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艺谋导演:回忆碎片与北京电影学院70周年纪念随想

张艺谋导演:回忆碎片与北京电影学院70周年纪念随想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艺谋,从上学起,就是一个焦点人物。第五代电影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78班毕业生,著名导演张艺谋随着张艺谋年龄的增加,现在叫他“国师”的称呼最多。在我的记忆中,张艺谋是一个为了电影梦想不管不顾的人,在创作上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会非常果断做决定。张艺谋在校学习期间拍摄的摄影作品其他同学就认为,他是有心计的。张艺谋自主独立的生活能力很强。记得上学那几年,张艺谋是吸烟的。

张艺谋导演:回忆碎片与北京电影学院70周年纪念随想

高考前,张艺谋曾在农村插队三年,后来,进咸阳纺织厂当了七年的工人,也做过电工、搬运工、设计等各种工作。

恢复高考后,他已超过报名的年龄限制,填表时改了自己的出生年月,又找了人帮忙,将自己的摄影作品集和自荐信带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得到批示后才被破格录取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而他最开始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并不是怀有什么“为电影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只是希望能有个大学文凭,将来好开个照相馆。

张艺谋,从上学起,就是一个焦点人物。

今天的媒体和记者总是在窥间伺隙地注视着张艺谋。只要张艺谋做点什么,一有风吹草动,不管好事、坏事,媒体、记者常常会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

第五代电影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78班毕业生,著名导演张艺谋

随着张艺谋年龄的增加,现在叫他“国师”的称呼最多。这样的一个头衔,我问过张艺谋:“你什么感觉?”他不回答,笑一笑,有些不以为然。其实在我看来,张艺谋就是一个永远精力旺盛、勤奋工作的人,在他为国家的艺术工作拼命努力的时候,他全神贯注、顽强执着的状态,是最值得人尊敬的。

在我的记忆中,张艺谋是一个为了电影梦想不管不顾的人,在创作上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会非常果断做决定。但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他却非常沉稳,总是对我说:“这事我再琢磨琢磨,回头我再告诉你。”

我和艺谋大学同班同学四年,在一个宿舍也“同居”了四年,我很了解他的性格和为人。他除了学习刻苦以外,也是一个为了电影梦想而不顾一切的人。

张艺谋经过农村插队、工厂做工,最后辗转、曲折上大学,经历坎坷,一言难尽。当年,他靠着自己执着和精湛的摄影技术,用其出色的专业水平感动了上苍,被学院破格录取。

上学时,我们78班流行给同学起些以电影名字为名的绰号,那时候,给艺谋起了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中的任务名称做外号,人称“老狐狸”。还有美术系同学何群,叫“豺狼的日子”;录音系同学陶经,叫“爱情你姓什么”。

很多人问为什么?给他起这个“老狐狸”的名字是有缘由的。因为,一是他被破格录取进校,二是他是78班年龄最大的,三是张艺谋也是摄影系年龄最大的,四是他平时在班里不太爱说话,总是沉默寡言。

张艺谋在校学习期间拍摄的摄影作品

其他同学就认为,他是有心计的。后来,我和他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多了,觉得他是一个性格开朗、十分健谈的人。大家觉得这个日本电影名字,虽然也不是特别符合他的气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家慢慢淡忘这件事,也就没有再改。

上学时,他在同学们眼里的形象,经常是一身蓝色的中山装、条绒面的布鞋。那时他是长头发,有种现代青年的感觉,颜值不低。冬天永远是一件深蓝色的“棉猴”(连着帽子的那种棉衣),朴素而干净。

张艺谋自主独立的生活能力很强。身上永远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他的书桌、宿舍、床铺、用品也经常收拾得非常干净。记得上学那几年,张艺谋是吸烟的。我经常看到他很晚从教室自习回来。有时宿舍房间的灯都关了,同学也都睡了。他通常轻手轻脚进来,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小桌子前,慢慢地吸着烟,黑暗中香烟的火光,一明一暗地闪烁,表示着他的存在。

