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效能人士的5项整理术-第一章心整理技巧

高效能人士的5项整理术-第一章心整理技巧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焦虑焦虑成威胁的事情。解决焦虑和压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整理术 “整理”焦虑,解决问题要对焦虑进行“整理”,首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想法,尽可能的详细、完整。熟悉焦虑并重新控制焦虑的方法之一,就是密切监控。不可否认,这几个方面涵盖范围十分广泛。明确焦虑的主题是控制焦虑的关键。当人们感到焦虑的时候,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担心的那些都是真的。

高效能人士的5项整理术-第一章心整理技巧

整理术 揭开焦虑面纱背后的真相

当你感到焦虑时,你要确定它是属于有益型的还是无益型的。你要拿出笔记本,清楚地描述你的焦虑。比如,你可以写“期末考试我可能通不过”。一旦明确了自己具体关注的问题,你就问问自己:

我所关注的是现实问题吗?

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吗?

焦虑会促使我采取行动吗?

我是否正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有没有就这些方法采取行动?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你的焦虑就可能是无益的,它只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和压力

焦虑是一种要么对抗要么逃走的反应,也就是当你面对危险时,你做出反应的内在心理状态,这有助于处理那些对你造逃走?还是对抗?

焦虑焦虑

成威胁的事情。解决焦虑和压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采取建设性的行动。不幸的是,有了无益型焦虑,这一切就变得不可能。这些焦虑会让你不能动弹,阻碍你采取具体的步骤解决真正的问题,反而会使你陷入无益型焦虑的沼泽中。

无益型焦虑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焦虑没有导致解决问题的行动,你无法采取具体的步骤解决真正的问题;无益型焦虑的第二个特征是过分关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当你陷入无益型焦虑时,你还会表现的过分关注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如过分关注飞机坠毁而不敢坐飞机。然而,生活本来就具有危险性,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危险,如果你把注意力转移到那些几率很小的威胁上,那么你会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这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更糟糕的是,基于这些恐惧,你可能会做出一些降低生活质量的决定。

整理术 “整理”焦虑,解决问题

要对焦虑进行“整理”,首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记录你的焦虑,了解焦虑。在学习控制焦虑的过程中,有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识别头脑中播放的恐怖电影——那种以灾难性想法为表现形式的恐怖电影

为了识别焦虑,你需要回想一下,上周当你感到焦虑或紧张不安时,你想到了什么?在你的幻想中上演了什么样的电影?你预感到了哪些灾难?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想法,尽可能的详细、完整。

完整、精确的记录方式对控制焦虑有什么作用?

(1)这有助于你捕捉那些焦虑想法,并以此作为改变的依据。(2)这有助于你找出焦虑的主题和类型。

尽管焦虑带来了种种痛苦,但有时它却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有效控制焦虑,能帮助你解决问题。运用下面这些问题,渐进性肌肉放松横膈膜呼吸意象导引冥想把焦虑放在显微镜下,判断它是否能为你带来好处:对此事的担忧对我有什么好处?

对此事的担忧会给我带来哪些困难?

担忧这件事到底对我有益还是有害?

然后,将一页白纸划为左右两半,在左边列出焦虑的成本,右边列出焦虑可以带来的效益,根据它们对你的重要性,给每个项目打分,确保两边的总和是100分。注意,一定要列出身体问题(如睡眠困难)以及人际关系问题。打完分后,看看哪边获胜了。是成本战胜了效益,还是效益战胜了成本?

熟悉焦虑并重新控制焦虑的方法之一,就是密切监控。通过追踪焦虑,你就可以把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变得更容易了解、更容易控制。

刚开始追踪焦虑时,你需要在笔记本上做记录。你可以在一张纸上划分出三栏,在第一栏中记录你所焦虑的事情;在第二栏中记录你什么时候会感到焦虑,包括日期和时间;在第三栏中记录你焦虑的程度,它可分为10级,即l~10,l表示焦虑程度最低,10表示焦虑程度最高。

而在自我监控的过程中,你可以采用以下建议使你的监控更加有效:

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你的焦虑。

当焦虑袭来时,马上进行记录,这样的自我监控才最有效。

描述焦虑时尽可能具体一些,避免模棱两可,就如“所有的事情都让我承担”同“去超市会让我感到紧张”是不一样的。

从表面上看,似乎总有无休无止的事情需要担忧。然而在监控焦虑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焦虑有一些共同的主题。通常,人们最担忧的事情有如下几种:家庭、健康财务、人际关系、工作或学业。

