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毕业40年回顾18届电影人的奋斗记忆

毕业40年回顾18届电影人的奋斗记忆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5月18日,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年的纪念时刻,“与时俱进的艺术发展——20年踪迹”大型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拉开帷幕。不少人认为,78班在拍过几部电影后,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和舞台了。在电影中表现一种不同的电影风格和电影语言是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用电影进行历史反思的方法。第五代的电影为改革开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所拍摄的电影几乎参加了世界主要的电影节,并取得了各种各

毕业40年回顾18届电影人的奋斗记忆

2005年5月18日,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年的纪念时刻,“与时俱进的艺术发展——20年踪迹”大型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拉开帷幕。78班的代表同学田壮壮、李少红、侯咏、何群、吕乐、夏钢、刘苗苗等出席了这次研讨。

记得在1993年第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时,曾组织讨论过第五代导演和他们的创作还能走多远的问题。不少人认为,78班在拍过几部电影后,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和舞台了。12年以后,大家依然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讨论78班第五代导演和他们的作品。他们凭借个人和群体的专业水平和对电影的探索,特别是商业电影的创作,显示了他们的整体创作力量和实力,证明了他们仍然是创作的主流。这足以证明这一代人的艺术生命力有多强。他们完成了中国电影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也是他们使中国电影从塑造影响阶段上升到了塑造品牌的阶段。

正是因为导演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摄影张艺谋、肖风,美术:何群);正是因为导演陈凯歌的《黄土地》(摄影:张艺谋,美术:何群)、《大阅兵》(摄影:张艺谋,美术:何群);导演张艺谋的《红高粱》(摄影:顾长卫)让世界开始知道中国电影的力量。

78班这个群体,非常热爱电影、敬仰电影,电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也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会被社会反复提到。

中国电影“第五代”的概念是什么?“第五代”这个称谓于什么年代产生?“第五代”是什么?是一个名词、一种称呼、一个年代、一类群体、一场运动、一种现象,还是一种电影美学的思潮。谁也无法给一个准确的定义,无从考证它的产生。

电影运动,要有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代表主张或口号,持续的时间实际上是多年来一个沉重和多元的话题。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第五代”已经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时代的印记。

78班有很好的辩识度。但是,关于第五代电影和第五代电影人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办法全面阐释和表述清楚。

其实现在不论从什么角度重新讨论中国电影“第五代”都没有特别大的社会意义,因为“第五代”已经成为过去,中国电影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有了更多的新生代的电影制作人加入中国电影创作的队伍之中。

在谈“第五代”的标志性作品时,都会提到《一个和八个》。但是,如果我们客观地把“第五代”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来研究,实际上“第五代”的胶片电影创作最早开始于1981年。那么第五代电影人的早期作品是短片《小院》《田野》和《最后一个镜头》(35mm 胶片黑白短片,长度在30 分钟左右)。《小院》表现“文革”时期的北方城市,处于社会变革中的文艺团体、几个家庭对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适应;《田野》(黑白,35mm),刻画了一群“文革”时期在北大荒插队的知识青年,讲述他们的情感和生命历程,表现了那个时期年轻人的思想和社会态度;《最后一个镜头》(黑白,35mm),表现了“文革”时期青年工人之间的命运发展,展现了那个时期的国营企业状态。后来,还拍摄了短片毕业作业《结婚》(彩色,35mm)、《目标》(彩色,35mm)。一部分同学参加拍摄了《红象》(彩色,35mm,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

张艺谋在65 周年校庆典礼上

78班摄影系张艺谋在学院大讲堂活动中与师生交流

张会军、陈凯歌、田壮壮在学院的大讲堂活动中与学生交流

《红象》是一个讲述儿童和动物的双重内容的电影,故事承载了很多社会意义。这部电影在当时的儿童电影中是最难拍摄的,我们无法想象整部电影的拍摄难度。这部影片表达了社会、自然、环境、动物、人类之间复杂的关系。

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参加拍摄了《邻居》(彩色,35mm)、《见习律师》(彩色,35mm)。这些早期的短片大部分没有被观众和理论研究者看到,也没有被电影工作者和理论学者研究,长时间被忽略、遗忘。但是,我认为,这些电影是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性作品,我觉得这些早期短片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原始的状态,在研究“第五代”作品时不能被忽略。

今天,我们再看这些过去的影片,可以看到当时他们的艺术主张,看到他们对社会的思考,看到这些年轻人的叛逆,品味到他们的早期作品的思想含义。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是那样执着地去表现自己的追求,讲述他们自己的电影神话,这是值得赞许的。也许,我们会在这些稚嫩的作品中感觉到对经典电影的分离和对峙,对“学院派”创作风格和秩序的重建,它们也是在理论指导下的群体创作的结晶。

“第五代”的长片电影创作正式经历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红高粱》《猎场札撒》《盗马贼》《晚钟》《边走边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等影片的漫长成长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第五代电影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象征、寓言民俗、仪式、反思、对比、夸张。这就是第五代电影人的成长过程。

在电影中表现一种不同的电影风格和电影语言是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用电影进行历史反思的方法。他们从自己经历的视点去看待社会发展的过程,用他们的电影语言和表现方式表达一种独特的思维,在电影的视觉形式上表现强烈鲜明的造型,使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绩,拉近了国外观众和评论者对我们电影的视觉距离和心理感应。(www.xing528.com)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第五代”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和时髦话语,许多专著、文集、文章、媒体都在不同程度上描述有关“第五代”的作品、人物、事件。出现了很多前多未有的电影词汇:断裂、颠覆、能指、所指、语境、文本、本文、土壤、话语、对位、剥离、建构、游离、意识、形态、殖民、烙印、悲剧、先锋、迎合、冲动、突围、开放、权威、瓦解、压制、探索、权威、控制、对比、霸权、妄想等,但这些词汇有时也会让人看不懂。后来更是如此,“第五代”的相关人物和电影,愈发成为媒体和业界谈论的话题,甚至成为炒作的材料。

