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摇篮里的孩子:北京电影学院成立70周年纪念随想

摇篮里的孩子:北京电影学院成立70周年纪念随想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辛庄,后来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旧址。某种意义上,朱辛庄的“北京电影学院”旧址,与现在的“北京农学院”校园,有着无限遐想和不解之缘。78班感谢朱辛庄,感谢北京电影学院,也不会忘记北京农学院的这块“风水宝地”。现在可以说,几乎每一个78班的同学,都对朱辛庄一往情深,是因为感恩北京电影学院1978年录取我们这些学生,是上大学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命运。

摇篮里的孩子:北京电影学院成立70周年纪念随想

朱辛庄这块地方,自然环境非常美,颇具世外桃源之感,“文革”前是北京农学院的校园,是一片宁静田园环境。78班学生通常称呼“农学院”的学生为“农鸟”,称呼我们电影学院的学生是“电鸟”。

朱辛庄,后来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旧址。现在成为风水宝地,是现在“网红”“打卡”的“网红地址”。

现在社会上的人总是戏谑地调侃:历史上,先有的北京农业劳动大学,后有的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先有的北京农业劳动大学的校舍,后有的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校舍;先有的北京农学院校舍,后有的北京电影学院校舍。

某种意义上,朱辛庄的“北京电影学院”旧址,与现在的“北京农学院”校园,有着无限遐想和不解之缘。78班感谢朱辛庄,感谢北京电影学院,也不会忘记北京农学院的这块“风水宝地”。

现在与北京农学院相对的,是另外一所学校——华北电力大学的北京校址。记得我们当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78班完全是“借居”在北京农学院的校舍,和北京农学院的学生共用一个校园。看电影时,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师、学生,北京农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挤在一起看。甚至附近村庄的农民,也赶来一起享受“饕餮盛宴”。据说,农民晚上看完电影,踩着田埂回家,嘴上说的都是20年代西方电影运动——蒙太奇新浪潮、费里尼……甚至,传言北京农学院也开授了“电影欣赏课程”,讲起了电影艺术。

当时校园门口的大门,坐北向南,挂有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教师陈荣踞教授手写体的“北京电影学院”的小牌子。这个大门,成为世界电影史的经典和风云场景。在78班上学的时候,手写体的“北京电影学院”大门,经常在各个系的集体合影和个人照片中出现,也频频出现在世界电影报道的杂志和影像之中。(www.xing528.com)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78班306 宿舍同学在紫竹院拍摄作业赵非、王左、张艺谋顾长卫、张会军、王雁(从左至右)

在那个时期,北京电影学院建校虽然仅有20年,恢复招生也仅仅有2年(76年开始恢复),就已经是气宇轩昂,名师荟萃,血脉正宗,学派传承。后来,更加一发不可收拾,教师、学生创作了众多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后来,中国的艺术院校在学科建设、教学创作、师资培养、人才选拔等方面,都引领着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方向。

78班的同学,就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开始在学校的时候,觉得这个地方非常凄凉和孤寂。时间长了,就有了感觉,随着足迹延展,方圆几里逐渐被“踏平”,就觉得朱辛庄这地方还行。集天地之精华,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滋养了其作为电影人的品质、追求、精神、气质、神采。精、气、神,都是在朱辛庄这个“世外桃源”的地方哺育起来的,也是在这个当年没有围墙的大学和世外桃源熏陶、培养、浸润起来的。

我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习惯和习以为常。在“文革”中,当一些知识分子被“发配”“下放”到各地方农村的时候,去了以后的第一天,就觉得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那里是如此贫穷和荒凉。但是,等熬到了天亮,又过了几天以后,就觉得也不过如此。然后,是熟悉、习惯、温馨。当离开时,甚至觉得自己待过的地方,曾经是如此的美好。

现在可以说,几乎每一个78班的同学,都对朱辛庄一往情深,是因为感恩北京电影学院1978年录取我们这些学生,是上大学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命运。所以,我们感谢、感恩、感激,从心底释放出来地感谢国家,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北京电影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