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研究:教育的重新发现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研究:教育的重新发现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将终身教育思潮界定为馆校合作最为根本的教育背景。中国学校仍然需要在变革中进一步厘清自身在整体社会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同时在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安排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反思和调整。而事实上,博物馆正是这一职能革新的良好促进者。因而,在中国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引入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合作对象,重新整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研究:教育的重新发现

本研究将终身教育思潮界定为馆校合作最为根本的教育背景。正是在终身教育理念的观照下,传统学校教育制度得以被问题化,继而引申出如何由学校教育的现实困境出发,通过与传统作为“学校教育外机构”的博物馆的合作,找寻改进学校教育的一个可能途径。尽管在现实学界使用中,终身教育时常和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教育等普通学校外的“传统社会教育体系”相关联,但笔者认为,终身教育在本质上体现了“教育对生活回归”(杨小微,2009),其根本在于使教育和生活、社会相互联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对于传统学校教育而言,其主要作用应体现于如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本的学习能力,并强调学生的“兴趣”“能力”“态度”等多元教育产出。正是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现,例如:以学校为中心的国民教育结构,难以整合社会整体教育资源;学校对于知识的过分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校教育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中国学校仍然需要在变革中进一步厘清自身在整体社会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同时在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安排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反思和调整。

而事实上,博物馆正是这一职能革新的良好促进者。首先,这源于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教育(或者课程)资源。从博物馆将教育职能作为自身的核心职能开始,博物馆的服务范围便不仅仅面向社会普通群体。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同样也可以通过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来促进教育内容的改革和更新。在中国,除了各类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外,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都可以充当这一外部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由于博物馆在物品整理、收集上的优势,这些资源相比于学校资源,具有直观性、稀缺性等特点(Hein,1998)。而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设定相关独立的课程或者学习计划,可以有效地将这些课程资源融合到学校自身的资源内容中。其次,博物馆学习具有传统学校学习无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博物馆学习(museum learning)是重要的非正式学习形式,这种非正式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的、在具体情境中展开的,与学习者的经验世界直接相关联,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Bitgood et al.,1994)。同时,博物馆学习强调探究过程(Hein,1999),这种探究式学习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科学态度和知识理念。除此之外,相比于传统学习,博物馆学习在动作技能习得、兴趣培养、知识理解、社会学习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Lord,2007)。因而,在中国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引入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合作对象,重新整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