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目光转至欧洲地图,可以看到与不列颠隔海相望的荷兰,虽然它的领土堪称弹丸之地,却一度成为英国史中的重要角色。荷兰占据欧洲的西北角,是海路运输必经之地,因而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美誉。它是欧洲最早的海上霸主,在西班牙、英国等海上帝国崛起之前一度称霸大西洋。随着英法等国的崛起,荷兰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被这些国家所觊觎。
第三次英荷战争时期,荷兰处于英、法两国夹击的状态,所幸英国内战令该局面被打破,荷兰的奥兰治王子威廉迎娶了查理二世的侄女、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由此英荷联姻,既震慑了法兰西,使得荷兰脱离危局,又为英国的未来打开局面。
光荣革命之后,威廉使荷兰政权和英国政权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合二为一”。威廉也作为英格兰、苏格兰国王威廉三世,在英国正式立足。
成为英王之后,威廉三世首先竭力遏制法兰西的扩张。他与法兰西太阳王路易十四可谓宿命仇敌,英荷战争期间即结下仇怨。在掌握英国政权后,便立刻将法兰西大使驱逐出英国,此举直接导致詹姆斯二世时期的英法同盟关系破裂。接着,威廉三世着手安排了《英荷合约》的签订,将自己统治下的两个国家捆绑在一起。事实上,他还想乘机使英国加入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但是遭到议会的反对,议会一直找各种借口拖延,目的是不想与法兰西正面为敌。不过,很快就有人将机会送到了威廉三世面前。
面对反法同盟围追堵截的路易十四对威廉三世早已心存不满,考虑到英格兰可能会加入反法同盟,于是准备扶植在法兰西流亡的詹姆斯二世。1689年,路易十四扶持詹姆斯二世争夺英王的消息传入英格兰,英国议会意识到已无法置身事外,便批准了威廉三世将英国纳入反法同盟的请求。自此,英法开始了历时8年之久的战争。
1690年,在路易十四的支持下,詹姆斯二世率领法军悄然返回爱尔兰,集结2.5万余人的军队,占领了博因河南岸的区域,对威廉三世主动发起进攻。最终,兵力上占有优势的威廉三世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击碎了詹姆斯二世复辟的野心。
这场战役不仅对英格兰国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反法同盟而言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次胜利意味着反法同盟与法兰西第一次正面交锋取得胜利。
然而,就在两日后,英荷联合舰队在比奇角战役中败给了法兰西舰队,威廉三世惨遭失败,并且因此遭到英国人耻笑。有人说,比奇角战役中“荷兰人保住了面子,法兰西人取得了胜利,英国人只有耻辱”。
就像宿命在与威廉三世开玩笑一般,1689—1690年,由于兵力过于分散,威廉三世接连遭遇挫败。他之所以接二连三失利,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可用之人。
自博因河战役中失去弗雷德里希·绍姆贝格后,军中表现最出色的是马尔博罗伯爵约翰·丘吉尔,偏偏丘吉尔原为光荣革命保王党一派倒戈的人。威廉三世认为,一个人会背叛他的前主子,也同样会背叛自己,因此他很难完全信任丘吉尔,只能把信任放在荷兰人身上。尽管丘吉尔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平叛爱尔兰的战争中表现出色,但威廉三世仍然无意授予他荣耀的嘉德勋章和军械总局局长(相当于战争部长)的职位。
心怀不满的丘吉尔和妻子投靠了玛丽二世的妹妹安妮公主。这时候的安妮公主对于威廉三世没有任何好印象,毕竟是这个人赶走了自己的父亲,才成功入主英格兰。丘吉尔看准这一点,授意妻子利用自身与安妮公主的关系,煽动她与玛丽女王反目。
一直待在伦敦的玛丽察觉到安妮公主的动向,发现安妮公主对自己和威廉的王位构成了威胁,便多次派人暗中送信给在外征战的威廉,告知丘吉尔夫妇的阴谋。
威廉对丘吉尔的所作所为十分愤怒,1692年,以丘吉尔曾抱怨不能独立执掌英军的事情为借口,声称丘吉尔妒心过剩,乘机免除了其军政职务。由于罢免缺乏充分的理由,威廉受到议会中支持丘吉尔的政要好友责难,甚至有议员认为威廉有愧于那些助他登上王位的人。
此时此刻的威廉已顾不上国内的声音,他正面临对法战争的胶着状况而分身乏术。同年5月末,在他的指挥下,拥有99艘战舰、4万士兵和7千座大炮的英荷舰队,在霍格角附近与法兰西舰队展开激烈的对抗。