不可否认,这几个方面涵盖范围十分广泛。但只要缩小它们,让它们更易于控制,你的焦虑也就淡化了。比如,财务方面你可能担心你的账单、股票市场、房子的价值,或者退休金。明确焦虑的主题是控制焦虑的关键

焦虑都有哪共同的主题呢?通常会引起人们焦虑的主题主要有:家庭、健康、财务、人际关系、工作或学业。

现在,你已经运用自我监控了解到自己在焦虑什么、什么时候会感到焦虑,以及什么样的焦虑特别让你心烦。自我监控还可以为你提供更多信息,比如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当你监控自己的焦虑时,你会发现有些焦虑会重复出现,你要找出它们并且克服它们,这样才可以击败你最大的敌人。

在追踪焦虑至少一星期之后,请计算一下你对每个主题感到焦虑的次数。

记录下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健康、财务、人际关系,还是工作或家庭?什么时候你会感到担忧?以及什么样的焦虑让你感到最难受。一旦确定了你的核心焦虑,就把它们列在笔记本上。这有助于你做出一些实际的改变,以便更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焦虑。

当人们感到焦虑的时候,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担心的那些都是真的。

其实,焦虑也是需要证据支持的。因此,当你产生焦虑的时候,你应该仔细审查它到底有多少根据,如果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你就不应该担心。现在,请运用下面这些问题来审查你的焦虑:

我担心的到底是什么?

有关的事实是什么?

支持它的证据是什么?

否定它的证据是什么?

哪方面更令人信服?

如果我的朋友也为这种事担心,我会怎么劝他?

我自己应该怎么做?

请用这些问题来审查你的消极预想。那些焦虑不安的人经常会基于很少的事实或根本不存在的事实来设想最糟糕的结果,而以事实为准绳有助于你控制这种趋势。

焦虑往往会产生对未来的种种可怕预想,让人分心,但却很容易忽视现在的问题。现在的问题虽然世俗,但却是真实的。如果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现在的问题上,逐步找到实用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减少焦虑的负面影响。

要想降低焦虑,关键一步就是关注实际发生的事而不是那些可能发生的事。列出处理现实问题的各个步骤并逐一照做,则会带来建设性的行动,这是一剂解决焦虑的强效良药。

怎样关注现在的问题、缓解焦虑?

(1)找到真正让你焦虑的事情。

(2)想想自己此刻的行为对事件的解决是否有帮助。列出针对这件事情的具体解决方法。

如果长期焦虑给你造成了某种烦人的病症,那么你可以针对它选择放松方法,以毒攻毒。比如,你患的是慢性肌肉紧张,导致头疼、脖子疼、后背下部疼痛,那么你可以从渐进性肌肉放松练习开始,因为这种方法主要针对肌肉紧张。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呼吸困难并且出现了一些焦虑症状(如头晕、胸口疼、疲乏等),那么横膈膜呼吸也许对你会比较好。事实上,当你和焦虑抗争的时候,任何放松方式都需要定期练习,这样才会有效。

放松练习会对身体起到什么作用?

(1)降低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减缓肌肉紧张,降低氧气消耗,增强活力。

(2)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力

(3)减少焦虑,降低易怒程度,使你有更积极的态度和更强烈的舒适感。

(4)减少药物使用,改善睡眠习惯,提高积极性。

(5)减少紧张造成的头疼,减少其他疼痛和胃肠病症。

整理术 世事无常,以不变应万变

面对焦虑,也许你又爱又恨,你可能不喜欢焦虑带来的忧愁和紧张。但同时,你也可能对焦虑抱有一些积极的信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面对焦虑的“积极信念”。

焦虑能帮我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怀有这种信念的人会想:“若不考虑所有可能的结果,又怎么能做好准备迎接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呢?”

焦虑能激励我做事。对这条信念,人们经常是这样表达的:“我如果不担忧这些事,这些事就永远做不了。”

焦虑能帮我消除消极情绪。一位患者用下面这句简单的话就抓住了这条信念的本质:“我宁可现在担心它,也不愿意事到临头大吃一惊。”

焦虑可以防止消极结果的出现。你可能会坚定地认为:失业

“如果一点都不担心生病,可能就真的生病了。”

时时担忧意味着我是一个有原则的、负责任的人。你可能会这样表达你的信念:“如果我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孩子,那我成什么人了?”

