威廉·皮特此时终于来到英国政治舞台的中央,领导英国参加了“七年战争”。乔治国王本来非常讨厌威廉·皮特,因为他是自己那个讨厌的儿子弗雷德王子的幕僚,不过威廉·皮特为国王带来了“战争好处”,国王总算对他另眼相待,给了他首相的位置。
“七年战争”期间,英国获得了制海权,对全球进行军事扩张和殖民统治,先后征服了加拿大、印度和加勒比诸群岛。
国家的昌盛也是国王的荣耀,不过,老国王毕竟年迈,虽然他还想再上战场,年纪却不允许他再任性。1760年,78岁的国王体力越来越衰弱了,因常年患有便秘,他在10月25日清晨死在了马桶上,原因是大便时用力太猛,引起夹层动脉瘤破裂猝死。(www.xing528.com)
战绩辉煌的国王竟有如此不体面的死法,实在让人唏嘘。当然,这仅仅是乔治二世一生的小瑕疵而已,跟他那些奇怪的作为比起来,根本算不上什么。
鉴于国王没有指定继承人,按照《王位继承法》的规定,王位由王孙、早逝的弗雷德王子(乔治二世的长子)之子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继承,史称乔治三世。
乔治二世到乔治三世统治期间,英国国内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圈地运动以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增加,为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统一的大不列颠不像其他欧洲国家那样关税壁垒重重,也不需要支付庞大的行政资金和军费开支。发达的海运让英国人尝尽甜头,利润被一艘艘货轮从世界各地运往这片岛屿。全新的资本经营方式在这片土壤上被民众认可,英国民众对于银行信贷业和股份公司信心满满。买入卖出,国家的工商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状态。
不列颠的农业也发展迅速,不仅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获得了“欧洲谷仓”的美名。不过,财富仍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饥荒肆虐的年份,平民只能依靠各种救济制度获得食物。由此,英国渐渐形成了系统的救济机制和救济场所,在部分教区陆续建立起救济院,英国政府用于救济方面的开支也日渐增加。
总的来说,18世纪初期至中期,不列颠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遥遥领先于欧洲的其他国家。排除圈地运动和资本积累所带来的黑暗现实不谈,繁荣的市场、发达的农牧业,都为即将腾飞的英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令工业革命逐步孵化成形。
【相关链接】
美国的人口问题
工业革命前,英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达到两个世纪以来的峰值。除却流行病盛行的年份,英国的人口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增长,引发了当时学者的关注。英国牧师托马斯·马尔萨斯撰写并出版了《人口原理》一书,提出如何让食物满足人口的几何级增长,缓解人口增长态势的问题。
当然,鉴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学者的担忧反成杞人忧天。尽管英国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但是恶劣的卫生条件、拥挤的棚舍、供水排污设施的缺乏、劣质杜松子酒的流行,致使许多贫民丧命。即便是伦敦的居民也会因为酗酒问题,或因为没有充足的钱购买食物最后营养不良而死。有些人甚至鼓吹饮用优质的啤酒和葡萄酒能够延长人的寿命。1741年,在某位贵妇的墓碑上就篆刻着:“她一生饮用优质啤酒、优质饮料和葡萄酒,直到99岁才离开人世。”可是,酗酒终究是夺命的一大杀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此外,英国国民的平均寿命只有29岁,至少有1/3的人会在21岁前死去。这一数据从1721年一直持续到1751年。18世纪50年代,随着儿童护理知识的普及、城镇卫生条件的好转,情况才有所改变,死亡率由3.4%降至3%。
所以,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托马斯·马尔萨斯的计算方法并不符合社会实际。但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强调人口问题对人类的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