蔚蓝的海面上,双方的船只交织在一起。天边被接连不断的炮火映红,不少船舰被击中,燃起了熊熊烈火。一时间烟雾萦绕,中弹的船缓缓下沉,士兵们惊恐地从沉船中逃离,尚未驶离沉船,就被划着小船靠近的敌人用刀枪刺死。
战况惨烈异常,经过6日的激战,英荷联合舰队总算一扫之前的颓势,打败了法兰西舰队,为同盟赢得了实施陆地反攻的绝佳机会。
不过,由于同盟国的力量分散,同盟军无法利用如此良机组织有效的反击,致使与法军的战事再度陷入僵持。渐渐的,双方的主战场由海上转移到欧洲大陆。(www.xing528.com)
战争无休止,便会引来战争国的民怨沸腾,英国也不例外。玛丽二世的离去,令威廉三世陷入了政治危机。
1694年,玛丽女王因病逝世,国内对威廉三世的支持率下降,因威廉与玛丽并无子嗣,意味着安妮公主未来将会继任为英国女王。
为了缓和与安妮的关系,稳定国内形势,重新获得议会对自己反法战争的支持,威廉不得不重新起用丘吉尔,允许其加入军队担任一定的职位。不过,威廉依然有意识地打压丘吉尔,不让他在一些关键职位上指手画脚。
考虑到未来仍将与法兰西继续博弈,威廉三世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军费问题。英国因光荣革命引发的政局动荡和国库空虚,令支持威廉的辉格党政府一直靠向当地银行家借贷维持战争开销。可是,因为威廉三世出身荷兰奥兰耶家族,并不为英国的银行家认可,导致借款利息一升再升。年度开支的急剧上升使辉格党政府陷入财政泥潭中,一方面政府不断向银行家借款支付年度开支,另一方面还要偿还议会批准的税收借贷。
面对财政困难的问题,威廉三世在英国成立了一家永久性机构——英格兰银行,那些为政府提供巨额贷款的银行家获得了发行纸币的垄断权。1696年,为进一步解决财政危机,威廉还创建了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国债制度。后人将他在金融方面做出的变动称之为“金融革命”。然而,金融革命并未扭转英国财政的窘况,威廉只得转向荷兰商人借贷。这同样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在战场上与法兰西一决胜负遥遥无期,国内军费开支消耗巨大,再加上反法同盟中的其他成员国被法兰西以高超的谈判技巧纷纷劝离,威廉唯有正视眼前的问题,最终选择在谈判桌上与法兰西和解。
1697年,长达8年的反法战争在荷兰里斯维克宣告落幕。威廉三世与法兰西签订了《里斯维克和约》。在和约中,法兰西归还了所占领的英国多处领土,英国获得了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巩固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同时,法兰西承认威廉三世英国国王身份的合法性,同意不再援助詹姆斯二世。
尽管英法两国因签订和约进入休战期,但并不意味着两国间的利益纠纷和矛盾就此终结,一切不过是掩而不发,等待着另一个合适的时机出现。
这段8年的征战,成就了威廉三世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他带领英荷联军取得了几次关键战役的胜利,力挫对外恣意扩张的法兰西,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作为可以与路易十四匹敌的伟大国王,威廉三世也因此被后人所推崇。
伏尔泰认为,威廉三世是一位与路易十四截然相反的大帝,并精准地描绘出作为英荷两国共同君主的他在两地反差的形象,称其为“英格兰人的执政,荷兰人的君王”。就连与威廉三世一生都不大和睦的约翰·丘吉尔的后人——著名军事家温斯顿·丘吉尔也认为,威廉三世“在个人卓识、耐力与谨慎的治国才具上,很可能无人能超越他……他崇高的名声因此历久不衰”。
【相关链接】
平手的结局
威廉三世与路易十四之间的征战,不仅仅局限在英国国内及英国附近的海峡。1692年以后,威廉三世作为同盟军的骨干力量,在欧洲西班牙、比利时等地与法军进行寸土的争夺。在漫画《丁丁历险记》的发源地那幕尔,威廉三世率领13万英荷联军遭遇了由卢森堡大公率领的45万法军。
墨兹河畔,那幕尔小镇沦为战场,硝烟四起。坚固的城堡在大军的铁蹄和炮火中被豁开了一个大口。威廉并非一个洞悉先机的军事天才,尽管他沉稳勇猛,也善于调兵部署,但在真正的天才卢森堡大公面前,只能甘拜下风。1692—1693年,英荷联军伤亡无数,不过,威廉三世不服输的劲儿越来越强,也越挫越勇。
1695年卢森堡大公病逝,威廉三世如入无人之境,终于夺下重镇那幕尔。当他想再接再厉攻城略地时,英国国内的反法热情悄然退却,适逢他的皇后玛丽二世病逝,又给他在英国的地位带来威胁,威廉不得不暂缓脚步,接受与路易十四平手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