但这与不确定性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如果你不能忍受不确定性,那么你可能会逐渐形成这样的信念:焦虑可以让你避免未来的消极情绪。也就是说,如果你“提前”担忧,那么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你绝对不会感到失望或者吃惊。这种信念会鼓励你去担忧,会让你继续保持对不确定性的不耐受,因为它让你相信,如果没有提前做准备,你就无法应付令人讨厌的意外。

实际上,不确定性的不耐受才是焦虑的核心因素。这种不耐受可能是导致焦虑的一种具有因果关系的风险因素。比如,不确定性的高度不耐受会导致对不明确的情况担忧更多,而且焦虑者会更有可能对那些不明朗的情况做出令人感到危险的解释。

研究者还发现一种令人惊讶的情况:有些人宁愿要一个已知的负面结果,也不愿意接受不确定性。这种需要知道明确性的强烈信念,在许多焦虑症的患者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比如万一明天晚餐聚会时停电了怎么办?尽管发生的几率非常低,但它仍然令人担忧,因为它有可能发生。现在我的经济状况还不错,可是万一我失业了怎么办?尽管事业进展很顺利,但那也可能会改变。

那些要求知道确定性的人,通常想当然地认为,不确定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结果。对他们来说,人生好像根本就不存在积极的惊奇事件。我们来看看这个例子。

有一个人带他的狗去体检,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他忧心如焚。虽然他的狗有没有病还不确定,但他已经认定了那是个坏消息,他就等着检验报告说他的狗得了绝症。当检验结果呈良性时,他反而不明白了,因为他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好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

从本质上来说,焦虑者将不确定性看做是负面的、不惜一切代价都要避开的东西。问题是,正如我们先前讨论的那样,不确定性是处处存在的、正常的,你怎么能避开正常的东西呢?

那些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人,可能会通过焦虑预见消极的结果,因为他们往往用语言思考而不是用影像,这也是造成灾难性想象的原因。

在这种焦虑下,可以避免对不确定的未来或可怕灾难的痛苦幻想。但是,这种逃避也往往使灾难性的想法变得更加强烈。因为它强化了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削弱了人的信心,让你不敢相信自己有能力忍受那些不确定的结果。以未来为导向的问题,不可能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因为你无法确定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逃避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逃避行为强化了灾难性想法的重要性,削弱了人的信心,使灾难性的想法变得更加强烈,因为它让你不敢相信自己有能力忍受那些不确定的结果。

既然做任何事都有不确定性,那我们要做的就不是消灭不确定性,而是要承认它、接受它,把它看成是人生必然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摆脱不确定性,但能找到针对它的解决方案。

研究发现,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地提高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并减少焦虑。不过,要想成功地提高对不确定性的耐受性,还需要解决以下关键变量,这些变量与不确定性的不耐受相互作用,容易造成并维持焦虑的发展。它们主要有:(1)对焦虑抱有错误的、消极的信念。

(2)认知回避。

(3)消极的问题定位

任何问题的结果都是不确定的,那些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焦虑者,往往存在这样的趋势,那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不确定的方面,而不是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他们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但实际上,焦虑者和非焦虑者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是不相上下的。也就是说,你完全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处理有益型焦虑。

现在,你还可以运用目前所学的知识,来体验你人生中常常困扰你的不确定性。同时,你还能使用下面这些陈述来应对“万一”的想法:

(1)我从来都不可能很肯定地知道某件事情。

(2)它有可能会这样,也有可能不会。

(3)我无法预测未来。

(4)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会应付自如。

(5)冒险是人生的一部分。

(6)对任何一种情况我都不可能完全肯定。

(7)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当你发现自己面临一个“万一”的问题时,一定要抵制住诱惑,不要回答它。在面对未知的事情时,一定要克制住寻求确定性的欲望,相反你还要接受实际存在的情况,即你真的不能肯定地知道。学会让你的内心接纳不确定性并接受生活中这种固有的疑惑吧!

