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的研究成果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一系列新型科学场馆、现代艺术文化博物馆的建立,中国博物馆的传统教育职能实际上已经进行了调整。而基于学校学生在整体博物馆服务对象中的基础性和独特性,这一职能边界调整的直接结果,便是中国博物馆的教育内容与传统学校领域中的“知识”教育职能的边界趋于淡化。可以说,在现行条件下,博物馆服务与学校教育两者之间的职能已经呈现出重叠。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的研究成果

博物馆教育属性,尤其是其社会教育属性,几乎是在其公共产品属性确立之初便天然形成的。从广义的教育定义视角来看,几乎所有前往博物馆的参观者,都必然与博物馆展品、场馆、人员之间,发生某种程度的学习和社会互动,因而这种互动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从博物馆的内在职能角度来看,其主要职能必然集中于如何提升展品、设施的质量,如何增加参观者的体验,如何在其特定资源条件下满足最大程度的需求以及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因而所有的现代博物馆活动在摆脱了其传统私人产品的属性(仅仅满足特定人群的效益)之后,都可以被视为是社会教育活动的拓展。

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传统以学校为主的教育实践,很难满足社会对于教育日新月异的需求,这也使得诸如终身教育等强调突破传统学校教育范畴、强调教育和社会之间联系的教育理念,获得了广泛的承认和讨论。这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学校的职能是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背景,决定了学校职能的边界。而纵观20世纪的教育历史,学校的职能边界也处于不断的调整和改变之中。(www.xing528.com)

在中国现实条件下,诸如科协等主管部门,担负着面向全民进行科学以及文化普及的使命。通过一系列新型科学场馆、现代艺术文化博物馆的建立,中国博物馆的传统教育职能(侧重意识形态的群众教育职能)实际上已经进行了调整。而基于学校学生在整体博物馆服务对象中的基础性和独特性,这一职能边界调整的直接结果,便是中国博物馆的教育内容与传统学校领域中的“知识”教育职能的边界趋于淡化。同时,在现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学校自身的职能边界也出现了调整。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框架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课程决策和管理空间。同时在教育理念层面,强调探究能力、发现学习、创新的改革理念,也使得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之间的边界出现消解。可以说,在现行条件下,博物馆服务与学校教育两者之间的职能已经呈现出重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