张艺谋在校学习期间拍摄的摄影作品

抽完烟以后,他小心地出门,到水房洗漱,然后,悄悄回来上床睡觉。张艺谋的睡姿有种经过军事化训练的感觉,经常是仰面正躺,身体非常直,很少侧睡,已经成为习惯。一次,早上起来,我问他晚上睡觉前抽烟在想什么?他看着我说:“没有什么,只是在睡觉前抽支烟,休息一下自己的大脑。”

张艺谋的性格,现在看其实挺好。在上学的时候,张艺谋的性格稍有点内向和谨慎。因为“破格”和“大字报”事件,对他有影响。所以,后来在学校就更加有点沉默、内向和谨慎。做事一贯非常低调,倾听多于表态,永远是很安静的样子,用专注的目光看着你,细腻地倾听你的述说。

你要是征求他的意见,他也是在推脱一下后,才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其实,他早已想好了。他从来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表现什么,而是愿意用自己的行动、作业、设计、拍摄、文字、创作来说服别人。他是一个行大于言的人,总在默默地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并将这样的品质一直保持到今天,这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我和摄影系78班的同学来讲,张艺谋在我们眼里,是再平凡不过了,没那么神秘。从过去到现在大家仍然认为,他其实就是我们班里每个人的兄长、同学。那时大家就有感觉,由于张艺谋在上学前进行过系统摄影学习和拍摄,有丰富的摄影经验,所以他对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了解得比较全面,在实际摄影中解决问题、导演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强,这种能力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则是能不断涌现出迥异于他人的独特想法。

张艺谋拍摄的张会军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78班“西安六君子”在朱辛庄宿舍合影:左起王小列、智磊、张艺谋、侯咏、顾长卫、赵非

考大学的时候,我其实只是初二的水平,对电影一无所知,觉得只要能上大学,能改变命运就可以了。

我记得很清楚,《人民日报》登了这样一个通知,说解散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恢复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戏剧学院等,恢复六个直属艺术院校,开始向全国招生。

当时看到的,只是一个小的豆腐块(报纸文章),后来看到这个通知,我就开始准备了。(www.xing528.com)

我知道的摄影系(当时报考的)最大年龄就是到22 岁,但我已经接近28岁了,所以完全超龄了。那时候读者来信挺时髦,有点像现在的网络一样,也是我的同事给我出主意说你可以申诉,可以把你的作品寄给文化部长。

考大学前,我在陕西咸阳第八棉纺厂干了七年半,是辅助工。工资刚开始是36 元,后来是40 块2 毛。那时上学的时候,我跟长卫、侯咏比起来,还算是小富翁,经常还请哥儿几个吃饭。我是1974年开始学照相的,并开始攒钱。那时,每个月除了吃喝,一个月能攒5 块钱,整整攒了两年。再加上其他的费用,包括社会上流传甚广的我去卖血的事情,实际上我们是必须去捐血,抽血200 毫升,然后就给些钱。当时大概给了20 多块钱,就这么攒起来的。我买的海鸥120 相机是4 型的,不带摇把,当时的价格是186 元,这在1974年是相当贵的。我记得是我妈带我去买的,把攒的钱用手绢包着,在照相门市部的柜台前点出来。当时就觉得是个节日,拿着相机觉得是很贵重的东西。今天我还保存着这个相机。

