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研究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研究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从产品生命周期到产业的生命周期。1966年雷蒙德维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研究

(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从产品生命周期到产业的生命周期。1966年雷蒙德维农(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种产品与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侧重于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的基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经历了从技术差距说到理论完善的研究过程。与此同时,维农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以美国为例提出了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模型,当四个阶段结束后,该产品的国际生产周期在仿制国家依然继续进行,此时可能处于第二或者第三阶段,此后别的国家又可能开始新的仿制过程,使得该产品在别国又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周期。

按照这种产品周期的理论,产业生命周期也可以划分为导入期(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导入期是指某个产业产生以后,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缓慢增长的时期;成长期是指某个产业的投入要素、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时期;成熟期是指某个产业的市场饱和,要素投入、产出规模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衰退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开始趋于退出,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下降的时期。一般形态的产业生命周期都要依次经历这四个发展阶段,如下图1-1所示:

图1-1 产业生命周期发展图

(二)经典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1.Gort、Kleppe(G-K)产业生命周期理论(www.xing528.com)

较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Gort和Klepper,他们在对46个产品的每种产品的整个或部分生命的销售、价格和产量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产业中的厂商数目(净进入数)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得到引入、大量进入、稳定、大量退出(淘汰)和成熟等5个阶段。因此建立了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的第一个产业生命周期模型。

2.Klepper、Gradd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在实证分析的方向上,Klepper和Graddy对G-K模型进行了技术内生化的发展,把产业生命周期重新划分为成长、淘汰和稳定3个阶段。然后为解释数据在淘汰阶段产业产出仍有较大的增长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新的产业生命周期解说。表明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会呈现进入越来越少,而成本竞争导致的退出会越来越多的实证特征,需求增长停滞不再成为淘汰发生的必要条件。与前面的理论相比,这一理论更强调过程创新所产生的成本竞争效应,是一个自由竞争随机过程模型。该随机过程容纳了潜在进入者容量序列、产品创新的扩散速度、以及在位厂商过程创新成功率等决定产业进化状况的重要变量,专门化地研究了技术因素对产业进化的影响。

3.Agarwal、Gort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Agarwal和Gort沿着另一条路径对G-K模型进行了发展。基于同一数据库中25个产品更长时间的序列数据,他们对产业生命周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这种划分在形态与特征描述上与G-K模型非常相似。通过危险率的引入,结果表明,危险率与厂商“年龄”成反比,早期进入者的危险率在淘汰发生时开始上升,而所有厂商在淘汰阶段的危险率水平均较高,在最后阶段所有厂商的危险均上升。与以前理论不同,该理论着重强调了产业特性和厂商特性对厂商存活的影响,而上述不同阶段进入厂商群的当期存活情况组合,就构成了厂商分布。并且这是一条深入市场结构内部的现代产业组织研究思路,沿着这一路径,还有多项成果产生。

4.Klepper寡头进化理论

在Klepper的基础上,秉承Klepper和Graddy自由竞争的思想,结合Agarwal和Gort存活和分布分析的方法,Klepper通过对4个产业发展重点案例的研究,提出了技术效率存活的寡头进化理论。Klepper的寡头进化理论在思想上仍强调技术的市场内生性,在方法上回复到早期的案例研究,但运用了最新的厂商分布和厂商存活分析技术,并将对象锁定为寡头市场的形成,更具有了现实性和实用性。它代表了实证产业组织学研究的新视角,即对创新型式理论的技术外生性弱点进行质疑和批判的自由竞争化倾向,以及市场结构研究手段从集中度到进入、退出率,再到厂商分布的细化、深化过程。类似的研究还有Klepper和Simons等。[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