了解了不确定性之后,你可以使用下面这些问题,帮助自己挑战对焦虑所持有的“积极信念”。通过挑战这些信念,你会更轻松地摆脱焦虑,并最终摆脱对确定性的依赖。

(1)我是不是因为焦虑而变得更善于解决问题了?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2)我是否曾经在没有事先感到焦虑的情况下有效化解了—场不期而至的危机?

(3)当我感到焦虑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是更集中了还是更分散了?这是否有助于我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否会提高我的效率

(4)焦虑是否让我无法完成某项计划或任务?

(5)当糟糕的事情发生时,即使我事先已经对它们忧心忡忡,我是否仍然会感到悲伤、恐惧或气愤?

(6)即使没有考虑过或者计划过,是否仍然有好事出乎意料地发生?即使已经提前担忧过,是否还是有坏事发生?

(7)是否有亲朋好友不像我这样担忧?这是否意味着他们都是冷酷的或者冷漠的人?

(8)在笔记本上记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只要你感到自己很难排解焦虑,或者觉得对无益型焦虑的确有帮助时,就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回答。

(9)当你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内心会充满灾难性的想法。针对它们,请诚实地问自己,通过用一连串问题,给自己的心灵“消灾”,比如:

(10)最糟糕的预期是什么?

(11)这种最糟糕的预期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12)一旦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我应该如何应付?

(13)至少三种其他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什么?

(14)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什么?

(15)过去预感灾难即将发生,有几次应验了?

针对上述这些想法,你可以每天找出至少一个想法,记在笔记本上,并用1~10标明相应的焦虑等级。然后,用上述问题来问自己并记录答案。回答完这些问题后,再重新评估你的焦虑等级。

比如:小马是一名股票经纪人,经常担心自己会失业。请看小马如何对抗这种灾难性的想法:消极的想法:我会失业。

焦虑等级:8。

最糟糕的预期是什么?无家可归。

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不太大。(www.xing528.com)

一旦它发生了,我应该如何应付?可以去和姐姐住在一起。

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至少列出三种。

(1)我可能会找到另外一份工作。

(2)我可以靠自己的积蓄度日。

(3)我可以重返校园,开始新的职业生涯。

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如果真的被解雇,我一定会挺过来,找到另外一份工作的。

过去预感灾难即将发生,有几次应验了?从来没有过。

修正后的焦虑等级:2。

当你对某件事非常担忧,那么你很有可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件事的直接后果上,比如担心失去心爱的人,担心被公司解雇,忽略了“时间可以治疗一切创伤”、“伤口早晚会愈合”等客观实际。回想一下你曾经面对的某个挑战或挫折,比如一场疾病或一个财务问题,你会发现最困难的部分总是首先来到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这就是时间机器作用的关键。

现在,请运用下面这些问题,看看你所担心的那场灾难,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怎么样。

(1)如果我所担心的结果出现了,一个月后我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半年后呢?一年后呢?五年后呢?十年以后呢?

(2)在那一个月里,我会如何处理那个问题?半年以后呢?一年以后呢?五年以后呢?十年以后呢?

然后,想象一件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事,比如失业,甚至失去自己的伴侣。在一张白纸上,按照前面提出的问题,详细描述你在一个月、半年、一年、五年、十年后对这件事的反应。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会怎么做?将如何应付?随着时间的流逝,事情会发生什么变化?

比如,琳琳经常担心自己的父母悄然离世。作为焦虑的典型表现,她所关注的只是失去亲人带来的直接后果(假如那件事真的发生)。她只想到那件事情将多么可怕,她将多么思念他们。可是,如果运用时间机器重新评估这件事,她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会如何处理。她可以以一种不太悲观而且更加现实的态度来看待双亲的离去,这将变得不再是无法忍受的事,而是起初很难接受,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步让人适应的事情。

在你面对所担心的事情时,你可以考虑下面怎样利用时间来反驳这些想法?在你面对所担心的事情时,你可以考虑下面两个问题:(1)如果我所担心的结果出现了,一个月后我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半年后呢?一年后呢?五年后呢?十年以后呢?(2)在那一个月里,我会如何处理那个问题?半年以后呢?一年以后呢?五年以后呢?十年以后呢?然后你就会知道你所担心的是多么微不足道。

现在,你可以从笔记本上挑出一个你认为满足条件的有益型焦虑,即合理的、当前的、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个焦虑来完成以下练习:

(1)明确这个问题的关键要素,尽可能做到详细而精确。一定要写出你愿意看到的不同情况。

(2)记下你能想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包括所有可能的选项,不论它们看上去有多么愚蠢。

(3)从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可能成功,看上去也最可行的解决方法。

(4)按照实现目标的要求,将这个解决方法分解成一个个更细小的步骤。

(5)行动。

最初你可能觉得这个过程单调乏味或者困难重重。但经过练习,你将能以更强的能力、更高的效率,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将会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更加自信,甚至发现自己能够消除清单中所列的某些焦虑。

整理术 将思绪信息化才能提升沟通精确度“跟A谈的时候不太明白的事情,跟B谈就非常清楚。”

相信许多人都有这类经验。明明是相同的内容,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向他人如实传达自己的想法极其困难,能够做到这件事的人,就是非常善于“思考”整理术的人。换言之,通过整理自己的思绪,提升精确度,就能明确地、稳当地传达最重要的关键。

向他人传达想法为何如此困难?这是因为“思考”是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信息”至少还能通过文字或影像等媒介来了解,“思考”却是只存于大脑的抽象概念。因此,“思考”整理术的难度比“信息”整理术更高。

话说回来,我们对自己似乎了如指掌,又好像不甚明白。

就连自己的长相,终其一生都不可能看见实际影像。

左手?

映照在镜子里的

身影,总是左右

相反的。

右手?

映照在镜子里的身影,总是左右相反,而照片或影片也是由第三媒体捕捉到的身影。同样的道理,探索自己的思绪也是非常艰难的事。例如:

“你现在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这类本质性的问题,你能不能立刻回答出来呢?正值少壮的人,或许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工作”,不过是否能够基于明确信念向他人说明,就不一定了。要条理分明地整理这类模糊不清的思绪,其实非常不容易。

正因如此,一旦掌握自我思绪的核心,脑中的想法就能坚如磐石。

除了自己的思绪之外,如果可以好好整理、理解他人的思绪,也能够大幅提升沟通的精确度。换言之,就是将原本抽象的思绪置换成明确的信息,进行交换。是的,思考整理术的重点就是将思绪信息化,因为最初看不见整理的对象(要素),所以必须在整理术的步骤加上可视化作业。

那么,我们该如何将思绪信息化呢?最重要的步骤是“无意识的意识化”——发掘自然状态下的心理,以及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重要想法,并明确地意识它们。如此一来,就能进入下一阶段的整理和排序。内容或许犹如哲学般难以理解,不过这也是一种训练,累积经验值是学习整理术的最佳快捷方式。

这时最重要的是“语言化”。因为若是能将模糊不清的思绪置换成语言,就能有条有理地向他人解说。语言化能让思绪变成信息。

话虽如此,要自行语言化、整理自我思绪极其困难,很少有人一开始就能客观地自我检视,反而对他人更能冷静地观察。

因此,请先从整理他人的言论开始练习。客观检视他人的思绪及想法,并试着置换成语言,能力逐渐提升之后,就能冷静地检视自己。假如觉得很难立刻将思绪置换成文章,不妨先列出关键词,累积至一定数量之后再进行分类,找出可以当成观点的主轴。根据该主轴进行排序,重要事物便能浮现。这方面的步骤跟“信息”整理术相同,重点是将思绪置换成正确词汇的信息化步骤。

信息化时可以建立假说,大胆向对方提问。大概整理出对方的言论之后,请试着置换成自己的语言,反问对方:“你的意思是这样吗?”如果该假说错误,对方便会反驳,此时再基于对方反驳的内容改变整理主轴,尝试其他假说。理解自己的错误也非常重要,因为答案必然就在对方的内心,不断反复问答,对方想表达的重点就会渐渐清晰可见,焦点将慢慢吻合。

因此,要毫不犹豫地提问。

“一直用假说质问对方,不会惹人厌吗?”