1978年,摄影系78班张会军(左)和张艺谋(右)在朱辛庄北京电影学院门口合影

我在上学的时候,自己其实感觉很尴尬。因为,全班同学都比我小,我在全学校也是最大的。而且,是因为特殊的原因(破格)进的学校,我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我的自尊心很强,性格上也很内向。那时学院摄影系毕业后到电影厂要当7—8年的助理才能当摄影师,我们班上有的同学比我的两个弟弟还小。我第一次到北京报到的时候,在西安火车站见到赵非、侯咏、顾长卫、智磊、王小列。我们西安那年考上六个同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五个特别年轻的脸,完全是五个孩子。只是感觉顾长卫年龄稍微大些,顾长卫工作了两年,其他的几个都是应届生。完全是因为年龄的问题,我对未来当摄影师不抱太多的期望,完全挺不过这些比我年轻的。我来到学院以后,看见导演系的同学岁数和我都差不多。导演系当时要求学生的年龄在26 岁以下,但是,我至今坚定地认为,可能某些同学隐瞒了年龄,和我岁数差不多。我觉得我们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这个年龄段不错,可以在一个点上起步,心里便有了改行的念头。想改行做导演,完全是出于对实际的考虑。现在,外面的说法是我一开始就热爱导演艺术,其实我完全是在找一条比较实际的出路,这和我以前的工作经验有关系,比如攒钱买相机都是很实际的,没有太多的妄想。

那年开学,给我记忆很深刻,一上来就看电影,把我们都震住了。开学典礼上给我们放了两部内部参考片,黑白的,一部是《翠堤春晓》,还有一部是法国的,叫《方托马斯》,上天入地的,很热闹,还有比基尼什么的,我看晕了。

之前我完全没有看过这种电影,我们那个年代除了八个样板戏和革命电影,几乎看的全是国家能上映的那些电影,《卖花姑娘》,还有南斯拉夫的电影,等等,完全不知道外国的这种电影。所以看完之后我就晕了、蒙了。

上学以后,凯歌借给过我很多书,各种类型书的书单,都给我开了一大堆。我到学校去把它一本一本借过来苦读,就是从导演的基础知识开始苦读,受益最深的有一本书叫《电影剪辑技巧》,很厚,翻译外国人的。上边画了好多图,什么跳轴啊,我那时候第一次知道,自己念,自己学,自己记笔记,笨鸟先飞。

《小院》工作照:谢晓晶、田壮壮、梁明、侯咏、吕乐、张艺谋等 《小院》的海报

关于同学问我们坐在下面看当年拍的电影《小院》和拍摄的时候,在感受上有什么不同?如果重拍《小院》,你会怎么处理?现在的回答肯定跟过去不一样。我有近20年的时间没有看《小院》这个片子了。最强烈的感受是时间的改变。如果重新拍摄,《小院》的基调是对的,还是要拍成写实的作品,我们那时就非常现实主义,今天再拍,就是技术上好些,也不一定。因为,那个年龄有一个很朴素的东西在里面,今天拍摄技术、资金会好一些,但不一定会这么朴素。

我觉得,还是长卫说得对,上大学能学不少的东西。我自己认为,我上大学前完全是一个外行,上电影学院完全是为了寻找出路。在中国,上大学实际上不一定是理想,完全是为了求生,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旦上了大学,就进入了某个阶层,就是有出息的人了。我当时接到通知书的时候,厂里的人问我电影学院是不是学习放电影的,因为他们不懂拍电影,觉得放电影要学四年。没有电影学院,你们和我们都不会成为所谓的专业人才。在现在这个竞争的环境里,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信心是比较重要的,不能气馁。在逆境中要挺住,谁坚持下去谁就能成功,坚持下去才会有成绩。

我们在学院学得很专业,只谈论电影。电影的制作是兴师动众的劳动,电影是最有社会性的作品。我认为,出了学院以后,要跟社会打交道,要面对很多的人。不管是人文的、经济的、艺术的、政治的,都要有所接触。要和你学的电影知识结合,而且要寻找到好的结合方式。我们在学院讨论的都是很专业的问题,实际上,我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我的感觉是要把故事讲得特别通俗,人们才能明白,而不能只是给我们圈内人欣赏。至今我们都在面对这个问题——如何让人们看懂。我们更多的是面对毫无电影知识的人,而且,他们的学识还很高。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跟教授谈,跟研究生谈。但结果是不一样的,他们谈电影时,有的问题简直很可笑,而有的人对电视剧中很庸俗的东西很喜欢,反差比较大。所以,要面对这个情况。

