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萌芽于19世纪,即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以1890年马歇尔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作为主要标志。也就是说,研究组织对于经济增长的特殊意义应当说是从马歇尔时代开始的。马歇尔最先提出应把组织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将其称之为第四要素。尽管马歇尔使用的组织概念并不确切,马歇尔还是被视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
1959年,经济学家贝恩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确立,并成为主流的或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派别,即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该学派理论的主体框架是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和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所谓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或SCP框架。其中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因此,贝恩等人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作用。这种因果关系可以为政府制定竞争政策、产业政策提供理论基础,也正因为如此,SCP成为影响某一产业市场结构发展或阻止不利于公众利益的某种厂商行为和运行绩效的政策理论基础。而以此为基础制定的产业组织政策强调的是控制市场结构,坚决反对垄断,禁止可能导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如横向合并等。总之,SCP分析范式可以根据SCP的因果假设,建立一种简化模式来分析SCP的关系并提供相应政策支持,这种分析范式可以研究单个产业,也可以研究多个产业间的关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SCP分析范式成为理论界和实业批判讨论的热点。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远不是如此简单和确定的,而是非常复杂的。市场绩效、市场行为也会影响市场结构。例如,企业的兼并行为会直接影响产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就是说,人们在实践中很难发现那种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关系。此外,人们认为SCP分析范式缺少理论基础。现代产业经济理论的发展,SCP分析范式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现代产业经济理论的发展,使SCP单项静态的分析范式向双向动态分析范式转变。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上述以结构—行为—绩效框架为核心的主流的或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派别以外,还有另外三支非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一是芝加哥学派。其特点是:在理论基础上坚持新古典主义的经济理论,认为竞争理论仍然有效;认为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无需干预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现实经济生活出现的微弱的垄断不过是竞争均衡实现之前的一种暂时现象,政府制定的各类激进的反托拉斯政策必将导致整个经济运行效率的下降和社会福利的损失。二是新奥地利学派。其特点是:以竞争为基本的分析前提,认为市场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用传统的静态方法来分析;强调企业家在寻求新的利润机会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认为政府所能做的就是建立制度体系,而最恰当的体系是最大的个人自由和最少的政府干预。三是新制度学派。是以厂商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厂商行为,以及它们对市场绩效的影响。总之,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企业理论、规则、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及组织理论等。其理论包括价格理论、可竞争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www.xing528.com)
关于产业组织理论概念,有一些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就是产业经济学;有的学者认为产业经济学包括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两大领域,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特定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或大企业中各小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因此,不能把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等同。
此外,从产业经济理论文献看,虽然产业经济理论将产业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产业经济学所研究的产业对象几乎都限定在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一般认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以第二产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别是以制造业为研究重点。”江生忠认为,第三产业虽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但也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特点,把第三产业排除在产业经济学的范围之外是不妥的。尤其第三产业中自然垄断产业(如保险产业)是产业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第三产业同样应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