在理论和现实的意义上,我将第五代电影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归纳、总结了七条:

第一,第五代电影人创造出佳绩和奇迹,大规模地参加国际、国内电影节并获奖。开始走上世界影坛的舞台,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第五代的电影为改革开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所拍摄的电影几乎参加了世界主要的电影节,并取得了各种各样的奖项,在那个年代,世界各国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电影,国外开始关注中国电影现象,开始研究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第二,“第五代”拍摄的电影呈现的是与以往电影不同的叙事风格和影像风格。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和表现的形态上,与以往的电影有比较大的差异,他们在电影的语言方式和电影的结构组合上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注重电影的造型、环境,并参与电影的叙事,环境意识非常明显,使电影叙事与其他元素一样,成为了拍摄电影的一个手段。他们重视造型、重视环境、重视气氛渲染,使其与人物的刻画、电影的造型统一起来,这种处理方法是以往电影中比较少见的。他们在电影视听语言上重视对影片整体的渲染作用。

第三,人物塑造更重视其形式化和多元化。以往我们看到的中国电影人物的银幕状态都是高、大、全的形式,人物类型和人物性格刻画相对呆板。粉碎“四人帮”后,随着电影观念的转变,在我们影片的电影叙事和人物形象表现中,开始注意人物刻画的丰富性和性格化,开始注意小人物,能够多侧面、多元化地表现这些人的性格和精神世界。

第四,“第五代”电影表现的视点、角度、方法与传统的电影美学方法和观念相比,是比较独特的。因为特殊的经历,他们在电影学习过程中,大量地学习了国外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优秀电影作品,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反映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所以,在看待人物和事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思想、视点就完全不一样。“与众不同”是他们的追求,他们在电影中勇于表现自己的一些独特看法,在千篇一律的电影拍摄和表现形式状态中是难能可贵的。

第五,“第五代”拍摄的影片,在创作意识、观念、手段、风格、样式上是反传统的。我们看了十年的“样板戏”,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电影人的思想。认为电影在叙事、人物、风格、观念具有统一模式和处理方式,这让大家从心理上觉得不满足。于是,“第五代”开始在电影的思想、意识、观念、手段、风格、样式、内容、技巧、方法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在自己作品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

张会军与张艺谋

第六,“第五代”的创作状态非常积极,创作态度特别真诚。终于,第五代电影人在经过生活的磨砺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释放出惊人的创作能力。即使是在那种没有商业、票房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非常认真地在影片中表达自己对艺术、社会的认识。在今天有市场、商业、回报、票房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拍摄出艺术与市场相互兼容的作品,最大限度地突出电影艺术的质量和学术品位。

第七,“第五代”的作品体现了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唯一的电影专业院校,在“第五代”的身上,反映出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体系、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专业设备、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标志性地体现了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突出成果。学院派的系统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务实的教学体系,使我们国家的电影教育可以和世界电影院校相媲美。当然,“第五代”的特殊命运、“文革”的阅历、知青的情结、执着的学习铸造了他们特殊的学习成果,为他们的电影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代”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没有经济和市场的压力,完全可以在电影之路上狂奔、释放个性。这是“第五代”产生的社会原因,是“第五代”能够“肆无忌惮”地进行艺术探索的重要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国家的电影体制,在整个“第五代”电影创作中,起到了支持的作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保证和推进作用。这种保证和推进作用是一种强硬的、非市场化的力量,是一种精神的支持。所以,任何一个时期的电影,导演不是其中决定的因素,起决定因素的是政治、社会、历史、体制,导演和作品不可以作为我们衡量整个电影水平的唯一标准。任何导演在电影体制和社会发展当中,都是渺小的。

因此,“第五代”电影是在自然、社会、个人、家庭、身份、乡土、性、压抑、规律、生命、民俗、传统、家族的范畴内进行表现和研究的,人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除了在意识、结构、影像等层面之外,在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意义。它为中国电影对主流传统的反思,提供了参照系数。

在创作上,“第五代”可以说是传统电影的“破坏者”。但其成果是在影像形态上把中国电影从经典电影向现代电影转变。而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不同于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40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1958—1960年的法国新浪潮电影,都是电影创作先于理论产生的。而“第五代”是进行了一定的系统学习和系统思考后,才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现代电影观念,之后又产生了现代电影创作。

第五代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我们无法准确地进行评价,应该让后世评说。指责、批评并不意味着第五代电影人会产生心理动摇。“第五代”已经听惯了批评性的意见,这些批评性意见对“第五代”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醒和督促,这些批评,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第五代”。

应该说,在不断批评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意识到对“第五代”的研究变得重要了。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学术影响力,论述第五代电影的现象、意识等问题和其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性尤为重要。

这些都说明第五代电影具有内在的意义。评价他们的观念,判断他们的艺术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评论应该是多元化的。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国家的电影所面对的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西方电影、亚洲电影及其他国家的民族化电影仍然对我们的市场构成巨大的文化影响;我们的艺术、商业的各种电影的生存意义也更加具有竞争意识;有特色、民族化的、符合观众心理和欣赏习惯的电影仍然可以占领主要的市场份额;“第五代”仍然在坚持本土的特色和观念,“第五代”仍然在进行创作并引领一部分票房;“第五代”还在为中国电影辛勤工作,所表现出的特色和艺术创造性还没有被其他群体所替代和撼动;中国电影的市场机制还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还要为电影创造更为宽松和自由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