我认为,未来的中国电影还是有希望的。在学院看完韩国电影以后,我的感想是,尽管中国大陆、香港特区、台湾地区在世界电影节上都有得奖的,我觉得,我们年轻人的活力和对于创作的状态,在亚洲是处于比较弱的地步。电影的未来是在你们身上,还有很多问题和困难要面对。未来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是否有很好的前景,就要看你们这些年轻人是否能干出好活儿来。

张艺谋在工作中

我拍《一个和八个》的时候,就想起,以前在学校时看的国产电影,就觉得亮堂堂的,什么都亮堂堂。但是,我们讨论,自己拍的时候,就不要拍亮堂堂的,不要跟前面一样,要拍得完全像历史的感觉。用那种很凝重的调子,黑、白、灰的调子,很少的色彩影调来表现。构图就故意地用很多不完整的图,很有那种平面意识的感觉,大概是这样的一种风格。

至于提到我的许多电影作品大多改编自有名的小说,原小说中情节上的张力会不会影响我的导演手法?自己有没有打算写剧本并把它拍成电影的问题。我一直觉得文学是母体,还是希望从小说里发现一个点,然后再逐步地扩展。长期以来,我已经习惯这种创作方式。我觉得,好的小说能给人提供想象的空间,不会给我更多的制约。我们的文学策划王斌在那里坐着,他了解得更多。也可以说每一部电影我都参与了编剧,我只是不署名。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参与,一直有大量的意见,甚至有时候自己动手改写最后一稿,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但是,长期以来,我已经比较习惯别人给我一个刺激点,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工作方式和创作方式。因为,让我自己去写,我会很容易就主题先行或概念先行,会很容易形成我喜欢这样就从这个点开始,或那样开始。我愿意在最初的创作上处于被动状态,处于盲目状态,随便在文学中去感受我所期待的东西,然后有个点刺激你,就会产生冲动和欲望。这样会显得感性些、灵活些。

我们应该看78班第五代的起源,它起源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那个大的文学氛围中。为什么这拨人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拍那种历史题材的、寻根的、乡土的?我觉得是因为他受到当年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就是当年文学界的寻根热。所以,78班第五代的作品是在“反思热”这个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带有那个时代强烈的烙印。

现在回想起来,有一段时间,你看我们78班第五代,摄影也拿奖,导演也拿奖,演员也拿奖,就感觉逢奖必拿。电影到全世界各地,摘金夺银。那一段时间是78班第五代导演风头正劲的时候,很厉害,不可小瞧。

一晃40年,我很多同学、老朋友都已经退休了。很幸运,时代给了我能为热爱的电影事业工作的机会,我们现在拍电影,已经不是为名、为利,是因为热爱,是在用生命拍电影。

张艺谋在工作中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这时代。没有这时代,就没有我。

我们这一代人,总有这样一种心情,就是不想浪费时间,就想一直马不停蹄干,也就是说,希望跟着这个时代一直同步地往下做。

当年,我们78班的同学毕业是国家管分配工作的,上学以后的一段时间,所有的同学也都在考虑自己未来的去向。我刚才看我们1981年拍摄的黑白短片《小院》的时候,想起了当年拍摄时的一些事情。有一天,我、侯咏、吕乐,我们三个人因为要排班看守器材,要在拍摄现场的小院里住上一个晚上,不能回学校。那是在夏天,我们三个人在院子里席地而坐,畅谈了一次理想。同学四年,几乎没有认真谈过什么理想,所以,当时的印象特别深刻。我说我将来想改行做导演,侯咏说他想做一个一流的摄影师,吕乐说他想出国,结果我们的理想都实现了。

张艺谋(左一)、顾长卫(右一)与郑国恩老师及师母合影

作为78班的同学,作为摄影系的同学,张艺谋恐怕是中国电影界和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个最传奇、最神秘和最有争议、最出名的人物。他的获奖电影作品很多,他执导的文化、艺术会议或活动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也非常多。他不但拍摄电影、形象宣传片、MTV、电影广告、申奥宣传片,还担任国际电影节主席、评委会主席。导演歌剧、京剧、芭蕾舞剧、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等,成为我们国家的文化标志。我也认为,张艺谋是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和艺术发展辛勤付出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