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保险业发展模式研究—产业结构理论

中国保险业发展模式研究—产业结构理论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配第—克拉克定理在产业结构理论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是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提出来的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如何变化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对产业结构理论做了开拓性研究。克拉克认为,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的附加值出现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这就为不同国家分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是否正常提供了依据。钱纳里根据1950—1970年的统计资料,又提出了大国产业结构模型。

中国保险业发展模式研究—产业结构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在产业结构理论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是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提出来的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如何变化的理论。克拉克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不断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增加。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s law)。

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中,配第指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配第举例说,英格兰农民一周可赚到4个先令,而一个海员的工资加上伙食等其他形式的收入可以达到每周12个先令,因此一个海员的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三倍。配第还指出,当时的荷兰由于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制造业和商业,因此荷兰的人均收入要大大高于欧洲的其他国家。配第对各个产业收入不同的描述,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的规律性,被后人称为配第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对产业结构理论做了开拓性研究。受配第的启发,依据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在其1940年发表的《经济进步的诸条件》一书中,通过对40多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总产出资料的整理与比较,指出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他将各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虽是人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正如配第所说,农业的人均收入是相当低的,因此初级阶段的人均收入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迎来了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制造业的比重有所提高,这是因为制造业的人均收入要高于农业,在此阶段,社会总体的人均收入也要高于初级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获得了很快的发展,这也是由于第三次产业的人均收入要大大高于农业和制造业的缘故,当然,作为社会总体来说,其人均收入也比前两个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克拉克的经济发展阶段学说揭示出的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不仅能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证明,而且可以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同一时点上的横断面比较中看到。

克拉克认为,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的附加值出现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这一原因配第在《政治算术》一书中阐明,所以克拉克认为他所发现的规律不过是印证了配第的观点而已。因此,后来人们便把克拉克的发现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同一时点上的横截面数据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也就是说,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较小,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相对越大;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相对越小。

克拉克在研究劳动力在三种产业之间转移的变化规律时,有三个重要的前提:第一,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是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的,也就是时间序列。这种时间序列是与不断提高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对应的。第二,克拉克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时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一指标,考察了伴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第三,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基本框架

在上述前提的限定下,克拉克收集和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如下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与此同时,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情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

(二)库兹涅兹产业结构理论

库兹涅兹产业结构论是指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的学说,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在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就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他通过对大量历史经济资料的研究得出重要结论而提出。库兹涅兹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部门”,根据十多个国家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大量统计数据,从时间系列分析和横断面分析中得出如下结论:(www.xing528.com)

一是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相对比重都处在不断下降之中,并且农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超过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农业部门的相对国民收入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因此,在大多数国家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趋势仍不会停止。

二是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则大体不变;从横断面分析看,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是各国的普遍现象;虽然劳动力相对比重因不同国家工业化水平而有差异,但综合起来看没有大的变化。

三是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中都是上升的,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略有上升;从时间系列的分析中看,服务部门的相对国民收入(比较劳动生产率)一般呈下降趋势,在服务部门中,教育与科研及政府部门中的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上升最快。

(三)钱纳里的标准结构模式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和赛尔昆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标准产业模型”理论,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结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禀赋、贸易规模等因子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体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这个一致性的结构变化就是“标准产业模式”。

钱纳里与赛尔昆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构造出世界发展模型,由发展模型整理出经济发展机构模型,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机构的标准数值。钱纳里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经济结构与之相对应,如果不对应,则说明该国结构存在偏差。这就为不同国家分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是否正常提供了依据。钱纳里根据1950—1970年的统计资料,又提出了大国产业结构模型。即在人均国民收入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大国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比小国高,平均高出5~6个百分点。大国积累率也高于小国,净投资可高于15个百分点。在商贸方面,大国进口的比例相对要大些,净出口的比例不如小国高。

钱纳里和赛尔昆还发现,当人均收入处于低水平时,初级产业(农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初级产业产出份额持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持续上升,当人均收入为100美元时,初级产业产出份额为45%,工业为15%;当人均收入为500美元时,初级产业产出份额降到20%,工业增加到28%。[1]

钱纳里理论指出,任何一个国家产业结构都会随着人均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变化。当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上升时,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也会不断提高,导致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居民逐渐减少对农业部门产品的需求,开始消费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并开始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产生需求,促使了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