或许有人会担心这件事。提问当然不是为了驳倒他人,最重要的还是让发言成功。既然发言是基于这个最高目标,行为就绝对不算失礼。

如果在场人士都想让发言成功,取得一定的成果,那就不成问题。所以,只要先阐述成功后的印象和远景,再提出假说,对方就能体悟你的发言是诚恳真挚的。

整理术 思考整理的关键——“超化”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可以分为自然和人工两部分。高山耸立、大河奔流,这是不曾施加人工的自然;在山上植树造林,在河岸上修筑堤防,这是人工的部分。虽然有了树林和堤防,可山与河本身依然还是自然的。如果用绘画的方式来描绘这些山河,不管画得多么惟妙惟肖,也是人工的产物。

语言本身是人类创造的,所以讲述自然的语言也是人工的。我们可以把直接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称为“第一次信息”,像“某某山南侧的山体滑坡现象很严重”就是“第一次信息”。而像“这一地区属于某某火山带”这样的表达则属于“第二次信息”,因为它在“第一次信息”的基础上加入了更抽象的人工成分,形成了“超信息”。要是把“超信息”再进一步抽象的话,就会得到“第三次信息”,也就是所谓的“超超信息”。我们可以这样把信息一直抽象提升到最高层次。

新闻版面上排满了

第一次信息。

无论是对于思考还是对于信息,这种“超化”的过程都是可行的。最具体、最现实的思考和信息是“第一次”的。把同种类的思考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再相互联系起来,就得到了“第二次”的内容。如果进一步将同种类的内容再次升华,那么就可以得到“第三次”的东西了。

作为“第一次信息”的代表,新闻可以站出来为我们充当实例。新闻传达的是事件和事实,报纸的新闻版面上排满了这种“第一次信息”,其内容即使不加解释,我们也可以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它们很容易理解。

把“第一次信息”变成“第二次信息”的方式有文摘、提要和评论等,它们的特点是省略琐碎细节,总结出要点。

可以说它们是第一次信息的升华,也可以说它们是第一次信息的浓缩。

有一本英文刊物叫《化学摘要》,上面登载了各种化学研究领域的最新信息。我们来注意一下刊物名称中的“摘要”一词,它表明了此刊物是专门登载“第二次信息”的,也就是说这本刊物并非记录每项研究的具体情况,而是将研究情况进行抽象后再登载出来。把信息整理后加以总结,这就是“摘要”。还有,每一篇论文都会附有摘要,它们也是“第二次信息”。

我们思考的结果也可以看做是“第二次信息”,因为一个个零碎的念头是“第一次信息”,只有把这些七零八落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才能赋予它们更多的意义。当我们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进行归纳和总结后,就会得到“第二次信息”。也就是我们要借助抽象的阶梯向上爬,把低层次的思考超化到更高的层次上去。如果“第一次思考”永远在低层次裹足不前的话,那不管等到什么时候,它们都只能是一个个简单的念头而已。只有当我们通过整理来提高其抽象化的程度,把它们变成更高层次的思考时,才能大大增强其存在的意义。

说到整理,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留下重要的东西,同时大量、批量处理掉其他东西。比如我们平时整理旧报纸、旧杂志就是这样。不过这个原则只适用于物质上的整理,而思考和信息的整理大多数时候都是不能如此的。因为这种整理是一种质的变化——要把“第一次思考”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是质变而不是量变。

现代人并不缺乏好的想法和具体的知识,但却罕见有谁将其进行整理、统合以及抽象化,更没有人将其提升和“超化”。在思考的整理方面,我们必须考虑的不是平面的、量上的问题,而应该是立体的、质上的统合。从第一次到第二次,从第二次到第三次,整理思考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到“化学”反应发生,我们得到“化合物”时,“超思考”和“超超思考”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质的飞跃称作“思考的纯化”。

整理术 “整理”思考要学会遗忘

我们的教育通常把大脑当成一个“仓库”,不断地往里面堆放知识。既然是仓库,当然是能装的东西越多越好。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积累,避免丢失,“不忘”变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标。我们还时不时地要被检查一下,看看仓库里的存货是否丢了——这就是考试。

假如一个“仓库”式的大脑遗忘得很少,那么拥有它的人就会以博学著称,但这是以前的情况。现在很不幸的是,这种头脑遇到了一个恐怖的敌人——电脑。

作为“仓库”,电脑拥有比人脑完美得多的性能。资料一旦输入电脑,只要不出意外就绝不会丢失。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把它们提取出来,所以不仅是存储,在整理存货方面电脑的功能也堪称完美。随着电脑的出现和普及,人们逐渐对把人脑当成仓库使用的做法产生了质疑,因为仅具备存储功能的“电脑人”在存储方面是永远不可能战胜真正的电脑的。

大脑里没用的

东西在夜间被

整理干净了。

早上睁开眼睛时感觉心情舒畅

于是,如何培养有创意的人才成了大家关心的课题。人脑除了拿出一部分继续发挥仓库的作用外,还必须能做一些电脑做不到的事,否则就会被淘汰。这样看来,人脑就必须成为一个可以产出新产品的工厂。作为仓库,只要放进去的东西不丢不坏就行了,但要生产产品,光有这种保存和管理的功能就远远不够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昵?

