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开发银行在21世纪之初就较早地给出了1997年英国的“国际发展白皮书”所提出的“益贫式增长”概念的定义,在此基础上,亚行于2007年8月率先提出了“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理念,世界银行在其后的2008年发表了《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维持长期及包容性增长,并相信通过建立包容性,确保增长效益为大众所广泛共享。我国也是“包容性增长”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近年来,“包容性增长”一语两次出现在时任总书记胡锦涛的正式讲话中,他提出并阐述了在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一般来说,“包容性增长”是对一国或对一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全局性要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包容性增长视为一种伴随经济增长的过程,不断减少收入不平等、机会不均等、得到穷人广泛的经济、政治参与,从而实现利益共享的增长。经过各国学者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包容性增长的相关研究成果也逐步出现并不断得到丰富[2]。
(一)国外研究成果
Rauniyar和Kanbur(2010)整合亚行的研究成果,将包容性增长定义为不平等减少的增长。Ali和Son(2007)将包容性增长定义为一种在社会机会上的“益贫式增长”。他们试图将个人收入与个人劳动社会机会的分配建立相关性分析框架,其结论是当社会机会向低收入者倾斜时,包容性增长便随之产生了。而他们所给出的包容性增长的定义,重点强调非收入因素增长(如教育、医疗等),对个人收入的正相关影响。在此基础上,Ali和Zhuang(2007)、Zhuang和Ali(2009)将包容性增长定义为“一种能促进机会增加且机会平等获得的增长”。这种增长能使得所有社会成员更平等地参与并对经济增长过程有所贡献。该定义的核心之处在于,不是将穷人只视为经济增长的受益者,而是将穷人视为经济增长的参与者和贡献者。(www.xing528.com)
(二)国内研究成果
徐锋(2010)认为,从中国目前的现实环境剖析,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更有其现实针对性,我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掣肘,生态和环境保护不容乐观,从而在一些领域和地方引发社会问题。梁煜捧(2010)认为,“包容性增长”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表明中国的一贯立场,就是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第二,表明中国的基本态度,就是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应该坚持扶弱济贫、共同发展的原则;第三,表明中国的“加入WTO”理念,就是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应该坚持人类文明成果互学互用、共建共享的原则。周建军(2010)指出,胡锦涛同志关于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论述,阐明了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