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主要要素包括资金投入、教育者、教育设施以及其他信息类和理念类教育资源(见表4)。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内容,教育资源同样存在这种稀缺属性(Mil-gate,2008)。虽然中国早已构建起了面向全民的基础学校教育体系,但基础学校教育的普及不等同于人们对于教育的所有需求得到了满足。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无限的教育需求,构成了所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为基本的矛盾。在学校运行过程中,学校虽然获得了资金、人员、设施等一系列资源,但资源的短缺仍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例如,对于绝大多数学校而言,专业的科学实验仪器、科普设施、藏品,是不可能在现有教育投入条件下得到充分而完全的满足的。虽然有些学校可能具有相对超前的教育理念,如探究式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但其背后也缺乏有效的信息和其他专业教育理念的支持。因而各种教育资源之间的有效配置,是充分实现社会教育潜能的关键所在。对于学校而言,从学校外部获取互补性的教育资源,是其实现已有教育资源潜能(如教师资源、专门的学生对象等)和增强其教育效能的关键所在。虽然学校有时可以通过上级教育部门或者其他社会主体(例如社会捐赠)获得专门性资助,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资源获取途径很难长久,也很难使其需求得到满足,且学校本身所付出的“交易成本”十分高昂。
表4 教育资源的主要类别(www.xing528.com)
博物馆与学校主体之间的合作,对于学校资源的稀缺状态而言,是一个有效的补充途径。一方面,博物馆主体拥有学校主体所不具备的专业科学文化类资源,可以解决学校面临的专业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合作也可以对社会整体教育活动中所需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合理配置,提升教育事业作为一个整体的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