首先,不要胡乱往工厂里放东西。因为那么做的话,作业效率会很差。必须清理掉多余的东西,保证工厂里有一个宽敞的空间。清理东西的方法就是遗忘。如果人脑是“仓库”,那么遗忘是危险的,但如果人脑是“工厂”,就要不断地去遗忘。这样做时要把握好尺度,因为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扔了,工厂也没法工作了。有选择性地清理东西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其次,要把工厂里不妨碍作业的东西按顺序摆放整齐,这样在生产时才能很快地找到它们。

现在的人们似乎并不十分了解遗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甚至对它心存偏见,因此出现了一些把工厂当成仓库还沾沾自喜的人。结果,出现了很多既不像仓库也不像工厂的“大脑”。

电脑不会主动遗忘,所以让电脑一心做“仓库”就好了,而人脑则应该把重点放到如何做一个高效率的“工厂”上来。

为了让大脑做一个合格的“工厂”,我们首先要改变对遗忘的偏见。当你尝试这么做的时候才会发现,遗忘竟然出乎意料地困难。

发生突发事件后,那些置身于纷乱之中的人一下子要面对许多事情,很容易陷入混乱的状态。这时要是当事人的大脑是一个堆满破烂的仓库,那就更麻烦了。他会变得茫然若失,不知所措,这就是“忙”的状态。“忙”字拆开来看是“心”(竖心旁)和“亡”

两个字,也就是心丢失了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时常遗忘,不能在大脑里堆满破烂,更不能让它过于繁忙。其实,人类天生拥有整理头脑中东西的能力,这种自然的整理就是睡眠。

人入睡后不久,就会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大脑就是在这时整理白天发生的事情的。它会对应该记住的东西——也就是要放入仓库的东西、应该可以遗忘的东西——也就是需要丢掉的东西,一一进行区分和清理。这就是自然整理。

我们早上睁开眼睛时感觉心情舒畅,就是因为大脑里没用的东西在夜间被整理干净了,心中一片敞亮。我们说清早是思考的黄金时间,也正是因为这时候大脑工厂已经好好被整理过一遍,可以最高速运行。而要是有什么事情影响了睡眠,我们醒来后就会状态不佳,觉得脑袋昏昏沉沉的。

古代信息量相对较少,所以古人仅利用睡眠机制就可以充分遗忘,彻底清理大脑“工厂”。可现在的人们都生活在信息过剩的社会中,那些不必要的信息很容易积存在大脑里,光靠夜间的睡眠根本无法全部清理干净。如果我们的遗忘速度跟不上信息进入的速度,大脑就会慢慢混乱起来,而且经常处于繁忙状态,神经衰弱等症状就是由这个原因引起的。

我们一直把大脑当“仓库”来用,那是因为里面还很宽敞。但现在,往里面放的东西越来越多,空间就显得很有限了。而且,大脑已经不仅仅是“仓库”,还必须要开发出“工厂”的功能来。如果什么东西都不断往大脑里四处乱塞,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开始为遗忘而努力。

到目前为止,很多人从来都没想过遗忘的问题,所以现在突然叫大家遗忘,做起来有些困难。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慢慢学会遗忘。

一方面我们要学习、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要及时清理不需要的东西。如果不会区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连旧报纸都整理不了,那就更不要说整理大脑了。所以,遗忘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基础上的。价值观不正确的话,就会忘了真正重要的,而记住了一些无聊的东西。关于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心想着千万不要忘了,结果却像有意作对似的忘得一干二净;可那些想要尽快忘掉的事情,却仿佛永远刻在脑子里一样,怎么都挥之不去。总而言之,遗忘经常是不遂人愿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稍稍换个心情,换一种思路来看待烦恼,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继而把烦恼忘记。那么如何才能换个心情,换个思路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换个环境。

哪怕只是从桌子前站起来,出去喝杯茶也好。一旦地点改变,我们的心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环境的转换能使人的心情不同,要是再喝点儿东西,情绪更是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很有效,那就是忘记遗忘本身这件事。就是说一直关注一件事,到最后会连原本能做好的事都做不好了。所以一定要学会遗忘。

如果我们始终努力想着“忘了吧,忘了吧”,恐怕会适得其反,反倒更加难以忘掉。就像在那些失眠的夜晚,我们越是为睡不着而焦急,大脑就会变得越清醒。这时候与其想着失眠这件事,倒不如去看一些书。很快你就会发现,这样看一会儿之后就困得不行了。

所以,想要遗忘的时候最好忘记遗忘本身这件事,而去做些其他的事情。这样脑子很快就会开始思考新的问题,忘记了刚才自己一直想要遗忘这件事,继而也就忘记了想要遗忘的事情。

整理术 整理思考的终极目的:学会创新我们的思维同时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能力;另一种是把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解决办法的能力。假设有十个人进行了三分钟的谈话,过后他们每个人都写了一份谈话概要,把这些概要拿过来看时你会发现,有的人写得很有趣,有的人却写得干巴巴的没有意思,还有的人行文非常严谨,总之是十人十样,没有哪两份概要是完全相同的。为什么概要不像数学题一样有“标准答案”呢?因为撰写概要需要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不可能给出同样的答案。既然是这样,那么“标准答案”自然无从谈起了。

不存在标准答案的并不仅仅是概要,考试中的那些简答题、论述题,严格来说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每个人都在最近,越来越多的

小学在入学考试中加入了

作文考试。

考试中:

作文题目:×××

以各自的方式作答。

数学题虽然有标准答案,但也仅限于做对了的情况下,如果是错误答案,完全一样的可能性也不大。也就是说,错误的答案是由主观的认识不同造成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所以错误不会完全相同。

概要和错误的答案一样,背后藏着的都是主观的发散性思维。因此,从理论上说,相同的两份概要是不可能出现的。可有趣的是,这种理论上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却偏偏在现实中出现了。

最近,越来越多的小学在入学考试中加入了作文考试,就是出个题目让小孩子写文章。学校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将发散性思维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对于考察学生的个性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按理说,发散性思维起作用的作文撰写是不可能出现标准答案式的文章的,但让人吃惊的是,评卷的主考官发现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几乎一样。事实上,只有丧失了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才会写出一样的作文,而从这样的文章里,是不可能看到作者的任何个性的。这一现象非常危险,值得教育家深思。

人类天生具有很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发散性思维产生的东西不像一条线那样脉络清晰,而是像点一样四处散落。

与发散性思维的多个点相对的,是由聚合性思维形成的一个点。人们围绕这个点将信息聚合,如果点不明确,就无法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直以来的学校教育主要都是在进行聚合性思维的训练,这样的训练题总会有一个标准答案。长期接受这样的教育,学生就会产生“所有事情都有标准答案”的错觉。这样的头脑一旦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马上就会变得手足无措。

当然,聚合性思维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知识通过这种思维的整理可以形成清晰的脉络和系统,有助于我们思考。所以,在思考中善于正确选择和利用这两种思维是很重要的。整理知识时,需要使用聚合性思维,但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必须依靠发散性思维。

关于思考能力的培养问题,不仅仅是学校需要考虑,全社会都应该认真考虑。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想一想:我的思考能力在哪里?

计算机不能替代的人必须会从事创造性的工作,那么什么是创造性的工作呢?培养运动员,使其取得好成绩,需要创造性的工作;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也是有创造性的;做生意更是离不开创造性;还有培养人才这件事本身就很有创造性。总之,只要是计算机不能做的,就都是有创造性的工作。

为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必须在机器不能染指,或者说很难染指的领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而创造性思考正是这种潜力中的关键。今后,一个人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大小,必将决定其在社会上价值的高低。

当我们想换一种思路来思考,取得一些思考上的突破时会觉得非常困难。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被他的思考模式限制住了,而我们对他人的这种限制并没有知觉。

这时,我们不妨接触一下他人的思考方式,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以何种方式在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